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眾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增大,社會心理問題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民眾出現相對剝奪感增強、社會焦慮蔓延、自我保護心理過度、生活滿意度幸福感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等現象。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3月的統計,抑郁癥已經成為全球一種常見病,有超過3億名患者,預計將在2030年上升為世界疾病負擔首位。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發病率高達17.5%,其中1600萬是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其余大多數是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障礙患者,每年大約有28萬國人死于自殺,其中40%患有抑郁癥。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指標評價各類疾病的總負擔,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位,已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雖然對心理疾病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我國僅約有20%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療,且在社會轉型期背景下相當比例的民眾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逐年上升。單純依靠專科醫院提供心理衛生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現有民眾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要,將承載社會功能、直接服務于個體的社區納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1],開展相關服務,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服務重點人群、提高民眾的心理健康素養與幸福感,成為新時期提高我國民眾心理健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國家對心理健康領域的重視源于民眾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鐘文娟等[2]對武漢市3個社區的1167名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30.2%。劉影等[3]對6個沿海城市1300名民眾進行調查,其中約60%的民眾選擇偶爾定期或經常需要心理健康服務。張曼華等[4]對北京市東城區某街道社區650名民眾進行調查,58%以上的民眾表示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鄭春雨[5]對遼寧省25個社區居民和干部進行社區心理建設現狀調查發現,21%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強烈需求,38%的居民表示比較需要。本研究通過調研沈陽市民眾心理素養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沈陽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于2019年4—6月,在沈陽市大東區、鐵西區、渾南新區3個行政區7個社區隨機發放5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2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5%。調查對象為本市城市戶籍、常住人口、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無重大身心疾病的民眾。
1.2調查方法
對民眾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調查共10個條目,包括對精神疾病病因的認識、對精神疾病治療的認識、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求助意愿、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求助對象、對自身心理狀態的滿意程度、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接受程度、希望獲得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途徑、希望獲得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以及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建議。其中對精神疾病病因及治療的認識考察民眾心理素養水平,條目設置參考2007年衛生部制訂的《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錄入數據,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529份問卷中,男性238人(45.0%),女性291人(55.0%);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41.8±14.9)歲;大專以下學歷362人(68.4%),大專以上學歷167人(31.6%);有家族精神病遺傳史3人(0.6%)。
2.2對精神疾病病因及治療的認識
對精神疾病病因的理解,僅有35.0%的民眾認為“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一樣,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有29.1%的民眾認為“精神疾病就是因為受了刺激”;有24.6%的民眾認為“有些人的性格不好,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11.3%的民眾認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上出了問題”。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60.1%的民眾同意“懷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醫療機構接受咨詢和正規的診斷與治療”;但也有12.9%的民眾認為“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27.0%的民眾認為“即使診斷為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吃一段時間的藥就可以了,沒必要長期不間斷地服藥”。
2.3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求助意愿、求助對象
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18.0%的民眾表示肯定會求助,可能會求助的占33.0%,不清楚的占10.9%,可能不會求助的占28.9%,肯定不會求助的占9.2%。對求助對象,32.1%的人選擇了親屬朋友,11.2%選擇精神衛生專科醫院,28.2%選擇綜合醫院心理門診,15.9%選擇社會心理咨詢機構,9.0%選擇網絡咨詢,僅有3.6%選擇社區醫院或服務站。訪談中多數民眾并不清楚精神衛生中心、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社會心理咨詢服務、社區康復服務等精神健康服務提供部門的服務內容和地址。
2.4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態的滿意度及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對自身目前心理健康狀態的滿意程度,非常滿意的占23.3%,比較滿意的占31.2%,不清楚的占8.1%,不太滿意的占32.7%,非常不滿意的占4.7%。其中青年人(14~34歲)和老年人(60歲以上)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態的滿意度相對較低,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分別為41.2%和45.2%(見表1),但3個年齡段之間滿意度比較,差異并不顯著(P>0.05)。對“您或您的家人是否需要專門機構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共有44.2%的民眾表示非常需要或比較需要,僅有17.8%的民眾表示不需要(見表2)。
2.5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接受程度
如果有心理咨詢或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37.0%的民眾愿意選擇接受社區心理健康服務,38.4%的民眾不確定,24.6%的民眾表示不愿接受社區心理健康服務。
2.6希望獲得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途徑
如果社區能夠提供完備的心理健康服務,41.0%的民眾希望能夠提供心理健康知識講座,35.2%的民眾希望獲得個體咨詢,11.2%的民眾希望獲得網絡咨詢服務,8.1%的民眾希望設立熱線電話,4.5%的民眾希望獲得團體心理輔導。
2.7希望獲得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
從社區獲得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希望獲得情緒與壓力管理服務的民眾占42.2%,希望獲得親子關系指導的占25.9%,希望獲得婚姻家庭指導的占14.0%,希望獲得人際交往技巧的占10.9%,希望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的占5.0%,希望獲得了解自我的占2.0%。
2.8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建議
52.2%的民眾認為增加專業工作人員是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23.0%的民眾認為需要增加資金投入與加強場地建設,15.9%的民眾認為需要加強與專業機構、高校等的合作,8.9%的民眾認為增加宣傳渠道與方式比較必要。
3討論
3.1民眾日益增強的心理服務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
通過調查發現,沈陽市普通民眾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迫切,僅有54.5%的民眾滿意自身心理健康狀態。44.2%的民眾認為自己或家人需要專業心理健康服務,其中青年人與老年人對自身心理狀態滿意度較低,青年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較強。而各年齡段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普遍不充分,心理素養水平不高。選擇專業服務時,民眾對綜合醫院的信任程度最高,專科醫院其次,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信任度、滿意度不高,但如果社區能夠提供完備的心理健康服務,尤其是提供一些發展型心理健康服務,如情緒改善、親子關系改善、婚姻咨詢等服務,民眾還是愿意選擇社區服務的。
3.2構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新格局有利于切實保障民眾身心健康
在社會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單純依靠綜合醫院或專科門診已經無法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在社區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調節技能訓練,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理念、平和的心態,化解社會矛盾,促進關系和諧,進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在社區開展心理健康服務能直接了解民眾的心理需求,針對性開展多元化服務,如個體心理咨詢、家庭治療、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同時針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失業者、精神疾病康復者等,可以開展專題服務,滿足居民個性化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因此各地需盡快建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借鑒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開展較好地區的先進經驗,以“健康中國”建設為指導,以建設幸福社區為目標,以民眾心理素質提升為核心,構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民眾身心健康,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楊鳳池,高新義.我國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的可行模式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3):234-235.
[2]鐘文娟,方嬌榮,明新貴.武漢市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3):279-280.
[3]劉影,張靈聰.中國沿海大中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調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5(6):88-91.
[4]張曼華,趙崇偲,張婉奇,等.北京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及類型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8,11(3):333-337.
[5]鄭春雨.高校服務社區心理建設的目標與對策———基于“健康中國”的視角[J].遼寧高職學報,2016,18(9):79-82.
作者:欒勁松 單位:沈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