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為了促進輸血醫學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輸血醫學專業人才,建立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方法在醫學檢驗本科專業中擇優錄取臨床輸血方向,培養專業型人才;開展在職培訓,提升采血供血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知識水平、業務素質;把網絡遠程教育應用到輸血醫學教育,使輸血醫學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結果通過多方面努力,建立起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從多方面各個層次為輸血醫學事業培養專門人才。結論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從不同層次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術水平,為輸血醫學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輸血醫學;輸血本科教育;在職培訓;網絡遠程教育
1輸血醫學的現狀
我國輸血醫學起步很早,但發展緩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長期以來,我國從事輸血工作的人員,大多為檢驗科人員,少數為臨床、護理專業人員中途改行,文憑相對較低,很多為中專學歷,缺乏接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員。所以,長期以來只停留于存血、供血、發放等工作,對于臨床輸血管理、臨床合理用血很少能發揮作用,在疑難配血、新生兒相關試驗方面開展得還不夠[1]。一些醫院不重視輸血工作,未設立輸血科,把輸血專業人員作為輔助人員對待。以上這些問題對穩定人才、提高學科競爭力非常不利。在國際上,輸血醫學取得長足發展,有專門的學科歸類。加拿大和美國把輸血醫學歸為病理學下面的二級學科,丹麥歸為免疫學,巴西和英國歸為血液病學,德國將其歸為“臨床實踐醫學”下設的“輸血醫學”專業。美國約83%的醫學院開設了輸血醫學課程,從本科教育、醫學教育、住院醫師、輸血專科進行訓練,費時12~13年培養一名輸血醫師。歐盟有12個國家開設輸血醫學課程,德國、法國等7個國家將其設為獨立專業。法國輸血協會制定了輸血標準課程,澳大利亞各教學醫院也都各自設立了輸血教育課程。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于2001年開設了輸血醫學管理學的研究生課程[2-3]。
2開展輸血醫學的必要性
面對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我國醫學教育必須建立起正規的輸血醫學教育體系。自“十五”規劃起,國家有關部門就制定了國家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要制定我國輸血醫學工作者的輸血醫學基礎教育和再教育方案,制定全民血液和安全輸血的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方案[4]”,并于2016年7月將輸血醫學批準為二級學科。這些政策使我國醫藥衛生教育事業更加正規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化,促進輸血醫學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很多醫學院校紛紛開設輸血醫學方向的教育,大連醫科大學在多個血液中心設立教學基地,佳木斯大學開設了醫學檢驗輸血輔修專業,南方醫科大學開設了臨床醫學輸血醫學專業,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開始培養輸血醫學研究生。為了輸血醫學發展需要,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專業人才,本院利用身為醫學院校的平臺,開設了醫學檢驗專業的臨床輸血專業。在開設專業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去多家采血供血機構、開設了輸血專業的院校、輸血科研院所、醫院輸血科、相關企業做了深入調研,廣泛借鑒各單位的醫療實踐、教學經驗,把已取得的優秀成果整合到自己教學工作中去。通過多方努力,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本院于2008年起在醫學檢驗本科專業的大三年級學生中分流選擇、擇優錄取“臨床輸血專業”,并開展在職培訓和遠程教育。通過10年的努力,成功建成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
3本科教育
本院從2008級開始,從醫學檢驗本科招收輸血專業學生。其課程設置是在醫學檢驗主要課程不變的基礎上,做到合理選擇課程,優化學分結構,注重把醫學檢驗專業與輸血醫學專業的課程結合起來。醫學檢驗專業為1015學時56學分,臨床輸血醫學專業為1220學時61學分,公共基礎課和醫學檢驗專業的專業課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學時學分略微縮減。增加了5門輸血醫學專業課程,分別是《臨床輸血學》《免疫血液學》《血型血清學》《輸血技術學》《輸血儀器學》。從2013級開始,醫學檢驗專業由5年制改為4年制,輸血醫學專業課程也隨之調整,《血型血清學》并入《免疫血液學》,增加了《輸血醫學進展》。現在4年制的輸血方面各專業課程主要內容和課時見表1。在理論課學習的同時,安排學生去相關單位見習,如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等,致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吸收掌握,使學生走出校園,開拓視野。5年制和4年制的最后1年為實習,在醫學檢驗專業技能培養方向不變的大前提下,臨床輸血醫學專業的實習安排與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略有不同。檢驗科實習5個月,臨床科室實習2個月,輸血科實習2個月,血站和血液中心實習3個月。至今為止,本院已有6屆輸血醫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共240人,就業率達100%,超過其他專業。畢業去向大部分供職于各級醫院的檢驗科、輸血科,部分去血站、血液制品廠,其中學習佼佼者考取碩士研究生。
4在職培訓
在職培訓是繼續教育的一種形式,是對血站、醫院等采血供血部門的衛生技術人員更新知識、完善知識,提高采血供血隊伍的整體水平,應對新形勢下安全采血供血的戰略性措施。做好在職培訓,需要做好教材、師資等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教材建設,一方面引入優秀的國外原版教材,同時自己組織高水平的專家、名師編撰教材。然后是加強自身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嚴格的老師準入制度,不斷優化提高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水平、專業素養,聘請各采血供血機構具有省級以上繼續教育資格老師擔任教學。前來參加在職培訓的學員為各血站、醫院等采血供血部門的衛生技術人員,長期處于一線臨床工作,具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基礎理論知識遺忘較多,培訓需要因地制宜。培訓內容為:(1)提高理論水平,介紹新知識、新技術。培訓內容包括血液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干細胞生物學、低溫醫學、白細胞過濾、血液輻照等,培訓過程中注意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把枯燥的內容生動化、形象化,提高培訓興趣。(2)開展疑難血型配型試驗,很多基層單位都已熟悉常見的ABO、Rh血型配型,但ABO亞型、Du型、Lewis、MNS等非常稀少,開設這些稀有血型的配型試驗,對很多首次接觸的進修學員來說,激發了學習熱情,做到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3)開展微柱凝膠血型卡法和電子交叉配血。微柱凝膠血型卡法配血已經使用多年,很多醫院都在廣泛使用,逐漸淘汰傳統的鹽水介質法,根據培訓班學員所在單位是否已使用該技術,而選擇性開設這個試驗。電子交叉配血是最新的技術,用計算機系統對受血者、供血者ABO/RhD血型和不規則抗體進行篩選,判定血型是否相容,能否出庫。該配血法尚未廣泛推廣,隨著時代進步,電子配血發血將迅速發展,血清交叉配血將逐漸作為電子交叉配血的補充。(4)輸血安全是輸血醫療的焦點,是輸血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應經常性地加強進修學員的輸血安全教育,專題講解輸血傳播疾病、輸血不良反應、無過錯輸血,如何加強自我保護,避免醫療糾紛。鼓勵進修學員走上講臺把自己所見所聞的“輸血醫療中的病例糾紛”講出來,這種事半功倍的方式可極大加深對輸血安全的認識,樹立醫務工作者應有的責任感、使命感,從而實現安全輸血教育的目的。
5網絡遠程教育
隨著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進步,網絡遠程教育逐漸為大眾接受認同,與傳統教育一起成為不可或缺的現代教育手段。本院積極把網絡遠程教育這一先進手段應用于輸血醫學教育上,使輸血醫學教育具有較高的起點,緊跟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與國際水平接軌。把輸血醫學教育的各種資料上傳于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中。使用者無需購置專門的硬件、軟件,也不需要支付昂貴的使用費,只需在普通電腦上登陸本院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通過簡單的操作,便可快捷、高效獲得“教學課件、視頻音頻、文字交流、在線測試、屏幕廣播、資料共享”等各種教學資料,有效解決知識體系不完整,有效地節約了教育成本[5]。主講授課老師將每次授課過程制作成視頻,上傳到該平臺中,遠在外地的學員也能如身臨其境地跟班學習,真正實現了跨越時空的面對面授課教學。無論本校還是外地學生,都可通過該平臺,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及時交流,也可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把學習心得、工作感悟等上傳發表。輸血醫學教育的各專業課程中,《臨床輸血學》和《輸血儀器學》多次被評為優秀網絡課程,學生對其反映良好。
6問卷調查
通過畢業生的信息反饋是評價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的良好方式,在醫院、血站等用人單位對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各種反饋信息,加以處理分析作出科學結論,針對性改進培養方式,調整學科建設的著重點,把握目前和未來對輸血醫學人才的社會需求,增強他們在行業和社會上的競爭實力。向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110份,共回收110份,調查結果見表2[6]。由表2可見,畢業生對課程安排、實習安排都比較滿意,對輸血醫學發展前景比較樂觀。不贊同的地方集中在對工作的滿意度和所學知識的實用性2個方面,原因是學生持有本科文憑,但長期只能從事配血、發血等日常工作,普遍感到被屈才,所學知識仿佛用處不大,故滿意度不高。針對這一問題,本院對在校生開展專門性教育,從專業實用性、個人就業晉升等方面進行教育,很多學生紛紛表示改變了觀念,樹立起安心專業、愛一行干一行的思想。綜上所述,輸血醫學發展日新月異,輸血醫學教育必須迎頭趕上,決不能落后。教育能否培養出合格的現代衛生事業人才,關系到整個國家醫療衛生的百年大計,關系到醫療事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本院建立了輸血醫學教育綜合體系,從本科學歷教育、在職培訓、網絡遠程教育3個方面,對輸血醫學教育作出了一定貢獻,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必須不斷總結經驗、開拓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在輸血醫學教育上進行新的探索實踐,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醫學檢驗和輸血醫學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促進輸血醫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忠.以學科建設促進輸血醫學的發展[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1):4-5.
[2]孔令魁.輸血醫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186.
[3]尤海菲,尹文.國內外輸血醫學教育初探[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5):535-538.
作者:周小東 趙燕 馬驕 韓威 單位:成都醫學院檢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