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高校管理帶了很大的沖擊,對高校教育質量提升也帶來難得的機遇。但是互聯網也帶來了不利的方面。作為學之驕子,當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變得比較突出,本文在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互聯網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充裕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極大地對當代高等教育形成了極大的挑戰,對高校教育質量提升也帶來難得的機遇,作為當代天之驕子,研究生的心理問題也變得越發突出起來。在這樣的環境下,對研究生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學術質量,更要重視心理質量,兩者之間,不可偏廢。誠如美國社會學家史蒂文盧克斯指出,思想和信念有助于塑造他人的最初偏好。報告確定的思想和信念有助于為我們研究研究生心理問題,為研究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養成提供了科學的途徑。
一、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當代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培育力量,其培育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依賴力量。只有對其心理問題有全面知悉,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相應問題。通過對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觀察和研究,不難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自我認知的糾結
盡管各大學都對包括研究生在內的大學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通過觀察發現,研究生的自我認知還存在非常糾結的地方,那就是自我角色認識模糊,人生規劃不清楚,在很大程度上既存在自我封閉,也渴望社會認同;既希望走入社會,又恐懼進入社會。事實上,認知偏差、人際矛盾、意識觀念等問題彌漫在絕大多數研究生心理深處。據調查,2014年國內外十大社會思潮:新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新左派、民粹主義、普世價值論、生態主義、、極端主義、新儒家、憲政思潮,作為思想最活躍、反應最敏捷的群體,當代研究生一方面狂熱地接受這些學說,一方面又缺少有效地引導,而這些不同思潮的碰撞,又極大地增加當代研究生的自我認知的糾結,在這個新時代,各種分離而有矛盾的思潮正在瓦解或摧毀當代大學生的主流認知,也加劇著自我認知的模糊和糾結。
(二)人際和諧的沖突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群體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正常健康的人際關系又可以“通過觀察環境中他人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進行學習。”當代研究生錄取的多元性以及人文、地域背景的不同,也造成了人際關系的沖突。在研究生中,既有推免的研究生,也有特招的研究生,這不可避免造成意識的沖突。既有在職場工作多年的往屆生,也有一戰成名的應屆生,這也可能造成觀念上的沖突。既有來自名校的應屆生,也有同等學力考生,這也可能造成學歷上的沖突。而這些情況的存在也形成了人際沖突的疊加,影響了彼此的和諧共處。誠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認為,只有在人際關系正常的情況下,無意識內容的“投射”才會出現;也只有在出現了“投射”之后,人格的整合才有可能出現,這讓我們在處理研究生心理問題時,必須重視人際和諧中的“投射”作用,不正當的投射只能使人際和諧更為沖突,這對新時代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研究生社會心理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三)社會責任的淡化
互聯網的普及,給當代研究生了解世界,了解社會提供了多元的窗口,而這些通過互聯網了解的知識多呈碎片化狀態,對研究生主流意識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這在當代研究生缺乏社會責任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互聯網的普及在這方面所發揮的腐蝕作用不可忽視。互聯網的普及,對在原有體制下公民社會責任意識所依賴的社會基礎和個體的主體基礎形成了很大的沖擊,造成了政府和公民之間責任的污名化。一方面,“政府可能會展開運動,使某些思想非法化,并限制那些思想在國際互聯網上的傳播,讓公民很難了解他們,這弱化了研究生對社會的參與度,減少了責任感。另一方面,隨著研究生公民意識的形成,加之多元思潮的沖擊,使研究生在對社會責任擔當上產生了角色模糊,以致當代研究生在面對社會責任時,首先產生的是自己能做什么及自己不能做什么的觀念。這種觀念成為阻止了當代研究生走出社會責任困境的魔圈。
二、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解決的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一些以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成極化狀態迸發出來,造成當今社會形勢復雜多變,社會壓力不斷累積,加之多重價值觀念的疊加沖擊,給解決研究生心理問題造成了一定的挑戰。但是挑戰也蘊藏著機遇,只要我們因勢利導,嚴格按照新時代的新要求,適應新矛盾,建立動態有序、依法有制以及完整的心理教育機制,就一定會迎來研究生教育取得豐碩成績的新未來。
(一)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機制
盧梭說得好“任何一個人,即使是他的父親,也沒有權利命令孩子去做對他一無是處的事情。”對于研究生來講,在度過大學時光后,顯然其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盡管其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但是能夠在千軍萬馬中走上新的學習臺階,其可塑性也是顯而易見,而這種可塑性和其自有的認知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解決研究生心理問題時,也必須重視研究生自我認知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內因作用,激活其內在原動力。首先,要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領。榮格說過“心靈的天賦并不像智力和技能天賦那樣顯而易見或是給人印象深刻”,這就要求善于通過激發研究生的心靈天賦,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通過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實施“美的教育”等主題多樣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次,要建立相應的互動調節機制。盧梭說過“為了讓我們生活的跟智者一樣幸福,希望有人能給我們提供智者的樣板,讓我們去仿效,而不是硬塞給我們一些令人厭煩的法律、義務和命令,強迫我們去做那些并非源自大自然的要求,而僅僅是來自人的愿望的事。”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通過榜樣教育,建立相應的自我感應機制,通過榜樣的激勵作用,實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在這種有效互動中,增加自我認知的提升。最后,要給與研究生自我認知的修補能力。“對某個正在發展的人投以鬼祟的眼光是無濟于事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個‘自己完成’的獨特職責。”要尊重和理解研究生在自我認知中的差異和不足,允許學生通過不斷完善自我認知,實現“自己完成”,從而增加研究生的自我信心。
(二)要增加意志培養能力
解決研究生問題,在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機制后,要注重研究生的意志培養能力建設。歌德說得好“人間最大的幸福,乃是人格之歡樂”研究生培養的最終目標和最強烈的愿望,也就是增加研究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完全其人格培養。要通過多種手段建立多種機制,通過多種互動形式,打破孤獨隔離,實現情感碰撞、行為糾偏,最終形成良性的德育培養機制,增加意志培養能力。在意志培養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合作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合作學習,使“合作各方得以面對面的接觸、交流,了解雇主與學生的需求,使工作崗位與學生的學業目標相聯系。”從而激活學生潛在的向善追求事實上,意志培養能力并不是純粹為了意志培養而培養,“說服幾乎總是涉及一定程度的操縱,強調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而是要求通過意志培養能力建設,清晰認識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防止這些差錯重復發生,只有通過增加自己意志的確定性、整體性和成熟型,才能使研究生本人在人生的征途中不迷航、不掉隊,真正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可造之才。
(三)教師的軟實力垂范行為
誠如榮格所說“任何人都不能培養人格,除非他本人具有自身的人格”解決研究生心理問題,必須重視教師隊伍自身建設,強化其垂范作用。在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這既為我們辦好教育提供了方向,也為我們加強教師隊伍提出了時代的緊迫。這就要求一方面要增加教師的職業緊迫感。“如果吸引是不對稱的且導致硬實力反應,那它產生的就是脆弱性而不是權力。”教師職業在解決研究生心理問題中的職業緊迫感也很重要,否則就缺少對研究生的感染性。要讓高校教師感受到職業神圣的同時,增加職業緊迫感,不斷完善職業需求,增加職業責任。另一方面增加教師的自我教育。“每一個教育者應該不斷地反問自己,是否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生活里完成了自我教育,從而達到了最佳學識,以及具備了純潔的良心。心理治療告訴我們,最具有療效、起決定作用的并非學識,亦非技能,而是醫生的人格。教育也同樣如此,他必須以自我教育為先決條件。”這要求高校老師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完善知識結構,促進知識更新,在解決研究生心理問題上發揮榜樣作用,從而推動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良好解決。
參考文獻:
[1]張競生著.莫旭強譯.盧梭教育理論之古代源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5,82,56.
[2]周素麗,潘麗莉,高驪.2014中外十大思潮調查評選:2010-2014社會思潮動向調查分析報告.人民論壇.2015(1).15.
[3]袁文斌,劉普.榜樣教育的理論依據與心理機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25.
[4]榮格.榮格性格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02,161,85,165,167.
[5][美]約瑟夫奈著.王吉美譯.論權力.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52,109,111.
[6]管向群.服務文化產業產教融合:高等藝術教育的使命.光明日報.2018-05-31.
[7]李文英,董英.美國城市化進程中高校合作教育的問題與對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2.
作者:李奇儒 單位:京德和衡(邯鄲)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