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對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來說也起到關鍵作用,教師的教學風格也可以從其語言表達中體現(xiàn)出來。本文將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來進行分析,探討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探索
1.引言
小學是學生開啟文化學習的一個起步階段,在此之前學生接受到的一般是來自父母或者幼兒園教師的言傳身教,這種教育方式雖然說能讓學生有一定的啟蒙,但是沒有真正形成知識體系,所以還是要進入文化知識學習的正軌。小學生能掌握語文知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的教學特點能夠吸引他們,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啟蒙有師范和引導作用,教師的教學形式和專業(yè)素養(yǎng)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語文的喜愛程度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充分應用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找到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
2.教師在小學語文啟蒙教育中的作用
2.1規(guī)范學生的語文基礎。小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可以說是一張白紙,雖然在父母或者幼兒園老師的耳濡目染中能夠?qū)W到一定的知識,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和沒有規(guī)范化的教學,學生往往是照葫蘆畫瓢,沒有從基礎上了解語文。對于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學生來說,規(guī)范化的教學尤其重要,因為教育落后,教師自身的語言功底不好就非常容易帶偏學生,特別是方言,小學是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及時糾正,后面就很難改過來了。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首先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過關,讓學生在一個規(guī)范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讓學生接受正規(guī)的語文教育。語文學習也是一個提高理解能力的過程,讓學生從小接受規(guī)范化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為將來學生學習其他科目打好文化基礎。
2.2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教師擔負著傳播知識的重任,語言是教育與學生之間傳輸知識的橋梁。不同的教師,教學風格各有千秋,有的教師喜歡營造幽默風趣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有的教師擅長帶領學生進入課本中的情境,讓學生領悟其中的真諦,豐富學生的心靈。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教師語言教學的特點,為的是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去學習。小學生是非常感性的,對于不喜歡的東西他們會從心理拒絕,對于喜歡的東西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
3.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
3.1規(guī)范性。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從漢語拼音、筆畫順序、標點符號,再到句子的主謂賓順序,都是一個規(guī)范化的教學過程,學生在上小學之前都沒有基礎,上課都是在跟隨老師、模仿老師,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嚴格的規(guī)范,讓學生能夠從正確的方向進行學習。教師的語言也要做到嚴格的規(guī)范,因為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在無形中對老師進行模仿,如果教師的語言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性的話,那么學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其中表現(xiàn)最明顯的是方言。我國幅員遼闊,幾乎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方言,雖然普通話已經(jīng)在全國推行,教師也明確規(guī)定普通話要達到國家普通話標準的二乙水平,但是還是會存在有個別字發(fā)音的不正確,比如南方地區(qū)容易出現(xiàn)的平舌、翹舌不分,n、l不分;北方地區(qū)的兒化音。在實際的教學中來看,教師中確實還有很多存在發(fā)音不標準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也為了促進各地區(qū)之間更好的交流,要推行普通話,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用普通話,學生在正式場合或者在生活中要多用普通話。除了發(fā)音,也存在一些表述順序不正確的問題,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省略句、倒裝句、口水話,也會影響到我們語文學習的規(guī)范性。總之,規(guī)范性對語文學習有重要的影響。
3.2生動性。生動形象的語言對語義的表達有直接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生動性是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一個評判標準。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采用的語言要生動形象,讓學生容易理解,這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小學的語言教學也要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的言語要盡量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聲行并茂,善于將教材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聯(lián)合起來,符合課文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把課文當作故事來講,繪聲繪色,用最動情最真切的語言來講述,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讓替他們感受語文之美。
3.3精確性。小學上課時間有嚴格的限制,這就要求教師用簡短精確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的內(nèi)容。有的教師喜歡在課堂上講一些跟課堂無關的內(nèi)容,或者怕學生沒有理解透反反復復強調(diào),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這樣的習慣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節(jié)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厭惡情緒,反而不利于提高課堂效率。語文語言教學的精確性,首先要求教師對課文內(nèi)容有精確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中心思想,有了這些,在帶領學生的時候能夠更開地找到問題的關鍵,剩下的時間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或者討論,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
3.4真實性。真實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溝通、互信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小學生來說,老師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老師的每一句評語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在小學教育中,我們常見的是教師可以對學生是表揚多,批評少。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顧及到學生幼小的自尊心,但是這樣的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真正能取得進步。所以,教師的評價一定要真實,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善于運用語言技巧,對表現(xiàn)好的要給與鼓勵,不好的要及時改正,同時也要告訴學生人無完人的道理,做的不好并不丟臉,也不代表是一個差學生。
結論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理解語言對教學的重要性,善于運用語言的特點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雷云.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赤子(上中旬),2017(04):276.
[2]趙鐵梅.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現(xiàn)代交際,2016(19):194.
[3]萬少敏.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作者:張鳳才 單位:遼寧省北票市北塔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