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學中的語言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有一種教學的語言藝術是,完全以理性思維來選擇語言
不愿或不想放低姿態去學習、理解那些在成年人眼中可能盡屬幼稚的學生語言。只強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語境中才能有所發展與提高。在預定下循序漸進是其主要的教學策略或教學藝術。推究第一種觀點似有不足。因為,學生語言表現力并不很強,甚而至于乏味,又往往辭不達意。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原封不動地機械照搬,便有遷就或取悅之嫌。而且,當學生一旦誤解了教師的這一努力時,就極有可能釀成某種抵觸情緒或厭煩情緒。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個比喻雖過了點兒,卻也說明了部分道理。推究第二種觀點似有不足。首先,學生習用的語言也是時代精神的某種表現,不容忽視,如“累覺不愛”(據說這個詞最早源于百度“李毅”吧,一個13歲孩子在感嘆“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并且已進入日常生活,尤其在學生群體)。其次,師生間年齡差距,甚至可以說是代溝也造成了重理性而輕感性的偏頗。最后,當然是少數教師在教學中無視語言藝術的重要性,閉目塞聽,固守一隅之見,懶于有所創新。
二、在權衡了以上兩種觀點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后
我冒昧而審慎地提出了我的觀點,即體察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引發學生心理共鳴、不引起學生心理反感為標準,辯證地使用學生語言:教學時以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不壓抑學生個性伸展與感性思維為標準,能動地利用顯性教育彰顯語言藝術;教學時辯證地使用理性語言,能動地利用隱形教育彰顯語言藝術。當然,具體實踐可能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例如,只有相應地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學知識,才能科學地調查、分析,乃至使用學生語言;只有多與學生作面對面的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才能弄清時代精神的哪一方面對他們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等。而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淵博的學識,經常接受新信息和更新知識。人們常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可以想見,只要在教學上孜孜以求、不斷地推陳出新,語言之花定能處處綻放。
作者:徐霆 單位: 佳木斯市松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