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新興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將其應用于貧困大學生教育,具有較強的實效性。貧困大學生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承受著多重壓力,更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需培養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教師隊伍、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信息庫、加強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學教育,以期幫助貧困大學生有效改善心理狀況、提升心理素質。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于西方興起,主要采用實驗和測量的方法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發現和挖掘人類潛在的積極心理品質,增進個體健康、快樂和幸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主要研究三方面內容:一是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滿意、幸福、快樂、樂觀、希望等,主要強調個體對過去感覺滿意、對現在感到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二是積極的人格品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對美的感受能力、勇氣和創造力等,倡導個人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尋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強化現實能力、激發潛在能力,并使之習慣化;三是積極的組織系統,探索建立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學校、和諧穩定的社會,以培養公民的美德、責任感等。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學肯定人類的優點和價值,注重人類積極品質的培養和內在潛能的挖掘。這種新的理念,有助于從積極的視角出發,開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其身心健康發展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貧困大學生,是指家庭經濟困難、拮據,無法負擔教育和生活費用,或者基本生活水平達不到學校最低標準的大學生。據教育部相關數據統計,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比率約為20%~30%。這些學生在面臨經濟困難的同時,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某些關于貧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調查表明,貧困大學生存在諸如抑郁、自卑、焦慮、人際交往能力差、敏感、自尊程度低等心理問題。某項關于貧困生的心理問卷調查研究發現,55%的貧困大學生認為貧困會給自己帶來內心自卑感,56%的貧困大學生常有焦慮感,68%的貧困大學生認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一般,49%的貧困大學生認為自己比較敏感。在新時代,高校十分重視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資助與幫扶,但對其情感和心理需求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對其心理狀態的描述多集中于消極心理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多是其消極特征的矯正和消除。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增進貧困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培養其積極人格品質,建立其社會支持系統,激發其自我發展潛能,更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教師隊伍
理念決定行動,具有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教師,會主動運用相關技巧和方法教育、引導、影響貧困大學生。首先,高校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心理學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參加培訓,領悟積極心理學理念,學習積極心理學知識,掌握積極心理學在教育、咨詢中的運用技巧,并在實際工作中切實展開運用,幫助貧困大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惑的能力。其次,教師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示范者,應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豐盈自身,一位人格健全、積極陽光、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本身就蘊涵著豐富、優質的心理教育資源。
(二)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信息庫
首先,學校每年都會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可以同時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全面、實時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家庭及生活狀況,將其納入心理狀況態信息庫,并建立個人檔案。其次,心理教師、輔導員或心理委員可以選擇“心理健康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定期了解并評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動態、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支持系統和心理彈性等情況,為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和數據基礎。再次,對于需要心理援助的貧困大學生,要進行個案分析,分類指導,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在開展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遵循保密原則。
(三)加強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學教育
1.培養貧困大學生積極認知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導貧困大學生以“積極”代替“消極”,引導其從積極的角度解讀現實的困難,以激發其內在積極力量。首先,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貧困生認識貧困遭遇是一種人生體驗,意識其本身蘊含的成長契機,及對自我成長的積極意義。其次,加強逆境成才教育,讓貧困生認識到現狀的短暫性,用樂觀的心態看待將來,并調動其積極應對的內在潛力。
2.增進貧困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
具有積極情緒體驗的個體,即使面對壓力事件,傾向于積極地感知并采取主動的行為,進而處于健康、和諧的狀態,往往具有強烈的幸福感。一些貧困大學生習慣于關注負性事件,消極地解釋、評價之,常被負性情緒困擾。引導其體驗并強化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多種途徑。首先,心理學認為,個體對生活事件的分析、解釋和評價,影響其情緒體驗,因而應引導大學生賦予生活事件積極的意義。其次,積極情緒體驗的獲得必須和實際行為聯系起來,鼓勵和支持貧困大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進而展現自己、感受樂趣、體驗成功。再次,經營好的感覺,引導學生學會記錄積極事件,記住積極的體驗,當這種體驗積累到某種程度,便比較容易喚起快樂和幸福。
3.塑造貧困大學生積極人格品質
人格品質的形成、發展和塑造是個體在后天環境中主動構建的過程。個體都具有發掘、激發和培養積極人格品質的潛能,即創造力、勇氣、愛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因此,對于更易面臨實際困難、產生消極心理的貧困大學生而言,培養和塑造其積極的人格品質,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可行路徑和重要資源。塑造貧困大學生積極人格品質是激發個體潛在和現實能力,成為習慣化行為模式的過程。首先,發掘貧困大學生已經具備的積極能力,肯定其價值,并進行強化,使之習慣化。其次,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動和課程,引導貧困大學生體驗不具備的能力,激發其習得此種力量,形成習慣化的應對方式。
4.建立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是建立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他人或組織提供的一種資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質支持。首先,原生家庭是貧困大學生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應重視家長的配合,引導父母與子女相互溝通、交流,以使學生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關愛。其次,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班級、寢室氛圍,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和扶持。再次,同伴是大學生獲得親密感的主要來源,通過多種途徑,提供貧困大學生的交往空間,建立互幫互助組織,鼓勵他們結交朋友,形成良好的人際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
[1]王平.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高校貧困生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7):52.
[2]楊建超.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9):36.
[3]秦紅芳,金俐伶.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貧困生”健康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9,(6):153.
[4]張本鈺,廖深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援助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9):70.
作者:張艷 王飛 單位:川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