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新的歷史時期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就中職教學來說,語文教學中審美缺失的現象較為突出,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淡化。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為例,就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進行簡要探析,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審美教育素質教育中職語文教學《荷塘月色》
一、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發展現狀
審美教學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下面,本文就以下幾方面對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中職院校生源較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源于升學考試的失利者,義務教育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和領悟能力比較差。事實上,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簡單來說,是對人的尊重、關愛、容忍和理解,也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對人類命運的憂患。但中職階段的學生遠遠沒有打好精神的底子,缺乏人文意識和發現美的眼睛,與美育教育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
2.教師對美育教育重視程度有待加強
職業院校的目標是為社會培育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很多語文教師認為專業課才是最重要的,審美教育只是用來陶冶情操,可有可無,教師的不重視是導致學生審美能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教師要意識到審美教育是彌補應試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審美情趣和獨特個性,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愜意生活。語文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也有待提高,語文本身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教師除了要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德高為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學生,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怎樣才能將審美教學更好的融入到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將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識和審美方面的知識滲透到其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當然這些知識的講解不能過于生硬,應在是慢慢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語文在中職不僅僅是一門基礎課程,更重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和文化底蘊,使學生走向社會后擁有完善的人格和價值判斷能力,即使陷于困境,也不會消沉頹廢,而是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閃光點,積聚能量,重頭再來。這需要在審美教育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學生學會感受和審視美好的事物。下面,我們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為例,就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滲透提出幾點建議。
1.在作品朗讀中品讀韻律之美
“音美以感耳”,要想體會文學作品的語言之美,就先要從朗讀開始。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承載著萬千情感的文字只有被有感情的朗讀出來,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感受到語言魅力的立體與多元,達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清華大學任教時所創作的散文,通過對美麗荷塘的描繪,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一直“細無聲”的滋潤著每一個讀者的心,給予讀者美的感受,這離不開作者清麗雋永的語言。歷代詩文中描寫荷塘的不在少數,描寫月色的更數不勝數,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生動的再現了特定環境下的特定景觀,使感情有所寄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是一幅充滿初夏氣息與活力的畫面,要通過觸覺、聽覺、視覺表現出來,要想充分感受作品的韻律之美,就要有感情的朗讀,教師要對學生的停頓、重音、語速、語調和節奏上加以調整和指導,充分傳達作品孕育的感情,既使聽眾感受到月色的柔和,也仿佛能產生清風拂面,芳香徐來之感。之后作者又提到“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讀到這里,可見作者心緒并不一直是歡喜的,因此要在朗讀時揣測作者情感微妙的波瀾,盡管身處良辰美景,但卻“沒精打采的”,“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都沒有”,更能體現作者內心難言的苦衷。這時朗讀的語氣也要由歡快變為輕緩、凝重,層層深入,在細微處把握情感,將作者寄托的深意表現出來,通過朗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體會語言的韻律之美。
2.在語言分析中體會意境之美
“意”和“境”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合起來便是美文的靈魂。境蓄情,情融境,在自然交匯中形成獨特的美感。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以文字代丹青,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畫面,境為意生,情景合一。細細分析其中的語言,我們不難發現,景的色調是淡而素雅的,花“白”、霧“青”、云“淡”、影“黑”,就連周邊的聲音也絕無喧嘩,我們聽到的,是歌聲“渺茫”,流水“脈脈”,月光“靜靜”,即使是“梵阿玲的獨奏”也那么意蘊悠長,給人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美育教育要不斷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空洞的講解和強行的灌輸都比不上身臨其境、現身說法,審美的初級階段就是對美的感知,只有外在感官被美所吸引,才能通過細讀文本加深理性認識。景色的意境美讓人嘆為觀止,在作者心中,這一片刻的寧靜顯得彌足珍貴,從“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抑郁的,即使熱鬧的蛙聲也不能提起半點喜悅。經過,又目睹大革命的失敗,封建統治依據黑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使作者在夜色中尋找安寧。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視聽媒體來刺激審美感知,幫助學生將書面文字立體化、形象化。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語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能夠使審美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感受作品的悠悠情韻,把握審美的真諦。
3.在細讀文本中感受結構之美
文學作品的結構時而疏散時而統一,結構服務于主旨,在虛實之間將景與情串聯起來。《荷塘月色》屬于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雖然每個段落都有獨立描寫的景致,粗略看起來似乎沒有統一的主題,但思緒卻是統一的,無論是“去荷塘”還是“觀荷塘”,都與作者的情感聯系在一起。最開始便是觀荷的緣故,后來便看到了荷塘的美景,最后提到“景中人”,全文上下的景都是為最后的抒情做鋪墊,自始至終都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愁怨。從結構上領悟文章的美也是美育教育的必經之路,在感受行文精心布局的同時,便于學生多渠道、多角度的掌握文章內涵,進而有效的提高審美能力。
三、審美教育對于中職語文教學的意義
首先,美能悟真。審美教育是人類社會文明的象征,美常與真、善結合在一起,與丑、假、惡是對立面,因此美又與道德捆綁在一起,審美教育的過程也是凈化心靈的過程。可見,審美能夠讓學生明辨是非,使心智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健全。語言的藝術與審美緊密結合,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更能震撼心靈,陶冶情操。《荷塘月色》就不失為一篇用于審美教學的佳作,它具備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點,通過對課堂的精心設計,使學生在感知語言魅力的同時,了解創作背景,與作者產生共鳴。其次,美能啟智。審美教育能夠激發智育的發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學生根據作者的描繪在自己腦海中構造一個靜謐的小型世外桃源,將其帶入想象的世界,在理想的思緒中自由馳騁。
四、總結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個人品味和審美情趣,建立完善的人格具有積極作用。現階段審美教育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師重視程度不高,美育渠道不足等,中職院校要加強重視,加強師資力量,通過審美教學啟發和引導學生,使其能夠對美丑、善惡有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從而提高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功香.一線串珠審美創新--“一線四步”中學語文審美創新教學模式的課型結構[J].散文百家,2016,(7):105.
[2]熊勇.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新課程研究,2016,(5):113.
[3]朱媛.以《安塞腰鼓》為例談初中語文審美教育[J].語文天地,2016,(9):6.
作者:楊陽 單位:吉林機電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