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培育貫穿語文讀寫教學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表達、審美能力、學習能力等多種要素,而這些素養培育都可以依賴于讀寫結合教學。文章從借用閱讀訓練思維、巧用閱讀促進合作、妙用閱讀提高審美能力三方面,探討核心素養培育貫穿語文讀寫教學的有效途徑,以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讀寫教學;核心素養;邏輯思維;寫作能力
讀寫結合顧名思義是以讀促寫,從閱讀中尋找寫作技巧,掌握各種寫作手法,同時借用寫作訓練來讓學生了解自身寫作的缺陷,再借用文章閱讀來彌補這些缺陷。可見,閱讀對寫作能起到促進發展作用,寫作則是學生查漏補缺、檢驗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和寫作兩者缺一不可。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常在文章立意、選材、語言運用三方面存在各種疑惑或問題,教師要重點針對這三方面問題開展閱讀教學,促進學生讀寫相結合。
一、借用閱讀訓練思維,讓學生學習文章立意方向
語言的發展與思維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思維發展促進了語言能力的提升,因而語文思維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借用各種閱讀素材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思考,從文章閱讀中汲取作者的寫作思維,明白作者的選題立意方向,并將該思維運用到實際寫作之中。一是通篇閱讀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題,學會把握每種類型文章主題的選擇方式。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不同主題的文章,教師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把握,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寫人記事類文章,文章的主題是作者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敬佩、懷念之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主題,并且分析作者是如何圍繞主題內容進行寫作的。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才不會偏離主題思想,使文章更加緊湊。二是借用閱讀來明確文章寫作方向,了解作者寫作目的。一些學生在確定了文章主題之后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來揭示主題,這主要是他們對寫作方向缺乏認知。例如,教師在《將相和》的課文閱讀教學中,先引導學生找準本篇文章主題———既反映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才智雙全的品質,也反映了廉頗知錯能改的特質。當學生了解了課文主題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關注作者是從哪些方面體現主人公的品質、課文中選取的每個小故事用意何在等,來引導學生了解該類文章的寫作方向。
二、巧用閱讀促進合作,讓學生挖掘文章寫作素材
主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寫作意圖的體現,確定了主題之后則需要圍繞該主題找出各種素材來凸顯文章主旨。有的學生通常在明確文章主題之后仍遲遲無法動筆,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寫作素材。也有的學生在同題材的文章中反復應用相同的事例,這也是寫作素材匱乏的表現。而寫作素材的獲取需要大量的閱讀,這是重要的語言知識輸入過程,學生在寫作中暴露出來的素材匱乏問題主要是素材與主題不相符和素材陳舊的問題。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編寫者精心選取的優秀文章,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素材。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仔細閱讀這篇課文,分析文章主要講了哪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與文章主題之間的關系。經過學生合作討論,許多同學都能看出文章一共介紹了與魯迅先生相關的四個故事,但他們沒有看出選取這些故事的理由。這時,教師深入為學生分析《笑談碰壁》和《救助車夫》的故事,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故事與文章主題中人物性格之間的關聯,以此來講解素材與主題之間的緊密聯系,幫助學生找到素材與主題的結合點。選材陳舊也是學生作文中暴露的一個問題,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尋找到新穎的寫作點,打開學生的寫作思維。如五年級課文《橋》是一篇素材新穎的范文,教師在教學時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章是敘事型文章,木橋只是該事件中的某個事物,并不能說是主角,為什么作者以橋為題目?”在經過小組討論之后,有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為課文中的“橋”并不僅僅指的是“木橋”,更是老黨員以自己和兒子生命為村民建造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因此該“橋”有兩個含義,而后者是文章主旨。通過教師點撥和同學們的討論,許多學生在這節課中發現了寫作的“新大陸”,即敘事類文章并不一定要平鋪直敘地闡述某件事情,也可以選擇某個細微點展開討論,揭示文章主題。可見,教師在課內、課外閱讀教學時應具備敏銳的眼光,能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許多細節,幫助學生積累一些有價值的新穎性的素材,打開學生的選材視角,讓他們重新認識文章寫作。在教學模式上,教師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探討具體問題,先由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盡可能以自己的能力攻克探究道路上的難點,以加深學生對讀寫知識的印象。
三、妙用閱讀提高審美能力,讓學生掌握語言表現手法
審美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學生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可以在寫作中選擇更加優秀的素材,構造更為精美的語句,讓整篇文章顯得更精致、更具有欣賞價值。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剖析作者語言表達的亮點所在,尋找出富有韻味的語句段落,細細閱讀和回味。當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精美語句和表達技巧之后,教師則可以通過仿寫或者再創造的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亮點,如巧妙的詞語表達,精美的語句段落,具有語言特色的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寫作手法,這些都是可以細細品味的閱讀亮點,能讓學生在字里行間中細細感悟和積累,提高寫作水平。例如,在《花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強調了作者描寫每種花的特點、開花的時間等寫作手法,以及整篇文章的寫作邏輯和整體結構,并強調了語言表達應有條理性、順序性。剖析了語言亮點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選擇幾種生活中常見的花,抓住每種花的特點,仿照課文中的寫作技巧和寫作邏輯進行描寫,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領悟。語言美感不僅在于精美的語句,還在于寫作中許多巧妙的表達方式,這些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地方。以寫作中的留白為例,即作者通過留出語言空白點給讀者營造出自由想象的空間,讓文章讀起來更加回味無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發現文章中的空白點,并且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來填補這些空白,從而培養學生的留白技巧。如在講解《窮人》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指出了課文中的空白點:桑娜在親眼目睹西蒙全家的悲慘遭遇后,其內心的感想。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對桑娜的性格進行描寫,并將此時桑娜心中的心情描述出來。這既是一次習作練習,也是對文章加深理解的一個過程。同時,通過教師對語言空白點的講解,學生感受了留白在文章美感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是語言教學的重要板塊,讀寫結合則是重要的教學方式。讀寫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包括語言表達、語文邏輯思維、語文學習能力在內的各種核心素養,也有利于促進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因此,語文教師應把握住“讀”和“寫”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找到語文教學的突破口,讓學生真正做到在閱讀時完成語文知識的積累,在寫作中完成語言知識的輸出,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戚紅梅.范文引領習作遷移———淺談小學中段作文教學中的“仿寫”[J].作文教學研究.2012(01)
[2]王凱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新探[J].教育現代化,2017(36).
[3]蔣青青.聚焦核心素養的低段讀寫(說)結合教學途徑微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7(27).
[4]顧文娟.面向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語文高年級深度學習構建[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8(12).
作者:賴碧英 單位:福建省上杭縣白砂中心新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