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然后明確了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接著分析了醫學院校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關鍵詞: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保證學生發展的基礎,所以國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一直都非常重視。國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都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過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問題要比其他專業學生更加嚴重和復雜[1]。醫學專業比較特殊,學生的職業有更強的定向性,所以學生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導致醫學院校的學生會面臨更大的壓力,這也導致醫學專業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同時,醫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夠勝任工作,因此醫學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比其他專業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夠保證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
二、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醫生是一個十分特殊的職業,工作的責任很大,而且需要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醫生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同時也要具有足夠強的心理素質,才能夠保證有正確的工作態度,給病人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而且,和其他專業相比,醫學院校的專業程度更高,學生的課業任務非常重,不僅需要學量的理論知識,也需要經過系統的臨床訓練,保證自己可以獲得足夠的臨床技能[2]。在整個培養過程中,不僅需要讓學生從技能上成為醫生,也需要從心理上成為醫生,讓學生逐漸轉變角色,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療工作者。為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教育,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醫生而言,必須要保證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夠對病人的問題做出準確的判斷,并且行醫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理性,客觀地分析病情。同時,醫學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學校必須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才能夠保證醫學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具備足夠高的道德素質,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病人。
三、醫學院校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學習情況的影響
醫學院校需要給社會培養技術精湛的醫務人員,學生未來在工作崗位上要從事醫療服務,而且還需要同時進行醫學科研相關的工作。為此,醫學專業都會有很多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學習科目繁多,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醫學理論。同時,由于醫療崗位是一種特殊的崗位,服務對象也十分特殊,在專業課程種類繁多的情況下,還需要做好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的結合,所以醫學院校的學生還需要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知識,并且要不斷培養自己和病人交談的能力、應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這方面和醫療服務相關的能力,并且也需要保證自身具備極強的自學能力和科研能力[3]。所以,醫學院校學生的學習壓力比其他專業學生的學習壓力更大。和其他專業學生的培養不同,國內的醫學院校本科教育都是五年制,而且對于醫學教育的要求也非常高,學生會有很大的學業壓力,這就導致學生在考試壓力上遠遠高于其他專業的學生。為了滿足學習的需要,學生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調整身心的相關活動。在比其他專業學生需要多付出一年學習時間的情況下,醫學院校的學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現問題。
(二)人際關系導致心理問題
醫學院校的專業設置都比較單一,通常都只有醫學專業及與醫學專業相近的專業,和其他的綜合型學校的專業設置很不相同[4]。在綜合性大學中,學生能夠和本專業之外的學生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夠獲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學習角度。對于醫學院校而言,學生接觸到的教師和同學都是和醫學相關的,這就導致他們所討論的話題也都是醫學相關的內容。雖然學生可能會獲得很多的朋友,但是從人際關系結構而言,依然是十分單一和狹隘的。隨著課業的繁重,學生需要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而且醫學專業的課程是環環相扣的,任何一個課程都不能松懈。很多醫學院校的期末考試都需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足見醫學院校學習任務的繁重。這種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影響到學生的人際關系上,首先,學生巨大的壓力會導致他們容易情緒失控,更容易由于矛盾和沖突導致學生的人際關系受到破壞;其次,學習壓力也會讓學生在學習成績下降的時候產生人際關系的畏懼感,對于維持人際關系十分不利。在經過幾年的學習之后,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體現出來,這種差異會使有些學生出現一些不好的情緒,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緊張,人際關系會變得不和諧。而且,不良的情緒也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三)醫學院校學生的特殊心理
學習醫學的學生需要認真嚴謹地對待每一項工作,所以學生通常都會有比較認真的做事態度。但是,這也導致學生很容易就會發現自身的不足,如學習能力不夠、動手能力不強等,有的學生會因為出身和家庭情況對自身的未來更加擔憂,無論是先天的情況,還是出身的情況,都很容易造成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使其否定自己[5]。所以很多學生會認為自己不可能獲得良好的成績,或者由于家境的問題導致他們存在人際交往的負擔。還有的學生正好相反,由于成績很好或家境優渥,導致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尤其是在醫學專業這種課業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在取得了成績之后,學生更會以自我為中心,只是追求自我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就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醫學院校的學生在自身前途問題上也會十分關注,尤其是在醫學院校畢業生數量增多的情況下,他們會意識到自己在職業競爭上的壓力。為了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多數醫院都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要具備更高的學歷層次和技能才能夠在未來進入醫療崗位。但是,農村和偏遠地區卻面臨著醫療人員不足的問題,這些地區的醫療崗位也是學生未來可能工作的地方。對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能夠進入水平比較高的三甲醫院,并不愿意去落后的偏遠山區。所以,學生的就業壓力也會非常大。和其他專業不同,醫學院校學生很難轉行,相比理工類不同專業的通用性來說,醫學院校學生能夠獲得的轉行機會很少。因此,就業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往往其他專業更加嚴重。
四、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明確的目標體系
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對于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醫學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積極意義。醫學院校有四、五年制的大學生,也有七、八年制的學生,為了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就要結合醫學院校自身的情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個體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確定心理教育的目標,保證醫學院校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應結合醫學院校大學生的特點,設置如下目標:第一,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第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第三,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四,給予學生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學生擺脫心理障礙。教師應針對不同的目標建立心理輔導策略,而且心理輔導不能半途而廢,而是要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
(二)教學體系的構建
為了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除了目標的明確之外,也需要保證教學的內容、過程、方式、評估和教學管理同樣完整。在構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在不同年級的特點開展教學。比如,在大一的時候給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大二、大三以情緒管理和自我認知為主,大四、大五時主要針對就業和面試心理進行講授,并且對學生進行行為測試和訓練。這樣做的原因是大一的學生往往在心理上更加陽光向上,對心理輔導的需求并不是太高,所以要用理論知識讓學生形成心理健康的觀念[6]。在學生進入大二以后,由于比較清楚醫學的就業方向狹窄,并且專業難度的提升讓學生面臨著一些學習上的挫折,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始爆發,在這個階段開展自我認知等教育,可以教給學生調整自我的方法,并且解決當前的問題。進入大四、大五之后,學生面臨就業問題,學校需要幫助學生調整心態,讓學生的求職更加順利。
(三)構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為了保證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對于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要重點幫助,必須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給醫學院校學生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服務的方式包括傳統的現場咨詢服務和電話咨詢,也需要促進網絡平臺的建設,做好網絡的咨詢。心理咨詢室要有沙盤室、宣泄室、放松室等,保證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干預性治療。此外,醫學院校各個年級還要積極開拓新媒體平臺,以“心理導航”工作室為依托,通過年級微博、微信公眾號及QQ群等網絡平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增加心理彈性,坦然面對學業壓力和情感困惑,合理規劃大學生活,主動制定成人成才目標。由于學習過程中壓力很大,醫學院校的學生很容易陷入突然的心理危機當中,所以學校要專門構建干預體系,通過建立領導小組,保證師生之間的配合,尤其要做好信息反饋隊伍的建設,從而能夠提早發現學生的心理危機。總之,醫學院校的學生在心理上往往會有比其他專業學生更加嚴重的問題,為此醫學院校需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并且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差異化幫助。在對學生心理進行調整的同時,也需要改變學生的思想,給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參考文獻:
[1]馬婷婷,楊凱,吳皓達.基于積極心理學構建大學生健康教育新模式[J].江蘇科技信息,2015(20):20-21.
[2]劉倩,張燕.醫學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過程評價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8):29-30.
[3]蔣玉蓮.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42-45.
作者:高冠 孟榮 單位:成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