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非預防醫學本科生心理需求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學生500人進行調查。其中,護理專業65人、中西醫專業95人、口腔專業28人、藥學專業35人、臨床及相關專業255人。
(二)方法。本次調查共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為95.6%。對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學習預防醫學的心理需求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課程設置、理論教學的需求、實驗教學的需求。采用SPSS13.5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不同專業學生在各種需求之間的差異性。
二、結果
(一)不同專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需求結果。表1顯示,不同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教學的總學時以及各章內容要求都不同。臨床醫學及其各專業方向學生對預防醫學教學的總需求量較大,并且實踐課程所占比例比其他專業高。大部分專業在自然環境與健康、職業環境與健康、統計與流行病學方法、疾病預防與控制、社區預防服務與臨床預防服務等章節的教學需求所占比重較大。臨床醫學和藥學專業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與臨床醫生的作用”內容的教學需求所占比重相對于其他專業偏大。
(二)不同專業學生對課程內容分配比例需求結果。表2顯示,總的來說,各個專業對生活和職業環境與健康、食物與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統計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與方法、社區服務與臨床預防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這6部分內容的教學需求所占比例較偏高,但每個專業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偏重于生活和職業環境與健康、食物與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統計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與方法、社區預防服務與臨床預防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中醫專業偏重于生活和職業環境與健康、食物與健康、行為與健康、社會因素與健康;口腔專業偏重于生活和職業環境與健康、食物與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統計方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藥學專業偏重于生活和職業環境與健康、食物與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統計方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與臨床醫生的作用;護理專業偏重于生活和職業環境與健康、食物與健康、行為與健康、社區預防服務與臨床預防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實踐教學需求調查。各個專業對預防醫學實驗需求不同:臨床及相關專業對開設社區衛生服務見習的需求最高,其次開設統計上機實習和疾病控制中心見習,社會實踐需求最低(χ2=13.42,P<0.05);中西醫結合專業對實驗室實驗需求最高,社區衛生服務見習次之,對疾病控制中心見習需求最低(χ2=8.93,P<0.05);藥學專業對實驗室實驗需求最高,其次是統計上機實習,最低為社區衛生服務實習(χ2=18.23,P<0.05);口腔專業學生對實驗室實驗需求最高,其次是社會實踐和社區衛生服務見習,對疾病控制中心見習需求最低(χ2=21.83,P<0.01);護理專業對社區衛生服務見習需求最高,其次是統計上機實習,疾病控制中心最低(χ2=23.64,P<0.01)。對于同一實驗不同專業需求不同。對于實驗室實驗:藥學專業>口腔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臨床相關專業>護理專業(χ2=15.98,P<0.05);統計上機實習:臨床相關專業>護理專業>藥學專業>口腔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χ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見習:臨床相關專業>口腔專業>藥學專業>護理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χ2=22.19,P<0.01);對于社會實踐:口腔專業>臨床相關專業>藥學專業>護理專業(χ2=13.65,P<0.05);社區服務見習:護理專業>臨床相關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口腔專業>藥學專業(χ2=25.47,P<0.01)。
三、討論
通過這次問卷調查,對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預防醫學教學要求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為我校進一步推動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不同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理論和實習、實驗類型的需求不同。這可能與不同專業以后的工作性質不同、服務對象不同、以及課程設置不同等有關。但我們目前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專業差別不明顯,并且實驗教學的比重偏低,實驗模式單調(主要是實驗室實驗,幾乎沒有社區服務見習和社會實踐以及疾病控制中心內容的實習)。因此,下一步的教學改革應針對不同專業,進一步修訂教學大綱、完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學時、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把實驗室教學、社區實習及進入疾病控制中心實習有機結合起來,在完成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大多數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要求,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興趣。同時,在整個實習教學過程中將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課、預防醫學及社區醫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既懂得群體預防,又懂得個體預防[4]。使其對社區衛生服務的了解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增強,強化其預防醫學的群體觀念和整體性思維改革。對疾病的預防教育意識實行四個轉變:從傳染病預防擴大到一切病的預防、從重點預防擴大到全面預防、從技術預防擴大到社會預防、從生物預防擴大到心理預防,為培養21世紀新型醫學人才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