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機能學科實驗教學整合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適應新時代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對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實驗教學部分進行整合,構建相對獨立完整的醫學機能學科實驗教學體系。
關鍵詞: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整合
隨著“大健康”全局理念的提出與推廣,社會對醫療保健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形勢的發展必然推動醫學教育模式的變革。傳統以學科為基礎的醫學教育模式將人體完全割裂開去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1]。“整合”就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如器官—系統整合、基礎—臨床整合等[2]。在這種趨勢下,對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實驗教學進行整合也就成為必然[3]。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制定的《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也將其列為臨床專業認證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我們對原來分別隸屬于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實驗教學部分進行了整合,組建了相對獨立完整的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體系,現對整合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進行總結。
1醫學機能學科實驗課的現狀分析
在以學科為基礎的傳統醫學教育體系中,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分別隸屬于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而且多以簡單的觀察性、驗證性的單一實驗為主,能夠體現醫學機能學科特點的綜合性實驗較少,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幾乎沒有。此外,某些實驗項目在3個學科中均有重復,比如,生理學中“心血管活動的神經體液性調節”,病理生理學中“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搶救”以及藥理學的“傳出神經系統藥物對家兔血壓的影響”,雖然側重有所不同,但主要實驗項目都是家兔血壓的觀察;更有甚者,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中都有“家兔高鉀血癥及其搶救”。這導致的后果是,實驗教學效果差,浪費了資源,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因此,我們需要打通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各機能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過時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刪減、重復的內容進行整合,節省學時開設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項目,使機能學科的實驗教學適應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我校的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教研室分別隸屬于基礎醫學院和藥學系,教學任務的下達、授課計劃的制定、上課時間的安排、教學內容的銜接都存在著溝通的問題。由于分屬不同的部門,3個學科學生實驗室都采用小而全的建設模式,購置的實驗設備以及實驗過程中耗材基本相同。受獨立實驗室面積、設備、人員配備等限制,每次能夠服務學生的數量有限,使得工作忙碌,但是效率不高,這也導致每一個獨立實驗室沒有多余的預算和面積購置、安置新設備為學生開展創新性、設計性實驗。而且,這種條塊分割的實驗室設置模式不利于教師開設需要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實驗,也禁錮了教師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充分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2醫學機能學的整合過程
在迎接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以2017版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結合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要求和我校自身條件,突出實驗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綜合能力培養的總目標,立足于實驗教學的系統性、基礎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積極推進機能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并進行機能學實驗教學的整合改革。將以前分別隸屬于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實驗部分,打破學科限制以機能學的內在規律進行重組與優化,整合為獨立的醫學機能學。制定了新的教學大綱,在不減少實驗項目的情況下,將實驗學時壓縮為80學時。將整個實驗教學體系分為3個階段:(1)“三基”培養階段,開設包括機能學的基本知識、常用實驗動物和基本操作、常用手術器械和手術方法、仿真虛擬實驗以及一些驗證性實驗;(2)“綜合能力”培養階段,開設包括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建立與搶救、家兔急性腎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與腎功能分析等一系列綜合性實驗;(3)“創新思維”培養階段,開設包括藥物對動物學習和記憶的影響、缺血再灌注損傷及藥物的保護作用等探索性實驗。重新組建的教學團隊編寫了《醫學機能學》實驗教程,將實驗項目從單純的教學目標發展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增加了探索性實驗,形成學生進行探索性實驗的詳細程序,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探索精神。新建立的醫學機能學科教學體系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開設,從實驗設計、項目實施、結果分析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各方面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前依附于課程的考核方式,運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醫學機能學實驗獨立考核,計入學分[4]。
3醫學機能學整合的教學效果
3.1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整合后的機能學實驗中心的學生實驗室面積接近1000m2,儀器設備總值800余萬元,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利用率顯著提高,僅生物信號采集系統一項就有40余套,能同時滿足200名學生開展綜合性實驗。我們在原有虛擬仿真實驗室、人體生理實驗室、基礎實驗室(3個)、綜合實驗室(6個)的基礎上優化實驗室結構,結合教師的科研特色和學生的興趣新建了微血管技術創新實驗室,并積極完善微循環檢測創新實驗室,為學生參與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提供實驗場所和儀器設備的支持。
3.2推動師資隊伍建設
醫學機能學科實驗教學的整合關鍵是實驗教師的整合,但是,將實驗教師從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原有知識架構和思維定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重新建立獨立、完整的機能學的知識體系和工作模式是最困難的。原有的實驗項目相對單一,實驗流程簡單,內容比較固定,依據現有的實驗指導或操作指南很順利就能完成。現在的實驗項目基本是融合了以前3個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甚至是設計性實驗,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知識體系和工作技能需要更新。為此,除加強教師的機能學專業知識培訓外,定期組織中心實驗教師的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和相互觀摩學習。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出國訪問和讀博深造,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中鼓勵老教師跨學科帶教,積極探索開設新的實驗項目。要求年輕教師和教學骨干具有跨學科帶教能力,能夠結合多學科知識開設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經過近三年的運行,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并取得了一些成績。整合后,教學資源的優化,實驗班容量擴大,完成相同教學任務所需要的教師數量顯著減少,更多的教師有精力去探索和開設一些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并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這也使得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實驗技能顯著提高。
3.3助力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機能實驗室的架構優化之后,有條件為學生提供場地和資源開展一些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其中,重點建設了微血管技術創新實驗室,主要培訓鏡下微血管鑒別和分離、微血管常規實驗技術等。在面向臨床醫學專業2014、2015、2016級108名學生開設6期微血管技術培訓的基礎上,自2017級開始,納入科研技能選修課程體系,現已面向全體臨床醫學生開設。創新性實驗室主要供醫學生以科研小組的形式親自實施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目前承擔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6項。本科生在《FrontPhysiol》《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總體來看,創新性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依托和支撐,推動了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4醫學機能學整合的探索方向
醫學機能學科實驗教學整合順應了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醫學機能學科實驗教學的整合仍然沒有結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探索。(1)醫學機能學是一門跨學年的實驗課程,如何保障學期之間的內容銜接、考核過程的連貫性以及與理論課程之間的同步推進,仍有許多細節需要去調整和完善[5]。(2)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加強線上和線下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6]。(3)醫學機能學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但是在現有教學資源下,應積極探索提高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開設比重和學生覆蓋面的方法與策略。這些問題均需要我們以及各兄弟院校的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以期真正實現教學目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卜娟娟,張秀軍,吳俊華,等.基于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模式實施效果的初步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6,36(6):829-837.
[2]林巖,趙宇,肖薇,等.基于“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1):20-21.
[3]袁海虹,周波,楊智昉.對分課堂+PBL教學模式在基礎醫學整合課程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8):75-77.
[4]王艷霞,胡優敏,馮雪梅,等.實驗整合課程考核評估體系建設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11):1103-1107.
[5]喬海兵,祁文秀,宋維芳,等.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8):671-673.
[6]白薩日娜,塔娜,高敬賢,等.淺談翻轉課堂在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9,13(4):276-277.
作者:張玉平 張曉云 張立民 郭亞雄 王小榮 姜華 楊建明 董曉華 趙自剛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