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形勢下醫教協同政策和健康中國戰略對醫學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八年制醫學教育代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培養模式上應與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教育及“5+3”模式有所區別。加強人文素質培育,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臨床全面融通課程整合、臨床能力培養貫穿全程、科研能力訓練不斷線,打造“科學腦、人文心、有技術、有溫度、有態度”的卓越醫生應成為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模式的共識。
關鍵詞醫教協同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模式
1改革課程體系設置,強化臨床思維與科研訓練
1.1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培養系統的臨床思維
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課程設置,其中“貫穿、銜接、整合”是核心[3]。南方醫科大學于2014年啟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臨床全面融通”的醫學課程整合教學綜合改革。整合課程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14個模塊組成,在臨床醫學八年制和五年制卓越班中實施。南方醫院牽頭呼吸、消化、泌尿、五官、臨床技能等5個模塊的建設,近4年累計派出7批,總計53名教師赴中國臺灣中山醫學大學進行課程整合和PBL教學改革專題學習。整合課程采用PBL授課方式,該院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改革,自主撰寫了31個PBL教學案例并獲得學校立項資助。基于問題的教學(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旨在模擬優秀臨床醫生的思考過程,注重基礎與臨床有機結合,強化臨床思維的訓練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目前,學生對整合課程的接受度高,尤其是PBL教學方法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問題為導向主動探索解決臨床問題,為今后臨床實習及行醫打下堅實基礎。
1.2實行全程導師制,科研訓練不間斷
科研能力是醫學生從事職業生涯必不可少的能力,將科研方法、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實踐中能提升臨床診療能力[4]。為了打牢科研基本功,探索對八年制學生實施全程導師制,即“基礎導師+臨床導師+科研導師”,在基礎醫學階段、臨床醫學階段和二級學科培養階段分別為學生配備導師,指導學生科研訓練[5]。基礎醫學階段為學生配備基礎醫學院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導師,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基本實驗技能和綜合設計實驗技能,以開展基礎實驗并撰寫論文[6]。臨床醫學階段主要是在課程學習階段,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相關理論知識。科研導師主要指導學生博士畢業文論設計及答辯。
2打造人文醫學教育平臺,培育人文職業素養
2.1引入人文顯性課堂,打牢人文基礎
為解決醫學前教育階段理工科課程偏多、人文社科課程偏少的問題,在國防科大積極開展一些諸如“領導力與執行力專題培訓”“團隊建設與管理課程”等項目,開設《中國文化經典選讀》《歐洲文化》《英美文學作品選讀》《自然科學與軍事技術史》《英語演講與辯論》等人文社科課程,增加人文藝術類選修課,同時與湖南師范大學合作,開設《幸福學》《中國文化概論》講座,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領導力、執行力與人文素養。八年制學生結束國防科大學習,進入醫學院后,在眾多醫學生中表現突出,體現了良好的人文功底和個人素養。
2.2深入隱性課堂,打造四個“一”活動品牌
醫學人文素養是指醫務工作者在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展示出的氣質和修養,表現為對患者及家屬的關愛和尊重,對治病救人富有強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7]。為了讓醫學人文素養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追求,在使人文醫學教育走進教材、走進課堂的同時,還必須充分重視和發揮學生社團在人文醫學培育中的作用。基于此,該院教務處主導學生組建志愿者團隊(醫學隊紅十字會、醫學隊義工等),深入壽星大廈看望老人,開展“泰迪熊醫院”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仁心仁術和仁慈奉獻精神。為了增強學醫的儀式感和神圣感,該院打造了四個“一”品牌活動,即第一個老師——尊重大體老師,學生進入基礎醫學學習階段,舉行系統解剖開課宣誓紀念儀式,使學生尊重生命從尊重大體老師開始;第一個患者——關愛實驗動物,要求學生尊重為醫學獻身的實驗動物,培養愛傷觀念,減緩痛苦,減少殺戮;第一次進醫院,醫學課程學習前利用暑假在門診、臨床支持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進行為期2周的人文實踐,悉心照護病人,體驗病患疾苦;第一次穿上白大衣——每批實習生到院,由院長、書記、科室主任為學生親手穿上白大衣,共同重溫醫學生誓言,激發醫者神圣感。通過引入這些隱性課堂,營造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氛圍,印證和升華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認知,從而在實踐中踐行醫學人文精神,立志做有溫度的醫生。
3踐行“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臨床診療能力
3.1多舉措鼓勵學生早期接觸臨床
據調查,美國約70%的醫學院校開展了早期接觸臨床,將早期接觸臨床列入正常的教學計劃中且效果良好[8]。醫學前教育階段,為使學生加深對行醫的感性認識,校方與湘雅醫學院合作,開設《早期臨床與社會醫療實踐》,穿插于第3、4學期末,組織學生參觀湘雅醫院臨床科室,讓學生提前了解醫療環境,加深對學醫的感性認識。醫學課程階段,依托學生社團,組織跟前輩值班活動,鼓勵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結對子,發揮傳幫帶作用。同時,實施基礎-臨床全面融通的課程整合后,以往以學科為中心的內、外、婦、兒等臨床醫學知識前移,學生比以往更早接觸臨床醫學知識。
3.2橋梁課程實踐與模擬教學相結合
郭慶峰等[9]研究指出,利用模擬醫學教育開展臨床技能培訓課程,可提升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為強化學生臨床基本技能,除開設《手術學基礎》《臨床診斷學》等橋梁課程,早在2008年該院增設了《臨床技能學》,分臨床基本技能和臨床專項技能。橋梁課程作為連接臨床醫學課程與實習之間的紐帶,采用課堂教學、教師示教、模擬教學、床旁教學等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系統掌握臨床專業課程打牢基礎。目前,這些橋梁課程已整合到臨床技能模塊,分臨床技能模塊一、二、三、四、五,分布于第6、7、9、10學期。
3.3臨床技能競賽緊跟臨床實訓
羅漫靈等[10]研究表明,臨床醫學八年制醫學生在實習階段開展臨床技能培訓可有效提高臨床技能操作水平。實習緊貼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的標準和要求,實施“臨床技能訓練貫穿實習全程”、“貼進臨床,以考促學,以賽促訓,快速規范”的學生技能訓練模式。在第11學期學生實習前、崗前培訓期間及實習的第一個月,集中強化臨床技能理論和基本技能學習,采取多站式技能考試以考促學。實習期間,將全國臨床技能競賽考察范圍分解到具體科室,確保所有八年制學生在實習期間熟練掌握臨床基本技能。
3.4自主研發臨床輪轉管理系統立體監督培訓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學改革已成為趨勢。附屬醫院教學任務重,學生層次多,數量大,增加了管理難度,如何確保“四生”(實習生、研究生、住培生、進修生)在臨床科室有序輪轉并保證輪轉質量成為教學管理者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為此,該院與公司合作,自主研發了實訓管理信息系統,集輪轉計劃安排、輪轉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為一體,實現了環節管理鏈條化,質量監控立體化,統計分析精準化。通過迷你臨床演練評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觀察(DirectObservationofProceduralSkills,DOPS)、綜合評價、OSCE等方式多維度評價學生實習輪轉質量。
4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培養領導力和國際視野
加拿大皇家內科與外科醫師學院的CanMEDS(加拿大專科醫師培訓指南)的崗位勝任力模型用角色來定義勝任力,將優秀的臨床醫師定義為醫學專家、交流者、合作者、領導者、學者、健康倡導者、職業人[11]。因而培養醫德高尚、有擔當、有領袖氣質的八年制醫學人才成為教學管理者的題中之意。該院八年制青年醫師協會成立于2012年,廣東省醫療界的鐘世鎮院士、姚開泰院士和侯凡凡院士共同見證了協會的成立,并為協會親筆題詞。協會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打通了促進自我不斷提升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
4.1挖掘優勢資源,積極拓展第三課堂
為充分挖掘優勢資源充實學生的知識體系,協會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教授,開展中英文病例討論,英語沙龍、文獻寫作、臨床指南導讀、青草依依人文實踐活動、最八年——名人訪談系列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打牢基礎,拓寬知識面,激發學醫的熱情。積極深入隱性課堂,組建義工隊,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患者意識、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還積極與同行交流,引入社會正能量。協會通過與校外其它的社團組織建立聯系,如廣州無國界醫生組織,新東方英語培訓機構,美國執業醫師考試小組,華南師范大學“為愛遠征”騎行支教隊等,將校外的精彩生活帶進校園,為全校師生搭建分享交流的平臺,接受社會正能量的熏陶。
4.2主動走出去,唱響南醫品牌
作為全國首批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培養單位,該院與全國其他高校建立緊密聯系,支持學生承辦“明日醫生論壇”、全國八年制醫學生論壇等,讓學生在重大活動組織中培養領導力。八年制學生在國際國內舞臺上,都取得了不錯成績。在歷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累計獲得全國總決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2018年在第十二屆中美醫師職業精神研討會上,囊括了英文場團體“最受歡迎獎”和個人“最受歡迎獎”,彰顯了作為醫學精英傲視群芳的卓越領導才能。近3年學院每年設立專項國際化辦學資金預算,資助學生外出參加國際交流與學習,多渠道為學生開拓對外交流平臺。通過校際交流、國際醫學聯盟(IFMSA)交流平臺,與德國威騰•黑德克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日本岡山大學等高校及國家開展交流合作,累計派出學生97人次。支持學生參加國際臨床技能競賽。受泰國邀請,目前已有8人參加泰國寄生蟲微生物比賽,有12人參加泰國孔敬大學國際醫學生急救醫學大賽(ICEM)。
5小結
該院基于新形勢下醫教協同政策及健康中國戰略,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臨床能力培養、科研訓練等方面,對八年制醫學教育做出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該院秉承“科學腦、人文心、有技術、有態度”的培養理念,擬打造未來領袖型醫學人才,為全國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鑒。此外,經過十多年的辦學經驗,結合與同行進行經驗交流,我們建議全國關于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應達成以下共識:第一,八年制的培養目標應與五年制有所區別,八年制著眼于培養多潛能拔尖創新型人才,注重打造“科學腦、人文心、有技術、有溫度、有態度”、寬口徑、厚基礎的干細胞型人才,醫學前教育人文與工科教育不可忽視,為其將來成為卓越醫師打下基礎;第二,八年制應注重立足臨床一級學科的通科臨床能力培養,打牢臨床基本技能;第三,八年制的科研能力不容忽視,但不應過分追求成果產出;第四,八年一貫的醫學教育過程中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根據學生個性發展有所側重,應根據學生個人意愿在二級學科培養階段分型“科研提升型”和“臨床強化型”。
參考文獻
[1]鄒麗琴.中國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模式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3.
[2]王飛,劉仲祥,王玉柱.綜合性大學附屬醫院在卓越醫師培養中的主體作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0):62-63.
[3]王維民.我國現代醫學教育改革中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進一步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8(5):78-79.
作者:向秋菊 金玥 劉道洪 劉杰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