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醫學倫理教育人文關切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等院校醫學倫理教育的認知和培養命題,是新時期高校醫學人才培養及社會演進發展的重要訴求。面對發展的新環境和新挑戰,高校可以通過更新教學理念、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實踐設計、加強多學科背景師資合作四個方面全面把握醫學倫理教育的發展演進。正確引領醫學倫理學思想的構建,有力地促進醫學倫理學發展,對當前我國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高等院校;人文;醫學倫理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現代化問題被不斷具體化,醫學的人文價值觀念和內在自然科學屬性的矛盾也更加尖銳。高校倫理教育深刻影響著“醫科”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決定著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的性質和成敗。高校醫學倫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醫學生在醫療實踐及其相關醫學活動中提供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它超越了單一的技術視角,從多角度面對科學需要和倫理原則,向現代醫學模式提出新的展望和要求。構建高校醫學倫理教育體系,不僅是對醫學倫理教育形態的一次內涵豐富的探索性研究,也為促進醫學科學沿著正確軌道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一、高校醫學倫理教育的價值向度
高校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任務是反映社會對醫學的需求,為醫學的發展導向、為符合道德的醫學行為辯護。醫學倫理學的科學發展觀點,就是要以人為本,培養醫學生具有相應的道德認知和實踐能力。缺失人文關懷內涵的生物醫學模式會使醫學漸漸失去對人本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初心,演變成技術之上的臨床實踐活動。“現代醫學高新技術的發展和臨床的運用讓人類不斷體驗著生命的神奇和奇跡,但過度崇尚醫學高新技術對人類生命體的主宰和干預程度,就會產生技術的異化問題。”[1]人文教育內容在醫學教育中被邊緣性弱化,致使人文價值對醫學生物發展模式引導作用盡失。以技術為主導的醫學教育,會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塑造單向度的思維方式和功利化的行為邏輯,讓強勢的醫學科技遮蔽醫學內在固有的價值邏輯,使最終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偏離醫學實踐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守護的本真訴求。因此,我們要充分認知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要迫切地對醫學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機制進行批判以及癥結的診治,聚焦矛盾解決和強化人文價值認同是激活醫學走出科學主義迷失的內生動力的關鍵。
二、高等院校提升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現實指歸
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雙引擎”,現代醫學模式已經從生理模式轉向社會———生理模式,這說明醫學正向著尊重生命的方向發展。醫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理念,踐行醫學倫理學的規范行為,其成效直接關系到社會道德風尚,影響著醫療衛生事業全局發展的方向。[2]無論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看,都迫切需要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素養的培養。
(一)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現實需要
醫學倫理素養是指醫學主體在醫學實踐中做人的倫理素養和品格修養,是醫者在醫德生活中認識和把握自我,認識和把握自我同患者、同事、事業及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醫德認知、理念、情操、智慧、能力、品質的有機統一體,體現醫學職業人員的全面職業倫理修養。[3]這種全面的職業倫理素養是當前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必不可少的基礎。在人類發展史上,醫學倫理學是伴隨著人類的醫療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群體多元認知的內在精神力量是實現醫療人性化的深層動機和推動力。
(二)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內在需求
醫學倫理學是一門著重研究醫療衛生領域人際關系道德調解的問題,醫學倫理包含了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和特殊的職業道德,既具有一般社會道德共性,又有著與醫療衛生工作直接聯系的職業道德特點。在經濟主宰社會,文化商品化趨勢嚴重,高科技變成當代人類圖騰的壓迫局面下,變革緩慢的人文陣營步步退卻,強化自身的專利特征和自治能力。[4]這意味著缺失醫學倫理教育,將導致高科技引導下的“醫學科學主義”畸形擴張,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促使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深化對生命價值模式的認知追求,有利于推動醫學人文突破技術思維限域的制約。
(三)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現代醫學倫理價值的內在支撐,是構成未來醫學發展內涵的重要維度,加強醫學倫理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緊緊圍繞“以人為本”這一邏輯主線,將醫學從唯技術論的據囿之中解放出來。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大背景之下,醫療服務商品化、診療手段物質化、醫患關系經濟化等趨勢日益明顯,資本增值運行邏輯導致醫學科技進步的異化,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激勵醫學工作者、醫學研究者的精神內驅力,是涵養道德自覺的本質核心,是提升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隨著現代醫學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前進,人類的醫療實踐將面臨更多挑戰和考驗,唯有塑造健康人性化的醫學生態,才能有效地促進未來醫學的良性發展。
三、高等院校提升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踐途徑
如何提升醫學生倫理素養,是當前高校醫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必須立足新時代醫學的特征,積極回應高校倫理教育的新訴求,密切關注困擾醫學倫理的教育發展的焦點問題,遵循高校醫學倫理學教育科學供給的基本原則,既需要集聚多方主體力量,也需要充分挖掘各種教育資源,以前瞻性的視野探索其發展路徑,準確把握學科特點和學科發展方向,協同推進高校醫學倫理思想的構建。
(一)教學理念更新
醫學倫理學課程目標是以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培養為主,教師應重視對醫學生的價值觀培養,關心學生的醫療感情,從倫理知識和倫理問題的獲得以及培養批判性思維為主,到把倫理原則應用到日常的臨床和科研實踐,進一步明晰“教學感知”,努力創新話語方式,把民主、平等、協作意識貫穿到師生雙主體教學互動中,這是一種指向教學質量話語乃至質量觀的轉變,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規范具有完整體系上的引領性,教學情境上的感知會在潛移默化中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正確的導向可以使得倫理知識得以不斷內化。
(二)教學內容創新
當前,高校醫學倫理學教學內容比較陳舊,供給主體單一。對于不同專業,不同階段的醫學生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倫理學內容仍然偏重課堂文本教育,對于醫療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體的倫理判斷和倫理選擇,對于科技化帶來的倫理困惑和倫理問題解讀不多。激活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內在動力應著眼于釋放教學內容的豐富因子,優化教育要素和內容供給。學科內容能夠引導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方向,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促使醫學生在應對未來醫學實踐中的復雜問題做出具有道德感的判斷。
(三)教學實踐設計
實踐是教學的歸宿,服務于社會需要是學習的最終旨歸。而現行的醫學倫理學教學體系設置統一具有抽象與可操作性不強的特點,教學目標很難達成并對此進行有效的評價。學科的固化特性致使其發展缺乏持續力,推進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發展,教學設計由傳統的書面教育轉向實踐教育是發展轉型的必然要求。高校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高醫療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內涵支撐,提高醫學生的醫德修養是新時代我國醫學領域全方面改革與能力升級的齒輪,實踐能加快融合,促進醫學技術和人文內涵相互支持、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應該消除專業知識和課內實踐環節的過度分離,加強對倫理原則的運用技能,構建有機統一、科學合理的教學實踐設計體系,將內涵理解外化為德行一致引導醫學生解決現實的醫德實踐問題,從而為醫學人才培養的學習和實踐賦予真正的價值感和使命感。四、總結“醫學教育應該追求倫理價值第一位。追求倫理價值第一位并沒有否定醫學的工具價值,因為只有在倫理價值的范導下,工具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病救人的作用”[6]醫學倫理是現代醫學學科內涵研究的重要維度和價值立意。當前,醫療實踐人員既要加強醫療技術水平又要兼顧由公共需求為導向的公眾獲得感,努力構建民眾本位、多元互動的醫學科學生態,在此過程中,醫學倫理的科學性和內涵勢必得以不斷審視和重構。高等院校提升醫學倫理思想教育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醫學倫理學不能囿于一般學科建設議題,而應立足醫學自身對“人的價值”議題的審度和探尋,加強多元主體的統籌協作,調動醫學倫理學科文明發展的積極屬性,從社會現實問題和現實需求協同攻關,加強醫學倫理前瞻性理論研究以及指導實踐,構建動態的醫學教育文化形態,從而有效驅動高等院校醫學教育的現代化改革。
參考文獻:
[1]黃照權,馬明霞,藍秀華.醫學與人文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41.
[2]劉學文,劉馨,康麗勇,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困境與對策,2016,37(6):72.
[3]賈雪梅,朱俊勇,雷宏博等.我國全科醫學培養現狀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5):6-7.
[4]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06.
[5]楊勇.論醫學倫理敘事和價值訴求和倫理限度[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1(1):17-21.
作者:林丁穎 沈紋君 單位:莆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