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9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積極心理學于20世紀末興起后,以其更多關注正常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特點,逐漸成為心理學的一股新的思潮。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更多地吸收積極心理學的精髓,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構建積極的環境,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當代大學生。
關鍵詞:積極心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積極心理學的價值
積極心理學就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美國心理學教授、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賽里格曼于1998年在題為《構建人類的優點:被心理學遺忘的使命》一文中指出,心理學應該具有的三項使命:第一,研究消極心理,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第二,致力于使人類生活得更加豐富、充實,有意義;第三,鑒別和培養有天賦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心理學的這三項使命都得到了平衡的發展。心理學家既關注消極心理也關注積極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戰爭的恐慌、社會的動蕩、經濟的衰敗,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創傷。社會環境給心理學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撫慰這些受傷的心靈!
2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義
大學生應該是社會中最具有生機的群體。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充滿瞬息萬變的信息和多種多樣的刺激。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也伴隨著焦躁、不安和沒有意義。傳統心理學更多的關注出現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通常在建立心理檔案時被發現存在一些人格的缺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中從學生處到班主任、輔導員都會給予這些學生特殊的關照。如果學生愿意,會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為這些學生做專業的指導,及時幫助他們排解焦慮。其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為學校的所有學生服務的。出現問題的學生僅僅是學校的少部分群體,還有大多數的普通學生需要心理學的專業指導。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況達不到某種癥狀的標準,但是生活得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也有些學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也有些學生每天生活得很積極很充實。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在于幫助所有的這些學生,使學生快樂地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增加他們的包容心,維持他們的智慧感,獲得健康的成長和更完美的人格。
3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思考
3.1具有積極心理的理念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反映了當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轉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輔導員都應該樹立積極心理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洋溢著積極精神、充滿樂觀希望和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心靈。每一個人的全面人格都包含著積極的內容和消極的內容。當面對一個學生或是一群學生時,如果教師看到的總是學生的消極一面,就會起到“貼標簽”的效果,學生的眼里也只有自己的消極人格,并且逐漸認同,這顯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師要轉變理念,能夠以發現和發展的眼光看到學生積極的一面。通過積極的手段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來看待問題,處理事情。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2積極心理測量技術
傳統心理學所使用的測評學生心理品質的量表多是SCL-90等建立在消極心理學的理念下的量表,用以發現個體的病態心理特征,解決出現的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果使用這類量表,首先表明使用者是用消極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其次,這類量表的使用結果總是會發現學生具有的某種心理問題,因為量表的選擇不當,掩蓋了學生人格中的積極一面。而積極心理學更關注的是個體身上具有的積極心理品質。如果針對的是主動來做心理治療的學生,在測量工具方面兩者應該結合起來,以期全面了解學生的人格特征。如果針對普通的大學生,應采用積極心理品質的調查問卷,以發現和培養個體所具有的積極品質。
3.3實施積極心理干預
心理咨詢是學校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詢教師要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平等地看待每一位來訪者。相信每個大學生身上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和來訪者建立積極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并挖掘大學生本身的積極品質,使大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康復的能力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建立自信,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
3.4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因聽眾更多、受益更廣泛成為高等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途徑。高校應開設以幸福、智慧、創造性、寬容、感恩、自尊、幽默等為主題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通過課程教學引導和幫助更多的學生建構積極健康理念。通過課堂開展的個體探索,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成長過程中的積極體驗不僅可以激發潛力,還可以成為繼續成長的動力。學生只有更好地認識自己,發掘自己,才能不斷地獲得自信,建立越來越完美的人格,這才應該是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等.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2]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06-112.
作者:賈利波 李慧惠 單位:包頭醫學院
第二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摘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更是必不可少的,當前網絡環境已經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不全是消極的,但是目前,怎樣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重點部分。本文就此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途徑
相比專業課的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其心理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果不及時加以調整,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詳細分析,結合當前網絡環境的特點,找出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1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
1.1失落心理
雖然大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但是高中期間,即使學生考得再不好,也不會有“掛科”的概念出現。而進入大學后,學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很多學生都是通過突擊復習以順利通過考試,所以經常有學生會出現掛科的現象,導致學生出現失落心理。當學生出現這種心理的時候,他們就可能會到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找安慰。
1.2好奇心理
雖然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判斷力,但是由于他們涉世未深,對很多事物依舊充滿著好奇心,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網絡是科技的產物,每天有著無數信息的更新,對大學生來說,網絡是有趣的,通過網絡他們可以知道他們想知道的事情,看他們想看的視頻,玩他們想玩的游戲。但是,網絡世界里也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大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自制力,是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的。[1]
1.3從眾心理
在大學校園中,特立獨行的人可能會被人視為異類,而且一直以來,人們的從眾心理就比較嚴重,對于大學生來說亦是如此。很多時候,你可能不喜歡做某件事情,但是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做的話,那么漸漸的,你也就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開始一起做這件事,這種現象也是受從眾心理支配的。網絡信息更新非常快,很多學生覺得網絡語言有趣,所以在生活中也會經常使用這類語言,如果在平時的交流中,某個學生表現出聽不懂的樣子,那么這位同學可能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為了不脫離群體,同學之間會相互模仿。
1.4自卑心理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卻是不平衡的,每年依舊有很多大學生貸款上學,或者有的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這類學生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表現出自卑心理。但是,在網絡環境下,他們可以不考慮自己的身份背景,內心可以得到解脫。
2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正面影響
在大學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并不能解決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問題,但是在網絡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心理需求,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在不被對方得知身份的基礎上進行心理求助。這種模式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效的,在課堂上,由于害羞或者其它因素的影響,學生很少會將自己的心理問題直接說出來,但是在網絡上,不管何時何地,學生都可以進行匿名提問,及時疏通自己的心理問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網絡資源豐富,除了教材上的知識外,還有大量的課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2.2負面影響
網絡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是發展至今,網絡也逐漸將自身的缺陷暴露出來了。[2]網絡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當前網絡管理方面的不完善,還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容易誤導學生,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加重。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要求教師可以熟練運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然而很多教師的網絡技術水平過低,不會使用網絡平臺與學生交流,這也直接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3網絡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3.1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多媒體教學是網絡發展的產物,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將課本上比較枯燥的心理理論知識以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心理健康課堂教學與其他專業課程教學是不同的,在心理健康課堂上,教師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選取一些有影響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得到啟發,進而解決一些心理問題。網絡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這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大學心理健康教學質量的提升。
3.2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網絡環境下,人們可以實現遠程交流,電腦的用途也不再只是儲存信息,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給心理健康教育者帶來了諸多便利。在心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形成健康的網絡心理,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可以正確地在網絡上尋求幫助,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4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4.1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沒有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因此,要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就需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首先,教師要明確網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網絡的利弊,適當利用網絡環境提升心理健康教學質量。其次,教師要分析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借助自身所學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結合網絡的幫助,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心理。但是,在創新教育理念的同時也不能摒棄傳統教學方式,要找到傳統教學的優點,傳統面對面的教學方式,還是更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所以,教師要將網絡環境與傳統心理教育融合起來,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的提高。[3]
4.2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每個學生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其心理特點都是不同的。在這個階段,學校對學生進行詳細的心理調查。要準備高質量的心理問卷,通過問卷準確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生完成問卷調查之后,要讓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然后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另外,檔案中要詳細記錄學生的基礎信息,包括家庭成員以及家族病史,確認家人是否有精神病史等情況,根據以上信息最終確認學生的心理狀況,并且記錄到心理檔案中,作為以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基礎依據。此外,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心理狀況會出現一定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這種變化,并且將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記錄到其個人檔案中,根據學生心理上的總體變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4.3加強對學生的網絡教育
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網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4]進入大學后,班長都會建立QQ群或者是微信群,以便進行相關信息的傳遞,教師可以在這些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還可以采用在線視頻的方式進行授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及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調節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另外,一般高校都有設置校級、院級心理健康等機構,這些機構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或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等活動,都可以采用網絡教育的方式完成。
4.4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是教師的專業素質在教學中是非常關鍵的。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網絡的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可以熟練掌握相關網絡技術。而且當前,學生的網絡技術普遍比一些非相關教師的技術要強,所以為了讓教師可以更好地在網絡平臺上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要對教師進行強化培訓。高校可以組織心理健康教師進行相關技術的學習,讓其可以在某些網絡平臺上熟練操作,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4.5引導學生自主培養心理健康
網絡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學,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有充足的課外時間,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外界信息與課外知識。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培養心理健康,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都是被動地通過教師講解而得知的,而如今教師要教會學生主動探索,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提升其自制力,盡量杜絕大學生網絡犯罪、網戀和網絡暴力等現象的出現,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去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并且實現自我心理調節。
5結語
綜上所述,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可以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明確網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弊,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需求,找出有效的教學途徑,就能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另外,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質量。
參考文獻
[1]羅婭萍.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2]馮帆.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
[3]何華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的構建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
[4]黃錫榜.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3(5).
作者:周國橋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第三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析
摘要:本文從宿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較優勢,及如何有效發揮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積極探究了以宿舍為平臺、陣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調研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會發現,現如今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是按照四級模式“學校—院系—學生組織—班級”在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但依筆者之見,宿舍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而這個心理健康問題的初始源頭,卻沒有得到很多的高校的重視,更不用談規劃和利用了.這種教育模式和理念顯然沒有與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相聯系。
一、宿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根據一些針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調研數據,以及在所在院校的觀察了解,大學生在宿舍中的活動時間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個小時在宿舍,如果加上睡眠時間,每天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宿舍中。由此可見,大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宿舍中度過的。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人認為“無論是對于社會生活和大學生自身來說,宿舍帶來的好處遠遠超出了它單純作為居住場所的范圍。”
1、宿舍學習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習是依然是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不能松懈.而宿舍的學習環境對身處其中的每個人時時在發生影響.處在學習氛圍濃厚的宿舍,無疑能帶動起其他舍友的學習熱情。若宿舍有些同學課余只是上網、打游戲、談戀愛、不思進取,天天在一起生活,無疑會產生不良影響。
2、宿舍人際關系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
在宿舍里,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非常緊密。加之大學生的心理還不完全成熟,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和能力,難免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起沖突。比如起床后洗漱聲音大打擾了還在休息的舍友、舍友物品丟失、舍友不講衛生等等,如果處理不當或不及時處理,可能會產生嚴重后果。歷年來,因為宿舍人際關系處理不當而發生的心理健康事件頻出,這足以引起我們對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視。
3、宿舍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經過時間的磨礪,每個宿舍都有著自己宿舍獨特的風格。每個宿舍有著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對宿舍的每一位成員產生長期的影響。宿舍同學身上所散發的精神和力量,會讓人深刻意識到宿舍對他們的重要影響。
4、宿舍發揮“家”的功能,滿足學生的歸屬感與情感需要
宿舍,對于身處異鄉的學子來說,就發揮了“家”的功能。溫馨的家,可以讓他們的心靈感受到溫暖和力量,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向上;而冷漠的家,會讓身處其中的他們,心靈上難以得到家的關愛,容易出現心理健康事件。身處同一宿舍,空間距離短,相處時間最長,彼此之間最熟悉,相比其他人,相對更容易建立情誼,所以這種天然的優勢,使宿舍成員很容易將宿舍認同為大學里的“家”,這里就是大學生活的歸屬地。
二、以宿舍為陣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優勢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實難達到預期效果。實際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不高,參與意識低,缺乏興趣。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各種活動,依據大學生宿舍特點,此種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自主性,通過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認識、重視心理健康,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2、彌補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從業人員不足的情況,擴大教育的覆蓋面
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緊缺的現象。再加上心理健康疏導耗時耗力,有限的人員、精力和時間,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愿主動尋求咨詢服務。而如果充分發揮了宿舍心理健康教育這個陣地,發展宿舍朋輩心理委員,就能較大程度地滿足同學對心理服務的需求。
3、有助于及時發現隱藏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疏導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不會主動到咨詢室咨詢,往往需要輔導員采用各種手段使學生前往。這必然導致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和解決。而宿舍同學為同齡人,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相近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更容易建立情感信任。當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宿舍是家,舍友是最親近、最可依賴的人。
三、以宿舍為陣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當前,充分發揮好宿舍這個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使宿舍這個陣地得到有效的規劃和發展,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創新之處。
1、開展以宿舍為單位的心理健康活動,增進舍友情誼
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宿舍這個平臺的獨特優勢,多開展以宿舍為單位的各類形式多樣的宿舍文化活動,如:宿舍文化節、各類文娛體育比賽,宿舍團體心理輔導等,和熟悉的舍友一起做游戲,在快樂中領悟心理健康教育寓意。
2、設立宿舍心理委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健康預警機制對于一個學校的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著名心理健康學家馬歇爾夫對朋輩心理咨詢的定義是,“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監督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基于朋輩宿舍心理委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宿舍朋輩心理咨詢獨特的優勢,提高心理健康的廣度和效度。
3、營造良好的宿舍硬件及文化環境
宿舍對大學生有重要意義,那組成宿舍的硬件和文化環境就是主角,不容忽視,應發揮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改善宿舍條件勢在必行,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同時,要提升宿舍文化環境。硬件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卻是宿舍的靈魂,比如,學校應加強規章制度建設,為學生創建一個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宿舍樓道及室內裝飾布置,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綜上可以得出,隨著時展,宿舍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遠高于班級和學校,所以宿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如若能夠抓住宿舍這個教育的關鍵點,那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就找到了正確途徑。就像廣而告之一樣,確定切實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梅華,陳虹,黃偉東.大學生宿舍人際和諧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4:97-101.
[2]崔建華.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85-205.
[3]魏義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研究.學術交流,2008.11(11)總第176期.
作者:解仲秋 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第四篇:高校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途徑
摘要:開展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從他們具有普通大學生的共性這一特點出發,另一方面又要從殘疾大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到他們自身發展的個性,采取適合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關鍵詞: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途徑
近年來,隨著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青年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深造,但殘疾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體驗著更多的負面情緒,也因此產生了諸多心理問題,通過整理相關的調查資料,發現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如何塑造殘疾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在社會中獲得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日漸成為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擁有更多有關于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在當前高校注重殘疾人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建設的同時,也應在關心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一領域給予足夠重視。
一、殘疾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通過對多次不定期的調查問卷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發現相較于正常大學生,殘疾大學生會體驗到更多的負性情緒。
(一)自我滿意度和自我接納程度更低。殘疾大學生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因其自身生理缺陷通常更加在意別人的目光及評價,自尊心較強,自信心較弱,一旦遇到別人否定或不尊重的事件容易抑郁、焦慮和對新環境產生不適,表現為性格內向,對他人的信任度較低,敵對情緒較高,以及對未來有著更悲觀的預期等等。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與未來的婚戀問題、就業問題等密切相關,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心理咨詢角度分析,幫助其調節其認知,降低期負性情緒。
(二)焦慮感和孤獨感較為強烈。殘疾學生由于身體的殘疾容易使自己過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對別人的態度和評論特別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計較別人對他們不恰當的稱呼且容易情緒激動,容易與同學發生沖突;此外,大多數殘疾大學生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由于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艱辛與努力,因此一旦面臨挫折,付出的努力與得到的結果不成正比時就會加重焦慮與迷茫,尤其是在戀愛、就業等問題中遇到困擾時,焦慮感倍增,孤獨、壓抑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帶來的隱患不容忽視。
(三)思想單純,心理依賴感強。大多數殘疾大學生,尤其是感官上有障礙的殘疾大學生,從小其生活和學習范圍就在家長和教師的安排中進行,相較健全大學生來說其活動范圍較窄,接觸的事物也相對有限,他們接受的思想大部分源自老師和家長給予的正面性東西,思想比較單純。相對健全大學生,他們更相信家長、相信老師、相信社會,對待事物的單純與真誠使得他們更容易被感動,這是積極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也正是由于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他們更依賴于來自家庭、學校的安排和幫助,如果某件事情安排欠妥,他們就會覺得很不應該,更容易產生抱怨。
二、高校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教師心理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就當前高校的普遍情況來看,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工作一般不面對殘疾大學生,對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主要集中在做一些心理測量和問卷,其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詢的老師與殘疾大學生之間存在著溝通的障礙,例如面對聽障生不懂手語、面對盲生不懂盲文等,這些情況都需要翻譯老師,而心理咨詢工作需要直接溝通方能產生最佳效果,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詢的相關教師要學習相應的技能,增強與殘疾大學生的交流能力。專業課教師大多只掌握其對應的專業知識,而缺乏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因此,殘疾大學生的授課教師要學習相應的心理知識,保持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敏感性,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不健全。當前高校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直接關注者是班主任和輔導員,而關注的普遍方式局限于建立起來的殘疾大學生檔案,包括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殘疾學大生心理咨詢檔案,通過該檔案了解殘疾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并分析問題,處理問題,一般來說,這是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表層工作,或者說是由外因而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解決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在于內因,在于通過殘疾大學生自身克服或消除不正常的心理狀態,與之對應的而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便是開設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讓殘疾大學生充分了解自身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變化過程,消除自身因身體缺陷而產生的孤獨感和厭世感。這不僅有利于對殘疾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掌握,還方便及時與殘疾大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在課程中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憂所喜,引導其找出不良心理產生或變化的主要原因,給予有效的溝通和疏導。
(三)缺乏與正常大學生心理交流的組織活動。渴望被尊重,渴望與他人交流是殘疾大學生的普遍特點,他們普遍希望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交往,特別是和健全人的溝通,這是他們體味并認同自身真正融入社會的重要環節。而對于健全大學生來說,與殘疾大學生互動,能體驗殘疾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殘疾學生在生活中的困難,向殘疾學生學習他們的長處,在相處消除對殘疾學生的偏見,在幫助他們的同時感受助人的快樂,提升自我價值,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相關部門可以組織開展殘疾大學生與健全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尤其是大學心理部的同學可以率先進行體驗,通過掌握的心理知識與殘疾大學生開展1+1結對子、交朋友、手拉手等互助活動,讓雙方在交流中不斷了解對方,打開心靈,幫助殘疾大學生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
三、開展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途徑
(一)完善殘疾大學生相關的心理輔導。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殘疾大學生的教育工作者,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優化殘疾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要定期或定點為殘疾大學生進行心理測量和咨詢,幫助殘疾大學生立足當前,積極開展自我心理調適,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因此,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殘疾人高校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注重培養殘疾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認可、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不斷強化其自尊、自立、自信的信念,幫助其構建健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促使他們積極追求知識,發展自我,從而真正讓殘疾大學生自卑、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改善他們適應高校和社會的能力,建立健全他們與正常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的正常發展,較好地面對人生和生活。
(二)發揮校園文化的引領作用。外因作為事物發展變化不可或缺的條件,有時甚至對事物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培育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條件。因此,在開展殘疾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報、校刊、網絡等手段,配以課外活動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關注殘疾大學生的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風,在此基礎上,學校借助各種宣傳平臺,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是什么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喚醒殘疾大學生心理求助的意識,開通殘疾大學生自我心理救助的渠道,使其知道去何處求助、如何求助、能得到什么樣的幫助等。此外,可以開展以“關愛”為主題的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活動,提倡全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相關心、團結友愛以及互相幫助,讓殘疾大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逐漸形成健康向上、寬松和諧的環境,在殘疾大學生從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
(三)提供就業輔導,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選擇邁入高等學府的殘疾大學生相對來說都有著積極上進的心態,其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最多源自對未來就業和融入社會等方面帶來的壓力,因此,開展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從觀念入手,深入了解殘疾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不同殘疾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目標,設定好職業生涯規劃,讓其對學習產生持久的動力。要善于挖掘不同殘疾大學生的特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設計教育情境,為每名同學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提高其對自身價值的認同,進而轉變思想,使其接受自身身體缺陷的同時,鼓勵其擺脫不良的自卑心理,增加自身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信心,找到自身的生存價值。這些都需要教育者因人施教,在日常生活中針對不同殘疾大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搭建施展自我和與他人交流的平臺,使殘疾大學生在社交中不斷融入集體、深入了解社會,滿足其精神需求。
(四)創新囊括家庭教育在內的課程體系。在殘疾大學生課程體系的設置中要考慮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課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也對過去單一課程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針對當前新的社會發展變化形勢,在現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強與社會、家庭的關聯,比如有關殘疾人法律的相關理論及其社會實踐環節、殘疾大學生職業技能的相關理論和社會調查等,尤其是要增強家校合作,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在殘疾大學生思想行為健康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視,但就當前來說,很許多殘疾大學生家庭成員也面臨著很多的壓力,他們自身也需要心理方面的救助,這需要高校殘疾大學生工作者加強與殘疾大學生家庭的關聯度,幫助殘疾大學生的父母正確看待子女的生理殘疾,用積極的心理態度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克服焦躁情緒,消除自身羞愧的感覺,拋開過去在別人面前矮一截的負面情緒,給孩子搭建良好的外部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因此,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可以針對殘疾大學生的家庭成員,設置必要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課程,鼓勵和引導家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有助于家長使用更加恰當的方法和技巧來關愛殘疾大學生。總之,對于處在青年時期的殘疾大學生來說,成長過程要面臨來自于生活、學習、戀愛、就業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按照殘疾大學生特有的心理特征,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嚴重隱患。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加之耐心引導與教育,有助于加強殘疾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定位,引導其通過適當的心理調節訓練,使其面對現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胡美玲.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新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14(5).
[2]陳文雯.基于人性關懷的視覺障礙者產品設計[J].大眾文藝,2013(5).
[3]徐博,張吉俊,陳鑫婕.普通高校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5).
作者:劉春雷 劉文文 單位:綏化學院團體輔導模式
第五篇:大學生黨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擴大受眾群體,力求整體提升心理素質。但在心理教育的現實語境下,指導者受精力和時間局限深度不足,對學生而言針對性不強,工作的有效性、專業度亟待提高。而大學生黨員作為高校“參與性”管理模式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學生骨干隊伍,學校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期望更高。本文以此為研究群體,以操作簡單、效果快速、倡導體驗、注重分享的團體輔導模式為核心技術,以求豐富心理工作不同視角,完善教育實踐體系。
【關鍵詞】團體輔導;黨員主體;心理健康
2016年1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規劃做出了重要講話,其中涵蓋學生身心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全面加強體育衛生、心理健康、藝術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顯示了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現階段,高校須在短期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及時應對可能產生的應激事件。在人力物力財力相對緊張的情況下,需要系統思考分層分析,既不能舍棄醫學模式的取向,又要突出預防性和發展性的指導原則,因此必須發掘大學生資源的巨大潛力,依靠學生干部完善心理援助體系。學生黨員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可作為心理健康工作隊伍的有力補充。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質,從而正面輻射廣大同學。
一、影響學生黨員心理健康水平因素
學生黨員普遍對自己要求較高,有一定的自控力,成就動機強于普通同學。是學生群體中的領導者,師生眼中的優秀學生,暈輪效應讓周圍同學覺得他們凡事必定是出色的,這樣的環境氛圍造成了心理暗示,如實際能力不足極易造成心理壓力。(一)學習評價標準更為全面大學課程較為豐富,基礎類課程與之前知識積累關聯度較高,專業課程深度不斷增加。同時評價學習優秀標準逐步結合全省綜合類比賽、創新專利發明等。對于要起到表率作用的學生黨員而言,思想壓力逐漸加碼。
(二)原生家庭制約性格發展
根據相關統計,貧困、單親、離異等家庭現實情況,會讓一部分黨員內心更為敏感,在開朗樂觀、為人處世、情緒情感中處于弱勢,內心缺少自信,而這和平時好強不愿意服輸的外在性格產生碰撞,處于矛盾階段。
(三)工作角色更多元化
學生黨員作為教師的左膀右臂,角色定位起點高,容易加重他們的焦慮情緒。同時作為學生的可靠朋友,更需要他們的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藝術性的開展工作,是對服務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開展黨員心理健康的側重方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現狀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的加快,師少生多的矛盾、工作內容窄化依舊存在。心理輔導人員的社會團體兼職經歷,實際個案處理經驗的積累以及對學科前沿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技術的學習操作都直接影響工作水平。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步入轉型期后,大學生心理面臨新的形勢。特殊學生心理困惑個性化特點顯著,普通學生廣泛性心理需求增加,一般科普類的講座、課程、培訓已難以進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立足黨員群體特點,以發展性心理教育為主
1.黨員來源于學生,學習、生活、工作、成長、考試、交友、實習、職業規劃、就業都容易對黨員情緒造成波動,并且由于角色定位的特殊,這種困惑沖突更為強烈,要及時發現、及時化解,預防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發生。2.黨員學生有清晰的理想目標,也容易受外環境期望值的增加而拔高,實現的難度也逐級增加,失敗的概率也將有所提高。而偶然的失敗事件可能引發對自我評價的重新評估。3.黨員群體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排解的途徑更為單一。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當有心理問題時,首選朋友傾訴,其次向母親、同學、戀人、父親。而在對黨員的個人訪談中,他們一般就只向外校朋友或是黨員朋友傾訴為主,其他傾訴對象很少涉及。平時接觸最頻繁的入黨聯系人,更多是討論工作為主,很少向老師尋求幫助,處理心理問題的支持系統欠完整。
三、團體輔導模式的內涵及優勢
(一)團體輔導的內涵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以團體為對象,運用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互動,促進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感受、體驗、探索、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調整和改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
(二)團體輔導的優勢
團體輔導是特殊的多人參與的形式,最大程度解決了高校心理輔導領域中人手不足的困擾,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滿足學生對心理幫助的需要,通過心理活動的專業組織,準確引導,突破較為單一的理論傳播,讓心理輔導和咨詢接地氣,通過積極關注和準確共情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對輔導教師而言,能在專題教育、主題班會中引入團體輔導,全方面、多層次、立體式的開展。分析面對學生的心理困擾與行為問題,精心選擇理論、方法,潛心研究技術,提高團體輔導模式針對性操作性上和具體心理教育的匹配度。對90后的大學生而言,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除了學業發展、異常行為、情緒障礙、人際關系等,開始接觸到競爭問題、成癮行為(藥物和網絡)、突發事件的危機。在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成長,發展自我意識,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此過程中既需要師長的幫助找到發展的路徑,也需要同齡人同學的交流,來對比判斷定位自身的發展水平。
四、團體輔導在黨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應用中的理論基礎
1.人本主義心理是發揮黨員主體作用的理論基礎。創始人馬斯洛、羅杰斯,其核心思想“以人為中心”,在人本主義看來,人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傾向,人所有的心理問題及困擾都是由于這種自我實現的傾向受阻所造成的。因此根據人本主義的中心觀點,團體輔導在平等、真誠、無條件的尊重且安全的氛圍中,在一次次嘗試和改進互動中,充分調動當事人自身的潛力,啟發自我探索,認識到阻礙,調動全部的能量,沖破原有的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增強自我的信心。在團體輔導中,成員都是輔導者,黨員同學之間有著極其高的趨同性,相似的學科背景、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他們比其他同學更能互相理解、進行溝通交流,為提供融洽的輔導氣氛提供基礎,發揮心理的調節作用。2.建構主義是實現心理輔導效果的理論支撐。現代建構主義先驅是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智力發展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團體輔導開展中,指導教師的角色更側重于引領者啟發者,激發學員自身潛力和相互間的集體智慧,從而突破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依靠僵硬的理論出發,借助設計活動營造一定情境的背景把情境創設看作是輔導設計的重要內容,學生黨員借助他人的幫助,人際之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構建過程,在互動式的輔導的過程中,學生黨員之間分享知識和技能,共同開拓思維得到啟發。整個團體輔導獲得收獲的多少取決于參與者自身經驗去構建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豐富自身的經驗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對于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修正自身理解的定義。
(二)應用中的模塊設計
強化樂觀、勇敢、毅力優秀品質,可選擇小組故事會、團體游戲如滾雪球、心有千千結、情緒萬花筒、風吹楊柳、巧解繩套等等。注重表達和成員之間的溝通能力。遇到困難,啟發團隊智慧形成最佳策略改變行為模式。處理負面情緒、化解心理壓力,可采用意向技術進行分組疏導,團體游戲可開展創造心流、情緒的潘多拉、天才我才等。開展過程中,肯定成員現有優勢,輔助焦點解決技術,幫助其堅定信心,學會自我情緒調控。解決迷茫困惑,動力不足,可采用彩虹圖、興趣星空、我的家庭樹、我的生命線、價值觀大拍賣等方式,借助職業生涯理解澄清個人發展意向,發現自身資源,增強幸福感。以上輔導內容根據黨員較為集中顯現心理困惑而探索整理,均可根據實際現狀進行修改改進。
參考文獻:
[1]李婧,彭旭丹,舞動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OL].中國教育學刊,2014(S6).
[2]謝超.運用積極心理學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04).
[3]李錄平.淺談提升學生黨員心理素質,增強高校黨建工作的實效性[J].法制與社會,2012(05).
作者:湯亞旎
第六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心理壓力也不斷增加。在社會中,高校大學生是特殊的群體,所以,其心理健康也備受注。要想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就必須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全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更好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境,促進其全面發展。為此,文章將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研究重點,闡述了具體的教育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探討
大學生這一社會特殊群體,在激烈競爭與社會壓力的影響下,大部分都存在心理障礙與問題。由于大學生對于社會穩定發展影響程度極大,所以,其心理健康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如果大學生心理素質理想,則在增強個人學習能力與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具有積極的影響。由此可見,心理健康不僅對大學生成長存在緊密的聯系,同樣也關乎社會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
一、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充分發揮
高等院校應當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在學校規劃內容中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將其設置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內容當中,以保證課程學時與學分的充足性。與此同時,要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必修課程,并設置相對應的公共選修課程,確保所構建的課程體系能夠充分涵蓋環境適應、人際關系以及自我認識和人格塑造等多樣化的內容。另外,高校需要合理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計劃與大綱,安排專業教師擔任課程教學任務。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盡量貼合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完美對接教材內容和視頻,靈活地運用案例教學亦或是體驗活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這樣一來,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接受心理健康的知識教育,同樣也能夠使學生更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識。
二、全員育人輔助作用的充分發揮
高等院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課程,并不只是該專業教師的職責,同樣也需要有更多的教師參與其中,并展開全面地教育。而高校內部全體人員都應當對學生心理健康給予高度重視,專業的教師應充分運用專業的教學途徑,在教學實踐當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教授學生應具備團隊精神并且樂觀大膽,對大學生的健康心態以及品質予以全面培養。而班主任以及輔導員等相關學生工作人員則應當在日常管理工作與思想教育當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并且充分考慮教學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具體情況,定期組織并開展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增強學生認知水平并予以教育,進一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后勤服務與管理工作人員來講,則應當積極開展優質服務等相關活動,進而在高等院校內部營造教育氛圍。高校同樣要在新進教室的崗前培訓課程機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針對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性培訓,與此同時,合理安排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認證的培訓當中,使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大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大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所以,其主觀能動性將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應當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使其能夠樹立科學化的心理健康理念,積極出臺相關政策,通過資金與場地等多種渠道對學生創設的心理社團組織給予大力支持。另外,還應當定期地舉辦心理健康知識的專題講座,亦或是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競賽與辯論賽等多種活動,以保證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深入挖掘學生潛能,并調動起自我認知、教育的積極主動性。基于此,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其能夠對心理健康調查問卷正確地分析,合理地總結并有針對性地分析個人存在的心理問題,進一步加大其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深度,并在實踐活動中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四、校園文化影響作用的充分發揮
高等院校應當對廣播、校報與板報和宣傳橫幅等多種形式予以充分利用,注重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大力宣傳與普及。與此同時,應組織并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宣傳周亦或是宣傳月等相關活動,也可以組織舉辦專題性的報告會或者是現場心理咨詢與心理沙龍等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這樣一來,就可以為學生營造出理想的心理健康氛圍。除此之外,必須要全面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性網站以及報刊等,以保證與新媒體的發展相順應。還可以深入研發心理知識的宣傳云平臺,注重宣傳教育的作用,以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在新媒體或者是專業報刊當中獲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而高等院校還應當強化建設校園文化,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織并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在校園內部舉辦文化活動,并在其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元素,對心理協會所開展的活動給予大力支持與積極指導,進而強化學生自身的互相信任與互相幫助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五、心理咨詢和輔導作用的充分發揮
要想有效地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咨詢與輔導十分重要。所以,高等院校應當針對校園實際情況,積極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亦或是心理咨詢室,并對其硬件設施進行全面完善。另外,還需要制定出心理咨詢接待的規則以及預約等相關制度,心理咨詢場所全天開放。不僅具有個人咨詢形式,同時,也可以以電話或者是網絡的形式進行咨詢,以保證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及時與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解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所必須要履行的義務,同時,還應當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素質教育作為工作目標,注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充分發揮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有機結合課內與課外,將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一步推動學生更加全面與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曉偉.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J].赤子,2015(8):156-156.
[2]黃海燕.淺析高校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商情,2011(38):8-8.
[3]陳倩玥.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5,31(2):44-45.
[4]蔣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5):85-87.
作者:閻文婕
第七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途徑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兩者結合的理論基礎,兩者的結合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具體,對象更為主體化。在進行這兩者有效結合的過程中,從思想上,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地位,從內容上,將兩者的內容進行相互結合,從教學隊伍上,進行師資力量的結合,采取多樣化的結合途徑進行教學。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途徑
前言
在大學階段,高校之所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不斷健全大學生個性發展。現階段,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較為多樣化,但是根據學生的反饋發展,教學模式流于形式,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點已經由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逐漸偏離對已出現心理問題的矯正、治療方面,這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不佳。要想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融入,通過這兩者的有效結合,才能夠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主要問題如下: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以上兩方面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兩者結合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分開教學,同時,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教學內容不豐富。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是照本宣科,無法有效的結合其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探討,這導致學生對于這一方面學習積極性下降,進而影響到學會僧的全面發展。三是師資力量不雄厚。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途徑提出
2.1確定兩者的地位、由于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在高校得到廣泛普及,但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不沒有廣泛開展,雖然有部分高校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并沒有融入到整體教育體系中,因此,在進行兩者有效結合的過程中,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的各個部門應該認識到這一教育的重要性,在全體大學生積極參與的條件下,解決其心理困惑,進而不斷增強綜合素質。
2.2內容的整合、在高校,進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不斷健全大學生個性發展。目前,高校進行這一課程教育的只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科學知識教育、自我認知教育、情緒穩定教育、意志品質教育、個性健全教育、人際交往教育以及積極適應教育等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內容,并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特點,進行兩者結合教育框架的構建。從具體實施方面來說,對于大一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意識、探索方面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或是有部分學生對自身專業的相關內容不甚了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入學方面的適應教育,自我探討等方面的教育內容,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大學學習的主要任務以及自己所選擇專業的發展前景,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二、大三階段的學生,主要重視職業興趣的培養以及提高。在這一階段學生對于自身專業都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對自身進行全面的分析,不斷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職業規劃目標,通過相應社會實踐的參與,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2.3隊伍的整合。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兩方面相互融合的過程并不是通過某一門學科教師能夠完成的,這是工作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合作,采用師生活動或是學生跟學生之間的互動活動事先。因此,在進行有效結合中,應該整合學校的整體資源,共同推進這一工作的進行。從具體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高校原油心理咨詢師的功能,加之對學生的個體指導,指導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心理問題。其次,高校還可以積極建立班級職業生涯互幫互助小組。在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促進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思考與學習不斷加強學生的個體學習。同時,還可以進行班級內互助小組的建立,定期進行交流,促進學生的自我思考。
總結
綜上所述,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人生規劃水平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因此,各個高校應該重視這兩種教育的有效結合。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意識到,現階段,高校在這一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不豐富、課堂教學沉悶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對這些問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本文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高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從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策略的提出,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井雨霞,楊麗芳.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6:86-87+113.
[2]井雨霞.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3,18:50-52.
[3]賈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實效性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05:23-25+37.
作者:鐘沂
第八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主題式案例教學
摘要:主題式案例教學逐漸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要想用好主題式案例教學,必須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題選定的適切度、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問題設置的開放度、師生互動的傾心度和教學活動的效度,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主題式案例教學;“五度”取向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課和專業課,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為了更好地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主題式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主題式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編寫以某一主題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案例并作為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和研討,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的一種教學方法。[1]主題式案例教學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實用化,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因此,主題式案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然而要想充分發揮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作用,必須把握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題選定的適切度
(一)正視存在的問題,走出主題選定的誤區
主題式案例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選定主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關于主題的選定一直存在著來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題”式的誤區。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主題,有些教師高舉“經驗豐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謂“主觀經驗”來選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甚至還有教師完全以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點來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完全忽視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的實際需求。可想而知,通過這些完全來自教師的“自命題式”的主題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無法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應然目標。
(二)宏觀上定方向,微觀上選主題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主題式案例教學要真正走出“自命題”式的誤區,主題選定需要把握好適切度,即主題的選定既要適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特點,又要切實滿足大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教師要真正做到主題的適切,可以通過心理普查、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眾所周知,大學生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而問題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選擇。有選擇就可能會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大三或大四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且不管是適應問題還是擇業問題,都只是宏觀層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主題的選定只從宏觀上泛泛而談,不關注不同群體學生的微觀需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就無法扎根到細處,落到實處,其結果最終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閣”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微觀指的是主題選定的內容上,而不是數量上,更不是大學生群體的人數上的。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既要在宏觀上定準方向,更要在微觀上選好主題。
二、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
(一)積極:案例選取的應然取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然而,縱觀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選取案例的關鍵詞往往是“問題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等消極詞匯,甚至有教師在呈現教學案例時的引導語也已經高度模式化,脫口而出的就是“來看這樣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很多教師已經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了“心理問題呈現課”或“心理疾病診斷課”,也難怪有大學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課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如果學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都被“問題”“障礙”“疾病”等消極詞匯所包圍和浸潤,其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的“消極”取向的課堂教學顯然是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背道而馳的。當代積極心理學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積極心理學矛頭直指傳統的“消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2](P2)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積極”應為成為案例選取的主導詞匯。
(二)積極案例:引領學生的積極發展
《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積極發展的無限潛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積極特質,在課堂教學中堅持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教師堅持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就是要在課堂上增強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營造促進學生積極發展的氛圍和環境,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積極主動發展的無限潛力。當然,堅持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并不意味著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就要完全拋棄對心理問題的闡釋。大學生作為發展的主體依然很有必要了解個體發展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惑,只是問題和困惑不應再成為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問題的話,可以向校內或校外的專業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尋求幫助。
三、問題設置的開放度
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隨案例呈現的是教師設置的一系列問題。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如果說科學選編案例是前提,那么恰當科學地設計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題式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不可或缺、不容忽視。[3]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要實現問題與主題式案例的無縫銜接和有效搭配,問題設置應當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使問題能真正的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參與。用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案例,用問題啟迪學生思考案例,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實現對教學案例的總結和升華。
(一)通過開放的問題體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
問題設置的開放度影響到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同一個案例,如果從不同角度分析,可能會帶給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教師預設的心理通道走進案例,幫助學生實現對案例的深入解讀,完成對案例的剖析,領悟案例呈現的意義。如,在“情緒的調控”主題中,筆者曾設置過這樣一個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產生諸多復雜的情緒和壓力,面對自身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不斷實現對自身情緒的調節與控制,憑借不屈的意志,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級學府繼續深造,在個人發展上由量變達到了一個新的質變。針對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動來說,既有情緒也有意志。人的情緒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很有必要設置相應的問題來有效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對案例進行解讀。當然,問題也必須具有開放性才能真正達到引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比如,針對這一案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案例中的學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緒表現?為什么會有這些情緒出現?”“案例中的學生使用了哪些方法來調控自己的情緒?談談你對這些情緒調控方法的認識。”“你還能想到哪些情緒調控的方法?”
(二)通過開放的問題實現對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為了使教學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優化,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在弄懂案例所闡釋的顯性價值的基礎上,探究教學案例內在的隱性價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實現對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時,開放的問題也為學生課堂上的小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現實條件。學生以教學案例為依托,以開放性問題為引導,通過組內合作、組間交流,真正振蕩心靈的共鳴,激發自身內在積極發展的動力,獲得自主發展的力量。
四、師生互動的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課堂上師生之間互動的傾心度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傾心意味著用心,代表著真心。教師與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傾心互動,教師傾心去聆聽,學生傾心去表達,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預期目標。
(一)教師傾心去聆聽
聆聽是一門技術,傾心聆聽則是一門藝術。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當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走進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來闡述時,教師要學會傾心聆聽,用心聆聽學生的體會,真心聆聽學生的心語。教師通過傾心聆聽,鼓勵學生去探究,引導學生去表達;教師通過傾心聆聽,更深入地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通過傾心聆聽,有效地反饋教學效果,不斷地反思課堂、醒悟教學,實現教學相長。教師的傾心聆聽不僅體現了對“人”尊重的價值取向,更是一種實踐策略。只有通過傾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曉他們心底的真實呼聲。[4]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只有傾心去聆聽,也才能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同理心”,才能夠站在學生角度去看待他們的困擾,體會他們的喜悅和悲傷,傾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準確敏銳地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們的情感狀態。[5]
(二)學生傾心來參與
理想的師生互動,不僅要有教師的積極主動,更需要有學生的傾心參與。學生的傾心參與是指學生能夠用心地走進課堂,真心地融入師生互動中,用心參與、真心表達。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學生的傾心參與將有力地推動師生互動的順利進行,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為學生的心理積極健康發展而開設的,離開了學生,尤其是離開了學生的傾心參與,那心理健康教育課也將成為擺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五、教學活動的效度
教學活動的效度即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學活動效果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活動的效度是衡量主題式案例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是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學活動的效度也應該成為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的價值追求。
(一)豐富學生體驗是提高活動效度的關鍵
當前,主題式案例教學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悄然綻放,但不同的教師對其運用和掌握的水平卻參差不齊,教師對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使用情況如何,關鍵看教學活動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課堂教學主要通過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互動活動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效度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效果,教師在充分準備專題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更多采取參與式的教學,授課的風格也盡量幽默、輕松,避免簡單枯燥的講授,讓學生通過更多的實際體驗進行學習。[6]
(二)提升教師水平是增強活動效度的根本
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指出“高校應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整體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加強選拔、配備、培養和管理。”為響應政策號召,學校首先應該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從教資格審核,嚴把入口關,同時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后專業培訓,并為教師職后專業培訓配備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職后培訓不斷學習最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從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教學勝任力。
作者:王福臣 單位: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第九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
摘要: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要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也要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確保從思想意識層面提高學習和思想水平。但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還只是以解決少數學生的心理訴求為主,缺乏實效性。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特征和觀點探討出發,對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展開了討論,旨在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
在高校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關鍵的組成要素,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積極心理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也能有效疏導學生的學習心態和生活心態,確保大學生具備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的應對困難和挫折。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一)積極心理學特征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特征分為以下三點:第一,積極心理學能倡導積極的社會導向,并且引導人在實際生活中以一種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處理問題。積極心理學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事物,并且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幸福感。第二,積極心理學主要致力于實現價值的回歸,確保人們能在實際生活中體會自身問題和價值,在關注生活正方向層面的同時,更加關注自身存在價值。第三,積極心理學是堅持科學實證的學科體系,秉持科學精神,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積極心態的意義[1]。
(二)積極心理學主要觀點
積極心理學作為重要的獨立學科,在學習指導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心理需求和發展框架,不僅是對人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治療措施,也是發現和培養人才的有效路徑,將重點放在心理問題的解決上。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中對于平衡的研究,確保心理學自身的價值導向得到有效的回歸,真正實現對人類積極力量的挖掘,確保培養人的積極品質,更好的實現社會共處。在積極心理學開展過程中,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固有價值的認知,在人文關懷背景中,深度挖掘人的積極心態和樂觀態度,形成一種特有的心理療法。除此之外,積極心理學也是研究個人積極力量的主要路徑,從主觀層面是深度激發大學生的樂觀心態,更好的融合積極心理素質,在應對問題時,建構積極樂觀的事物看待方式,確保激發心理層面的積極人格。從社會集體層面分析,積極心理學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體驗,獲得更好的人格素質培養模式,確保在社會關系中獲得更好的體驗。
二、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一)積極心理學對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
在高校心理學開展進程中,傳統心理學只是為了解決學生在社會和生活中存在問題的學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定的。但是,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問題解決只是思想意識提升的一個方式,高校需要借助一個更加徹底化的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借助積極心理學,教師能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獲得幸福感,并且利用專業化的教學結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積極心理學能建構一種動態化的發展框架,教育目標也是鎖定在面向未來。并不是單純的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而是在學習結構中,從發展性的眼光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水平,形成治療與預防相結合的管控模式。第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構中,也要積極落實個性化發展和教育框架。由于人心理素質存在很大的不同,而積極心理學就是從學生差異化出發的,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能實現思想認知結構和思想理解能力的進一步優化,確保心理健康課程貼合實際發展訴求[2]。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促進作用
在建構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能有效建構更加完善的心理咨詢模型,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短期的問題,而是建構更加有效的成長結構,確保能在豐富心理健康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教育的升級。積極心理學是基于心理疏導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式教學,能輔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意志品質和心理動態,能運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周圍的環境和群體,能在活動中主動獲取幸福感,并更好的體驗積極生活的樂趣。在這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知發展、情緒穩定、意志優化、個性完善以及學習適應等教育形式都被融入到積極心理學中,確保學生在提高自身心態的同時,體會更加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3]。
(三)積極心理學對構建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支持體系的促進作用
構建積極心理學教育也是為了強化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建立統一管控體制的主要路徑,積極心理學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于周圍環境的感受,而環境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心態,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心理素質,就要借助積極心理學形成三者的有效互動,確保組織結構和大學團體之間能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建構有效的系統化處理模型。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大學心理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發揮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需要相關管理人員提高認知,并且積極落實心理訴求的改革。新時期,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教育的必然趨勢,需要高校教師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和訴求,更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教育中,確保教學效果和學生素質的同步優化,從實際教育出發,在心理教育升級后,也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凱,賈新超.“積極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進展及其對教育人類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5,22(08):73-76.
[2]馬麗媛,陳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護士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4):12-16.
[3]孟娟.“人本的積極心理學”與“實證的積極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方法論比較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5,35(03):202-206.
作者:劉峻辰 單位:遼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