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移植患者藥學服務模式建立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建立新醫改形式下對移植患者藥學服務模式及其實踐,為移植患者的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依托信息化技術,轉型藥學服務新模式,建立藥學微信服務號以及微信交流群,面向移植患者實施全方位的個體化藥學服務。結果:臨床藥師通過參與臨床對移植患者建立藥學微信服務號以及微信交流群,提供患者藥學服務,促進了患者合理用藥。結論:信息化技術的便捷、快速等優勢,臨床藥師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高了患者對用藥的依從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各人群對藥學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其自身特點。
【關鍵詞】新醫改;移植患者;信息化技術;藥學服務;微信交流;合理用藥
目前,器官移植是治療某些疾病的終極方案,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則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基石。而免疫抑制劑一般價格昂貴,且治療窗窄,不良反應多見,藥物相互作用以及與飲食、生活情況相當復雜,且患者需終生服藥。移植藥物血藥濃度的升高與降低直接影響著患者移植器官的存活及其生活質量。在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工作中,通過與患者交流發現,患者對用藥知識及生活方式十分關注,但由于相關知識的匱乏,急需彌補。過去的面對面咨詢已很難滿足患者的需求。由于新醫改模式的不斷深入,衛生體制的改革已經必不可免,隨著標準及規范的制定,藥學服務模式也必將改變。醫師、護士、患者及群眾,特別是一些特殊患者(如移植患者)對于藥學知識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多,面對這樣的壓力,藥學工作者的藥學服務如何轉型,才能滿足當下的需要,已成為每一位藥學人員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網絡、微信等新媒體迅猛發展,大眾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接受服務的方式也發生著深刻的改變[1]。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傳統醫院藥學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2]。2018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了《關于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關于加快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通知和意見中,提出了對藥學服務新的要求,也同樣給醫院藥學人員的藥學服務指明了方向。醫院藥劑科緊跟時代的步伐,緊靠國家政策的要求,改變傳統的只是面對面的藥學服務模式,實施以通過網絡、媒體及微信公眾號等技術手段為主的新的藥學服務模式。基于此醫院藥劑科嘗試建立微信公眾號以及與移植患者交流群,為此筆者評價了建立的對移植患者的藥學服務模式及其實踐,為移植患者的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藥學服務網頁的建立
隨著醫院信息系統新老系統更替之際,藥劑科對新系統提出了針對內網、外網以及院內便民服務內容建立的要求及建議,即:首先,新系統中需要有藥品的基礎數據庫,能夠對醫院的藥品基本信息進行維護,內容不但包括藥物的類別、藥品通用名、藥品商品名、基本藥物、抗菌藥品、注射藥品、輔助藥品(腫瘤藥品輔助庫)、特殊藥品(毒、麻、精、運動員慎用等)、OTC藥品、藥品類型(化、中成、飲片、生物制品)、藥品劑型、價格等內容,還能夠維護藥品的適應證、用法用量、療程、藥物相互作用、藥理毒理、藥動學、不良反應、全版藥品說明書以及藥師針對此藥品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師提示”框。其次,更新藥劑科內、外網網頁,能夠準確查詢藥品的信息,方便醫生、患者能夠隨意找到所需要的藥品信息,并不斷更新藥品信息,如國家衛生行政部門下達的通知、國家藥品食品安全局的信息以及“藥物警戒”的藥品信息等內容。同時,開通藥師、醫師、護士以及患者互動平臺,四者間可以進行交流,醫、護、患可以提出他們各自需求,藥學人員進行藥學服務,這樣可以使藥師與臨床、大眾鏈接更加緊密,溝通更加順暢,提高藥學服務的滿意度。最后,開通便民服務通道,在線解答患者對于藥品存在的疑惑或誤區,提供藥學服務和患者的合理用藥。
2公眾號的建立
公眾號的建立,一般需要分為3個階段完善,即:第一階段,建立微信公眾號服務團隊。第二階段,申請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在了解公眾號后臺服務功能后,建立目前所急需的“基本菜單”,保留一些功能以備以后完善所需。定期發送藥學相關信息,并且通過各種渠道推廣本公眾號,如藥物咨詢窗口設立二維碼、發藥窗口設立二維碼、朋友間推送二維碼等方式。第三階段,通過前一階段公眾號的運營數據及搜集的信息,按需求逐步調整和新建“功能菜單”,推送內容根據大眾所關注點,優先更新內容。逐漸成立用藥咨詢團隊,設定大眾“互動菜單”,及時回復咨詢內容,并且與大眾進行互動。目前,藥劑科正式建立公眾號,第一階段的公眾號團隊已經成立,參與人員其中主任藥師4人、副主任藥師1人和碩士8人。設定3個模塊,分別為“部門風采”“藥學服務”及“移植園”。2019年,據醫院血藥濃度統計結果顯示,環孢素監測次數為700人次,他克莫司監測次數為500人次。2020年,統計公眾號數據發現,已發表原創或引用文章60余篇,關注人數已達千余人,總閱讀次數6萬余次,其中在醫院血藥濃度監測室關注公眾號的移植患者約為200余人,監測室定期關于免疫抑制劑(如他克莫司、環孢素等)藥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飲食等方面相關文章,每次發表的相關文章被觀看次數均超越400次。
3微信交流群的建立
目前,在公眾號中建立“移植園”,把藥劑科曾經監測的移植患者交流群調入“移植園”內。藥劑科承擔著環孢素及他克莫司等藥物血藥濃度檢測的工作,并且這些患者都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在工作中發現,當患者拿到血藥濃度檢測結果時,如果檢測結果不理想(如或高、或低時),就會主動詢問藥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藥師就會詢問患者服藥時間、飲食情況、身體狀況等,并解答如何服用藥物以及發生特殊情況時的處理方案,但這些問題已經是事后才解決。因此,對于這些患者藥劑科建立了移植患者“交流群”,這樣能夠及時準確地幫助患者,保證藥物能夠發揮最佳的效果。通過“交流群”對移植相關微信咨詢400余條,詢問內容較多的是服藥時間、不良反應、食物的影響、飲品的關注、合并用藥方式方法、藥物及劑型改變的調整、中藥及保健品的使用7項。
4開展線下活動
藥劑科定期舉辦科普知識和專業藥學知識在社區與科室間進行講座20余次,其中關于移植患者的科普及生活注意事項4次,還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講解,普及醫學、藥學知識,滿足患者健康生活的要求。講座期間講者與患者、大眾或醫護人員對于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講者對其不解、疑惑和實際遇到的問題患者做了充分的解答。通過此類型的交流,患者、大眾和醫護人員均受益匪淺,并對此以高度評價。
5討論
移植手術創傷大、風險高、消費高,患者術前營養狀態差,用藥品種多,藥物相互作用多,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高[3]。有報道移植術后患者服藥的不依從已經被證實是繼急性排斥反應和感染之后,導致移植功能喪失的第3大原因[4]之一。術后,移植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需終生服藥,一般基礎疾病較多,需要服用的藥物品種繁多,涉及面廣,而移植患者的生活方式也起到一定作用,移植患者術出院后的個體化藥學服務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傳統面對面一對一的藥學服務,周期長、咨詢時間短,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日常要求,需要新的藥學服務模式來進行改變。因此,應國家和實際工作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的藥學服務也應時而出。以網絡及微信公眾號為主要手段進行新醫改下的新模式藥學服務已經勢不可擋,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以優質的服務服務于醫師、護士、患者及大眾,尤其是一些特殊患者如移植、慢性病等,體現新時代藥學人員的價值。通過移植患者藥學服務模式的建立及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1)在做面向移植患者進行藥學服務的同時發現,只做單病種,不但系統基本構架上不容易更新,而且實際工作中發現,不能滿足移植患者的需要;(2)與臨床能夠緊密合作,減少由于工作繁忙而導致的溝通不當,能夠提高臨床對我科的滿意度;(3)與患者或大眾建立溝通紐帶,讓其能夠更加快捷、方便了解醫院藥品的信息、最新資訊;通過網絡、微信能夠與其互動,及時解決遇到的用藥問題,提高患者對醫院及藥師的滿意度;(4)就藥學服務現狀而言[3],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藥學服務,能夠減輕一線藥房工作壓力,減少或緩解醫患矛盾;(5)有利于藥師的不斷學習及成長,有利于從傳統的調劑藥師向一線臨床藥師的轉變;(6)可以樹立品牌效應,提高醫院及科室的知名度,尤其是對于臨床藥師價值的肯定,體現其自身價值[5-8]。總之,在新醫改形勢來襲之際,藥師雖然面臨著抉擇與壓力,但也是機遇和挑戰,我們藥師應充分了解自身特點,并且加以利用,完成新藥師工作模式的轉型。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以患者(尤其是特殊病種,如移植、慢性病等)服務為中心,提高醫護人員用藥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不斷提高對于藥學服務的滿意度,逐步實現由舊模式的藥學服務向新模式的藥學服務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古銳.基于Web服務的藥學信息服務系統設計[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35(1):29-32.
[2]曹維.看藥劑工作向藥學服務的轉型[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5):374-374
[3]逢曉云,崔敏.肝移植患者全方位藥學服務[J].中國藥師,2008,11(7):842-843.
[4]黃欣,趙霞,劉田云.腎移植患者藥學服務模式的建立與實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16):1358-1359
[5]顏榮.門診藥房藥學服務水平提升途徑探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0):249-250.
[6]曹原.新媒體:以患者為本[J].中國醫院院長,2014,(5):73-74.
[7]李麗莉,金銳,孫路路.我院用藥咨詢微信平臺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藥房,2016,27(7):926-929.
[8]李新辰.輪轉藥師拓展藥學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藥品評價,2016,13(6):58-61.
作者:黃成瓊 李國棟 陳文林 單位:徐州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