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樣化社會實踐在醫學教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相比其他專業的大學教育醫學教育年制長,而且需要長期不斷的探索,需要更大的勇氣進行深入改革。醫學教育離不開實踐過程,目前我們醫學院校對校內實踐都非常重視,但是對校外實踐容易忽略。其實社會實踐對于醫學生的教育同樣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結合醫學教育的目標、現狀,探討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對目前醫學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醫學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目標
一、醫學教育目標
醫學是通過科學或技術方法解決人體各種疾病的學科,醫學生通過在醫學院校接受專業教育最終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實現減輕或者解除患者身心疾病的目的,可見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中國醫學教育質量標準,還是國際醫學教育等理念都十分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國際醫學教育學會(IIME)于1999年制定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世界各地培訓的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素質和能夠解決實際醫學問題的能力。可見實踐教學對每一名醫學生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環節。為了使學生達到IIME制定的最低教育基本要求,醫學教育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嘗試就是結合本校的實際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國內大部分醫學類院校對社會實踐教學意識比較滯后,雖然有部分學校已經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但是還沒有形成一種完善的關于社會實踐教學的機制。我國醫學類院校的醫學教育模式未能實現對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缺乏尤其對學生精神品質和道德品質培養的有效措施。為了讓醫學生了解病人,樹立終生為病人服務的專業思想和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最有效的途徑是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或者社會實踐,樹立自覺地為社會服務的醫學意識。所以醫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我們在保證實現對學生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醫學實踐的培養。
二、教育現狀
目前我們學校的醫學教育現狀與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還存在一定差距。學生在校期間的教學主要包括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的理論及部分實驗課的教學。其中醫學實驗課程的實驗內容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在上課過程中老師會細致、詳盡地安排教學過程,如形態學實驗課程都是觀察標本或者切片,機能實驗也是簡單解剖動物然后觀察電生理等實驗結果。真正動手和動腦思考問題的機會比較少,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大部分也是老師給予解決。這種實踐過程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認證理論內容的鍛煉較少。而且我們應用問卷星軟件對我校學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見圖1)發現,針對目前的教學過程的安排比較滿意的同學占比為28.42%,同時需要增加校內實踐課程同學的比例占56.01%。說明我們的醫學生認為目前的教學過程還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的空間。現在對實踐課程安排較少,需要適當增加。同時學生的校外實踐機會更少,目前只有在大四和大五有機會到醫院進行見習實習或者住院實習,在校期間校外實習的機會很少。這種現象在國內的醫學院校普遍存在。而且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對校外實踐的需求很高,占統計比例的61.2%(見圖2)。可見,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同時應考慮學生的想法和需求,這才能實現真正的醫學生培養目標。針對我校實際情況,對366名同學的問卷調查,包括大一、大二、大三的臨床醫學、口腔、影像、麻醉等專業)。
三、實踐教學形式
結合醫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學生的教學安排做出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在不影響正常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增加各種形式的校內外實踐機會。例如,利用課余時間培訓學生進行人體科學展覽館和微生態博物館的解說工作,這對學生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實踐機會。我們通過對學生的培訓,從儀表、氣質、表達能力、解剖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進行指導,使他們在溝通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也加深了對解剖學知識的認知,能夠實現對解剖學以及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融合的目的。可見,這種實踐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我們在校內進行實踐培訓的同時,也提出了校外實踐的內容。組織部分學生利用假期下鄉進行健康科普宣傳,到城市附近的農村(康平、法庫等)對廣大農民進行醫學知識的宣講等公益活動,如醫學基礎知識的講解、生活方式的改善、測量血壓、心肺復蘇操作、骨折固定等常見的生活問題。將在課堂所學到的醫學知識通過學生的理解和自我總結,然后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使學生得到鍛煉,把在課堂上學到的醫學理論知識通過自己的消化和理解,清晰準確地表達,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提示課外實踐能夠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學生占68.03%(見圖3)。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真正體會到理論課堂學習的知識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在面對實際問題過程中,驗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還存在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這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各類形式的實踐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完善知識結構的重要性,同時也會感受到除知識體系外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學習,這對醫學生在以后工作中解決好醫學問題有很大益處。
1.在實踐中尋找自己在強大的社會背景條件下,醫學生要在自身素質和外部環境中不斷提高自己。而且只有通過在校期間進行部分社會實踐才能提前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實踐中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也才能充分地鍛煉自己。校內外的實踐過程為醫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為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發展平臺和空間。目前我們醫學教育主要強調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對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還不夠深入。通過早期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了解自身優勢的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明確在以后的學習中如何調整方法和方向,防止大學生在畢業后出現迷茫困惑的狀態。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自己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面對各種問題時把握好心態,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努力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這樣我們大學才能實現培養一名優秀醫學生的教育目標。
2.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大學教育是醫學生提高自己、改善自己、修正自己的過程。醫學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培養優秀的醫學生最終能夠走向臨床工作崗位,并且勝任醫學崗位。醫學生一定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踐當中,為患者解除身體和心靈的病痛,所以醫學教育離不開實踐過程。另外醫學是一門很復雜的學科,每個患者的發病過程看似相同實則不盡相同,其實有很多醫學問題我們現在還處于無知的狀態。學生只有在大學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驗證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客觀、縝密地掌握人體的機理和疾病的發展過程,也才能真正做到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學使命。醫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對每一名醫學生的素質要求很高,包括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這些素質的提高依賴學生的素質、教師隊伍的素質、教學方案和教學環境等。相對于學生而言,外部環境的作用要通過學生內在驅動力的變化才能發揮作用。我們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所以分析醫學教育的整個過程,實踐環節的學習是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醫學教育提高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極其重要的一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醫學教育更離不開實踐的學習。而且在英國、德國等醫學教育發達國家的醫學院校也都設置了校外實踐課的內容,醫學教育計劃內包括社區教學環節。我們學校嘗試要求學生可以在學校附近的社區進行醫學知識的宣講,可以與社區身體和心理有困難的人群接觸。通過在社區實踐中培養醫學生理解病人的心理和軀體疾病的相互關系,同時體會與病人相處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因此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內也已經涉及人道主義精神的培養。可見我們的醫學教育改革步伐應該更大一些,投入應該更多一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素養和綜合專業素質的全能新型醫學人才。
四、小結
醫學是一門研究人體正常和異常狀態的、復雜的實踐科學,所以醫學教育一定在實踐過程中探究人體的發育、發病的機制,從而才能真正實現治病救人的宗旨。我們的醫學教育同樣離不開實踐過程。在實踐過程中體會醫學的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掌握各方面的能力,這樣在臨床工作中遇到問題能夠做到辨證施治,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我們的醫學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們醫學教育中的實踐教學,特別是社會實踐過程不可忽視。國家和學校都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學校也要加大改革步伐,老師更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大膽地進行改革嘗試,這樣我們的醫學教育才能發展得更好。
參考文獻:
[1]王英,張錫林,張艷玲,等.社會實踐在基礎醫學課程教育中的實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
[2]張培莉,陳娟.對全面推進臨床醫學素質教育的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
[3]鐘秀,蔣士美.從社會實踐的角度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
作者:曾亮 申翔 賈媛媛 張忠 單位:沈陽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