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住院心血管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及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調查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醫學應對方式現狀,剖析其影響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3—7月山西省某三甲醫院老年科心血管組233例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使用中文版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進行調查。結果: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醫學應對方式評分為:面對維度(16.19±4.14)分,回避維度(13.63±2.56)分,屈服維度(9.33±3.50)分。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居住地和主要的醫療決策者進入面對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P<0.05),患病時長和文化程度進入回避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P<0.05),僅月收入水平進入屈服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P<0.05)。結論:住院老年心血管慢性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中各維度影響因素不盡相同,醫護人員可據患者應對特點及影響因素,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實現對疾病的有效應對。
關鍵詞:醫學應對方式;老年;心血管病
慢性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程長、致殘率高,在老齡化快速發展背景下,為患者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身心和經濟負擔。其中,心血管疾病作為慢性病四大主要類型之一,是我國引起死亡人數最多的慢性病,其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1]。我國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多種慢性病共存情況較嚴重,調查顯示我國74.2%的老年居民至少患有1種常見慢性病[2]。應對是影響應激反應結果的重要中間變量[3],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產生影響。心血管疾病高發原因多元化,不良生活習慣為主要的危險因素。《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強調個人健康責任。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需要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協作,因而了解患者對疾病的應對尤為必要。本文通過調查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該類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3—7月于山西省某三甲醫院老年科心血管組住院治療的23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納入標準:年齡≥60歲;入院主要診斷屬于心血管病;意識清晰,能正常溝通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嚴重視聽力障礙者;認知障礙;精神意識障礙無法交流者。
1.2調查指征
1.2.1人口社會學及疾病相關資料:研究者自行設計的人口社會學資料及疾病相關資料調查表。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日常居住方式。疾病相關情況包括確診的慢性病數目、患病時長、住院次數、主要的醫療決策者、醫藥費支付方式。
1.2.2醫學應對評分:本研究采用由Feifel等[4]編制、經沈曉紅等[5]修訂的中文版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進行評分,條目共20個,各條目按1~4級計分,總分20~80分,其中8個條目需要反向計分。該問卷分為“面對”“回避”“屈服”3個維度。某維度評分越高表示更傾向于采取該應對方式。本研究3個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726、0.687、0.848。
1.3資料收集與錄入
資料收集時間:在其情緒穩定且周圍環境時間適宜狀態下完成。資料收集方式:依據納入標準確定研究對象后,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收集。由于調查對象為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部分調查由研究者口述,同時根據患者的回答代為填寫。資料錄入:問卷收回后,由調查者對其進行統一編碼,并且查閱病歷完善疾病相關指標。數據錄入采取雙錄法,發現錯誤及時核對更正。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4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33份,有效率97%。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錄入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描述。以經單因素分析篩選出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以醫學應對方式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進入水準P≤0.05、剔除水準P≥0.1)。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人口社會學資料及疾病相關資料
233例患者中,年齡60~98歲,平均年齡(70.4±9.1)歲。男121例,占51.9%,女112例,占48.1%。患者所患疾病種類有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等。其中,高血壓病和冠心病共病患者77例,占比33%。(前)職業:職工100例(42.9%)、農民61例(26.2%)、干部35例(15.0%)、其他37例(15.9%)。婚姻狀況為已婚169例(72.5%)、喪偶57例(24.5%)、未婚3例(1.3%)、離異3例(1.3%)、再婚1例(0.4%)。見表1。
2.2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現狀分析
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面對維度(16.2±4.1)分,回避維度(13.6±2.6)分,屈服維度(9.3±3.5)分。將此結果與全國常模[5]比較,面對與回避維度評分低于常模,屈服維度評分高于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影響因素分析
各因素賦值如下。患病時長:1=1年及以下,2=1~5年,3=5~10年,4=10年以上;主要醫療決策者:1=本人,2=配偶,3=子女,4=其他;居住地:1=城市,2=鄉鎮;平均月收入:1=1000元及以下,2=1000~3000元,3=3000~5000元,4=5000元以上;文化程度:1=高中以上,2=高中,3=高中以下;職業:1=職工,2=農民,3=干部,4=其他;醫藥費支付方式:1=自費,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城鎮居民及職工基本醫保,4=離休干部醫療保險及其他。結果顯示:居住地、主要醫療決策者進入面對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P<0.05);患病時長、文化程度進入回避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P<0.05);平均月收入進入屈服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P<0.05)。結果見表3。
3討論
3.1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現狀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面對維度評分低于常模。原因可能是患者面對疾病的能力受限。首先,本文調查對象為患病老年人,患兩種及以上疾病的有185例,占比79.4%。身體經歷退行性變化與病痛,承受身心雙重壓力。同時,調查對象大多數處于退休狀態,人際關系網絡縮小,接受新事物機會少,導致疾病相關知識獲取能力與途徑受限。這可能是導致面對維度評分低于常模的原因之一,即缺乏面對的技能。此外,患者往往無法適應角色轉化,包括住院患者的角色,以及由家庭內照護者角色轉化為被照護者。角色適應不良使得患者認為傾訴病痛是軟弱的表現,會給照護者增加心理負擔,因而可能較少與他人溝通疾患,選擇獨自承受壓力。回避維度評分低于常模。有研究者調查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應對方式,其回避維度評分高于常模[6],與本調查結果相左。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住院患者。其一,住院患者入院時往往軀體癥狀明顯,甚至有并發癥出現。患者需要忍受軀體不適,更擔憂疾病的治療過程和后果,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甚至忘卻疾病比較困難。其二,患者住院治療,身處醫院環境,進行檢查治療活動,人際互動對象多為醫護人員。因而患者可能不易回避疾病。屈服維度評分高于常模,這與研究者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7]的研究結果一致。心血管病多數需要長期用藥治療控制疾病。本調查中患病時間5年以上的患者有147例,占比63.1%。此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過量飲酒,超重、膳食不合理,身體活動不足等[1]。因此,患者確診后需要長期投入治療及藥物費用,并且可能要為長期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的轉變付出意志努力。諸多壓力之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面對疾病容易產生無力感,甚至采取放任的態度。
3.2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醫學應對方式各維度評分影響因素分析
3.2.1面對維度的影響因素: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居住地和主要醫療決策者因素對面對有負向預測作用,兩者可解釋總變異的15%。居住地為城市、患者本人配合醫生進行醫療決策的患者更易采用面對的應對方式。可能由于城市居民疾病信息獲取途徑更多,就醫更方便,因而更容易面對疾病。
3.2.2回避維度的影響因素:患者回避維度的預測因素包括患病時長與文化程度兩項,二者對回避有正向預測作用,共可以解釋總變異的5.6%。患病時間越長,逐漸接受患病事實,長期服藥治療已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逐漸淡化對疾病存在和嚴重性的擔憂。回避應對即回避應激事件的存在、回避考慮應激事件的嚴重性[8]。作為一種應對策略,在患者難以對面應激事件時,回避可以緩和應激帶來的情緒反應,留給患者心理緩沖和調整的時間余地。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可能更善于采用回避的策略來應對住院這一應激事件的負面影響。
3.2.3屈服維度的影響因素:僅月收入一項進入屈服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對屈服有負向預測作用。心血管病的治療需要長期持續的經濟投入,老年患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住院這一事件增加了經濟壓力,患者可能更易對疾病屈服,產生“聽天由命”的想法。綜上所述,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疾病應對方式受多種因素影響。醫護人員在針對該類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參考影響應對的各類因素,幫助患者實現對疾病的有效應對,提高其疾病應對水平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8,33(1):1-8.
[2]崔娟,毛凡,王志會.中國老年居民多種慢性病共存狀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6,32(1):66-69.
[3]姜乾金,黃麗,盧抗生,等.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4):145-147,190.
[5]沈曉紅,姜乾金.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0,9(1):18-20.
[6]胡榮,姜小鷹,鄭翠紅.老年冠心病病人應對方式及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6,20(20):1810-1812.
[7]龔麗,那建華,曹冰瑩,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3):767-768.
[8]王守謙,姜乾金.“否認”機制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實用內科雜志,1992(6):287-288.
作者:任俊威 王志中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