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實施有效的教育刻不容緩。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思政廳〔2011〕1號)的通知中也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問題
1.高校重視程度加強,但發展不平衡。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對學校新的生活、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他們渴望與人交往而又潛意識地封閉自我、迫切想獨立但又克服不了依賴心理、思維活躍但又會出現認識偏激、崇尚理想主義但與現實又格格不入的心理特點;再加上來自生活、學習、交友、戀愛、就業創業等各方面的壓力,他們本就脆弱的心理不堪重負,種種心理問題不期而至。從2000年開始,我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視,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各高校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滯后于形勢的快速發展,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不容樂觀。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狹窄。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問題多種多樣,單一形式的心理健康輔導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宣傳教育效力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更滿足不了日益出現的新問題。現代社會,網絡普及、移動電視、數字電視、大數據、屏讀,海量信息吸引著學生們的眼球,如何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是一個急待研究的新課題。
3.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教師師資匱乏,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新媒體素養。由于師資的匱乏,大學心理健康課程不能按標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能很好開展,學生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嚴重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轉介治療等,致使大學生心理問題頻出,學生管理工作一度讓領導者焦頭爛額。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新媒體的融合
1.新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融合。由于師資的缺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校的開設也是參差不齊,有開設的,沒有開設的,開成選修課只一部分學生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這個主陣地發揮不出它應有的作用。新媒體時代來臨,慕課、微課等網絡課程日漸興起,云平臺、藍墨云班課、智慧課堂、校園網、新聞媒體、電視欄目等,由于新媒體的出現,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與老師的平等交互也更方便。教師可將已準備好的課程或心理測評、典型心理案例、心理相關資料在網絡平臺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完成任務,這樣,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大大拓寬了課堂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上的革新,師資匱乏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2.網絡新媒體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潛移默化滋養大學生學養和心靈的第二課堂。高校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建設校園自身的網絡新媒體,引導學生在參與中建設,在建設中提升;結合不同時期的網絡信息熱點,開展網絡熱點引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邀請社會上的心理學專家,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和科學性等。同時,高校定期開展網絡法制管理教育,制定與大學生網絡行為相關的網絡行為準則,也可以使他們在接觸網絡信息的過程中,做網絡信息的正確參與者和合法傳播者。
3.新媒體與心理咨詢的融合。心理咨詢(counseling)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咨詢雙方可以通過面談、網絡和電話等手段向來訪者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詢幫助。由于高校中心理咨詢老師缺乏,心理咨詢不能惠及每位有心理咨詢需要的同學,一些新的媒體介質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咨詢的效率,擴大了咨詢的范圍。比如:智能心理設備的出現、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搭建、新媒體時代的朋輩互助心理體系的建立等,大大提升了心理咨詢的范圍、廣度和效率。
三、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應注意的問題
1.增強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鑒別和調適能力,及時抵制一些不良媒體文化的影響。新媒體時代,帶給人們的是海量的網絡信息、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大學生的自我判斷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識的能力如不及時加強,面對低俗、消極網絡信息、不良媒體文化的入侵,很可能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高校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者,在拓寬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同時,一定要做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監督,及時抵制一些不良媒體文化的影響,正確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養,優化他們的心理品質,增強他們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讓新媒體真正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塑造的服務平臺。
2.探尋教育新路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在接觸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時,容易出現選擇恐懼、認同感缺失、心理失衡等問題。一部分大學生開始局限在社交網絡上,沉溺在網絡世界,害怕與人交往、不愿與人交往,使現實中的人際關系較差,性格變得孤僻,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這種狀況的出現,對高校探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路徑提出了新的挑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要從他們所處的環境開始。班級、學校都要利用好新媒體,為學生建立一個安全、和諧、便于溝通和交流的良好環境。全社會也要規范媒體秩序,加強網絡管理和引導,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一片陽光明媚的良好環境。
3.線上線下開展多種活動,提升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和心理健康。新媒體時代,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觀看專家講座、優質課視頻、心理電影、心理情景劇、舉行心理沙龍、運用微信與QQ等網絡平臺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深入學習。線下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的積極因素,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進行適當的體育和文娛活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學習方式等,讓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健康生活和學習的有效工具。
4.提升教師使用新媒體的能力,增強教師的新媒體素養。新媒體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適應時代需求的,同時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加強對其進行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訓,增強其重視新媒體、主動運用新媒體的意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也要主動學習,從而以更廣泛的知識儲備、更靈活的傳授形式、更便捷高效的方法使課堂更生動、內容更豐富,學生聽課更有興趣、效率更高。
作者:楊麗 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