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模態醫學英語慕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此研究基于自建慕課平臺的混合教學實踐,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與E-learning的優勢。線上平臺教學離不開精良的PPT課件制作,視覺和聽覺模態即課件呈現的兩種主要感官模態。而線下課堂,教師的身體態勢和副語言,如移動、手勢、面部表情等,以及教師創造出的情景模態則有助于彌補線上課程的模態單調。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師必須對課堂進行多模態設計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慕課;多模態;PPT課件;混合教學
1多模態課件的屏幕表達,優化語言技能輸入途徑
多模態語篇是一種融合了多種交流模態(如聲音、文字、形象等)來傳遞信息的語篇。1996年NewLon-donGroup提出多模態教學這一全新概念,把多模態理論應用到了語言教學中。多模態性作為教學課件的主要特性之一,它能夠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動作路徑、影像、顏色形狀變化等多種模態來共同建構意義,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增強語言輸入效果的作用。除此之外,副語言亦是傳遞表達意圖不可忽略的重要載體,為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并在國內學術界形成共識,符號化、多模態化、交際多元化的概念都為學界所接受。新世紀前后,國外學者對教育領域的多模態研究表現出極大興趣。Stein(2000)提出多模態教學法,即課程、教學和評估應以學習環境的模態特征為中心展開。Kress和VanLeeuween(2001)也曾經表示圖像、聲音、手勢和動作等模態是構建課堂多模態化的有機組成部分。Royce(2002)通過分析環境科學課上“水循環”部分的圖像和言語關系提出了“多模態教學方法論”,并運用到聽說讀寫和詞匯教學中去。O’Hal-loran(2004)對中學數學課堂上的多模態互動研究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范例。
1.1多模態課件的設計原則
國內最早關注多模態與外語教學關系的人是顧曰國和胡壯麟先生。顧先生(2007)區分了多模態學習和多媒體學習這兩個概念。首先課件制作應遵循科學性、適用性、交互性的三大原則。胡壯麟(2007)認為課件語篇一般可分為提示型、直觀型、分析型和勸誘型。我們認為醫學英語類的課件制作在語篇特征上更應突出它的直觀性和勸誘性。這里以復旦大學出版社《醫學基礎英語》一書的慕課為例:輔以電子課件部分截圖,具體闡述該幻燈片的多模態設計是如何跟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相融合的,并且相得益彰,使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時增強輸入效果的。1.1.1直觀型設計是呈現真實世界的圖樣模式在第六單元講到Hospital分類時,對于新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如果只是文字的呈現,未必真正了解將來的見習和實習單位。此時,直觀性語篇設計利用了實景圖片模態直觀地、生動地展示出來,對其職業生涯規劃起到了一定的鋪設作用。另外,從宏觀到微觀,醫學英語課程都需要大量圖像模態將人體內部系統結構或組織結構真實地展現出來,勝于直白的文字表達。1.1.2勸誘型設計用于互動環節此類設計主要通過動作路徑的變化、動畫等模態達到設計者的勸誘目的。慕課類型其中之一,如線上視頻教學,如果單就教師講解的聲音模態或者文字解說模態,學習者的注意力應以十分鐘為一個臨界點地插入一個互動環節為宜。教師可以每十分鐘選擇使用勸誘型的語篇設計,例如利用臟器系統的圖片,遮擋高階專業詞匯,設勸誘型提問Whatarethemissingwords?讓學生回顧10分鐘前(內)教師所提到的消化系統的幾個重要器官,此時視頻被系統暫停,學生必須對此處內嵌的詞匯匹配題進行回答,選擇正確方可繼續觀看視頻教學,選擇錯誤則自主調節回顧學習。同時,外鏈到該系統的國外視頻介紹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就文章的語言和視頻語言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進行討論。下一個臨界點到來時,安排一份調查問卷,比較中外醫學英語的教學手段差異,從而為我們教學在輸入方法上提供借鑒。實際操作中,模態的選擇是為效果服務的,選擇何種模態或哪幾種組合模態可以為教學提供多通道話語表達意義,得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張德祿(2009)認為模態選擇的主導因素可概括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假設某單元為“成人CPR”(心肺復蘇)的動作分解講解,教師可插入動態gif圖像到課件,利用打開氣道(Airway)、抬起下顎、上至下按壓胸部(Compres-sion)等手勢動作路徑變化形象演示,最后再到課堂借助仿真人體模型進行實操,以感知心肺復蘇時要達到“胸廓隆起”的效果(觸覺模態)才算技能合格。
1.2線上慕課效果小結
本研究首先探討并論證的是高等職業院校醫學英語課程在慕課平臺上的適應性問題,依托自主建設的OpenEdX的慕課平臺,預估慕課的減時增效效果在實驗中得到驗證。以學生構成結構相近的兩個班進行平行教學,實驗組(混合教學模式組)每周更新一集慕課視頻,每次自主觀看視頻學習時會進行課中、課后小測,成績作為形成性評估,以20%比例計入總評,傳統教學組維持原有的多媒體課堂,并以期末成績為綜合性評價。對于實驗組原有閱讀解析(讀譯)時間比照傳統教學組減少1/3,聽說實踐課增加了一倍,除了視頻制作的觀看長度控制在30分鐘一節外,其余為可自主控制及自學、自測時間。通過后臺觀測:超過半數的學生平均每段片子在難點處都有回看記錄,這也是慕課方便個性化學習的初衷。奇巧技術不如還原語言學習的本質在于操練。打破空間和時間局限將單純性語言知識的輸入放在線上,并注重輸入的方式方法要多模態化。將面授時間還給聽、說操練,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輸出。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慕課,更應對學情進行分析,注意設置環節測試,避免流于形式的純掛課。
2線下的非言語模態,彌補師生間的交流不足和情感互動
慕課類型按照設計理念、傳播范圍、技術手段、使用對象、教學目標等側重點的不同,可分為cMOOCs,xMOOCs和tMOOCs三種分類。(王萍,2013)目前流行較為廣泛的為眾人所知曉的是xMOOCs的模式。然而陳堅林(2015)認為,建立在建構主義和聯結主義理論基礎上的cMOOCs既利用了新技術手段,也不忽略參與在學習活動中的交流和互動,這種模式更契合語言教學實踐性強的特點,也應該是其發展方向。線下面授,除了言語交流外,非言語模態的譬如移動距離、表情、手勢、音調等在傳遞信息中也有其一定的重要意義。根據Argyle的發現,非言語交際的意義傳遞作用是言語線索的四倍有余;Mehrabian&Susan的研究結果表明,聲調和表情的表達意義更是占到了38%和55%。Harrison(2004)的研究中可知,在面談交流中,65%的信息是通過非言語方式傳播的。不同學者的研究數字雖說不能完全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非言語的交際模態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覷。非言語模態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有效彌補線上非實時交流的不足和缺陷,人際互動意義顯著增強。
2.1移動距離
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呈正向關系。隨著教師在課堂上的移動,移動到學生面前,心理距離也會就此拉近。以往研究強調教師之于學生的距離,認為教師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即由俯視轉為平視,容易營造輕松愉悅的上課環境;其實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空間里,除了教師從講臺到過道再到學生跟前,教師也可以調動學生移動他們自己的位置,從整齊劃一的面向講臺到4~6張桌子合成一個大桌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分時加入中間。這種空間布置既有利于討論、合作模式的展開,也有利于組與組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和互動,增強集體榮譽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例如上節所說的,在直觀型課件設計時,建議多以圖片模態來消除本文模式的單調,這里甚至也可以讓學生移動腳步,走出課堂走進醫院,將課室分布圖落實在紙面上,并對其標示語的正確與否進行勘誤,從而加深、加快對不同類型醫院和科室的理解。
2.2手勢語言
傳統多媒體課堂的視聽教學多以輸入為主,教師承擔主要角色;而整合后的多模態混合式教學,視覺模態中的圖像符號多以純文本圖像出現;或以模型(觸覺模態)+聽覺模態解說等交向呈現。在醫學英語教學中,多采用指示性(diracticgesture)手勢語言將自身的身體結構與知識點聯系起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指示性手勢指向物質世界的身體部位,在線下課堂內讓學生進行比賽,使用Simonsays游戲,例如Simonsaystouchyouranckle,如果教師并沒有說Simonsays而直接說Touchyouranckle而學生又touch了,那么游戲則輸。互動游戲可以加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間準確掌握單詞,并從普通詞匯向專業詞匯過渡。具象性、意向和節奏性身勢語言都不如具象的模型來得印象深刻。身體結構的內部器官則需使用醫學模型來做演示,學生需采取指示性身勢語言,來完成同一游戲。
2.3表情
線上視聽模態無法做到較為豐富的表情,遵循簡化原則至多可以用微笑或哭泣的表情符號作為解答正確或錯誤的標記。但在線下口語交際的情景模態中則可以充分發揮。醫患交際對話中,表情可以有平淡、親切,也可以有痛苦、焦慮、擔心等。表演患者一方的學生,可以在闡述主訴時,用嚴肅、皺眉、呲牙咧嘴等表情來表達不同程度的pain,可以有shootingpain、achingpain。這些面部表情對語言補充起到了強化的作用,語言模態在此時已經不再重要,非語言模態的表情模態已經給醫生表演者的另一學生足夠信息。而醫生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在此刻也顯得尤為重要。當醫生露出堅定而平靜的笑容,患者表演者可以從他積極的面部表情得到正面的訊息,患者臉上也會呈現自然放松的面部表情。反之,如果醫生眉頭緊鎖,這一身勢語言則會透露出病情的復雜程度。在對話表演中,面部表情越真實,就越能夠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所以務求雙方都能自然并且緊扣“現實”地流露真實表情到面部。
3效用分析與結論
為驗證實驗組在混合教學模式下多模態英語課堂的收獲,實驗前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及格率有了較為明顯的差異,平均分上差異較小。實驗組的平均分多出2.42分,及格率也高出8.3%,其他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同時,我們還對實驗組128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滿意度”和“接受度”調查中,回答“喜歡教師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非常贊成的占85.37%,比較贊成的占89.02%,學生“喜歡課堂使用多模態教學課件(涵蓋圖片、動畫、視頻、顏色路徑變化等)”,84.15%“喜歡多模態課堂創設的情境活動(如游戲、調查、表演等)”。問卷還顯示,此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其學習意志與合作精神等都有所幫助。最后,它對學習效果會產生積極影響,也為國際視野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現今的英語課堂、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等教學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作用,英語教師仍然是課堂活動的指引人,把握著課堂活動的內容和進程,承擔著意義調節者的角色。英語教師應充分運用課堂的多種模態,進行有效的多模態設計,促進英語學習者的交互式多模態學習,幫助其建構意義。教師本人要利用不同模態的協同、強化和互補關系來提高線上、線下的教學效果;在課堂真實環境教學中,有效利用移動、手勢、面部表情等非言語模態來創建情景模態,渲染上課氛圍、增強感染力。生動、立體的多模態展示能夠全方位刺激學習者的感官,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腦、眼、耳、手、口獲得一定節奏的刺激反應。以慕課平臺為基礎的混合教學模式也可以達到減時增效的授課目的,真正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可能。多模態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有助于授業者主動探索一條互聯網+時代下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之路。
作者:張敏 單位: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