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言訓練用于運動性失語效果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針刺配合中藥、語言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臨床效果。方法:以隨機數表法將本院2018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接受語言康復訓練,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刺配合中藥進行治療。兩組均持續治療8周。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治療前,兩組言語功能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閱讀能力、聽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及表達能力評分均明顯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藥并用配合語言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語言功能,明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
關鍵詞:腦卒中;運動性失語;針藥并用;語言康復訓練;臨床效果
方法治療效果欠佳。研究發現,針灸刺激穴位能增加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神經血液灌注,配合中藥可促進神經再生、加快語言恢復[2]。本研究探討針藥并用配合語言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表法將本院2018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診斷標準[3,4];②首次發病,基本病情穩定,能保持意識清醒;③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②存在嚴重的視力、聽力障礙;③心、肝、脾、肺功能障礙。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55.17±10.25)歲;病程15~46d,平均病程(27.16±5.34)d;腦出血20例,腦梗死25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56.04±10.81)歲;病程14~45d,平均病程(28.08±5.31)d;腦出血22例,腦梗死23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語言康復訓練。A.舌頭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舌頭繞口唇、舌頭內外伸、舌頭舔上顎、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等動作。B.口唇訓練:進行鼓腮、抿嘴、吹蠟燭等訓練,每次10min,每天5次。C.軟腭訓練:進行軟腭抬高訓練,張大口,并用力嘆氣和發出爆破音。D.發音訓練:進行單字母發音訓練,接著詞組、句子反復練習,逐步加大強度,每次10min,每天3次。E.閱讀訓練:進行短文跟讀及閱讀訓練,每次閱讀兩篇短文,并進行復述。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藥并用治療。①針灸治療:A.進行常規消毒后,選取率谷穴、廉泉穴,采用一次性針灸針(華佗牌,0.25mm×25mm)15°平刺、進針16mm,迅速捻轉30s得氣后,留針30min。B.進行常規消毒后,選取百會穴、啞門穴及風府穴,采用一次性針灸針(華佗牌,0.25mm×40mm)傾斜15°進針(啞門穴、風府穴向下頜方向直刺),迅速捻轉1min得氣后,留針30min。②中藥治療:地龍、石菖蒲、丹參、川芎、赤芍各15g,白術、白茯苓各12g,厚樸、法半夏、天麻、枳殼各10g,甘草6g。陰虛加麥冬、玄參各15g。水煎服,1劑/d,早晚各1次溫服。兩組均持續治療8周。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8周后的言語功能評分[4],主要包含閱讀能力、聽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及表達能力,每部分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能力越強。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8周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5]: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表進行評價,總分45分,0~15分為輕度;16~30分為中度;31~45分為重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言語功能評分情況
治療前,兩組閱讀能力、聽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及表達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均明顯提高(P<0.05),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主要是由于大腦皮質言語中樞受損,導致書寫、表達、理解、文字等方面的能力喪失[6]。對于該病臨床上多采用言語訓練的治療方法,但單一使用療效并不理想。中醫上認為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屬“舌喑”的范疇,由腦脈不暢、氣血受阻、血運不通等原因導致[7]。應以活血化瘀、健脾順胃、調氣順血為治療根本,外加神經再生、疏血通脈進而修復神經損傷。本研究中,研究組在語言康復訓練基礎上,予以針刺配合中藥進行治療,結果發現:治療后,研究組言語功能各項評分(閱讀能力、聽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及表達能力)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針藥并用配合語言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可有效改善語言功能和神經功能。方中地龍可舒絡解熱;石菖蒲能提神開竅;丹參可通血化瘀;川芎能止痛舒血;赤芍可散熱止痛;白術能祛濕健脾;白茯苓可除濕利脾;法半夏能祛濕化痰;天麻可暢絡祛風;麥冬除陰祛虛;甘草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促使氣血得以通暢,醒腦開竅,舌體得以修復,語言功能得以改善,且能促進腦水腫吸收,進而改善神經功能[8]。配合針刺治療則能進一步醒腦開竅、順氣通血、疏絡暢經,改善腦組織的血供營養。百會穴是諸脈之陽,乃中風后失語的主穴位;啞門穴乃治療言語障礙的首選穴位;風府穴能祛風散濕。三個穴位乃督脈上的穴位,針刺此三穴能通血活絡、順氣通陽。率谷穴、廉泉穴乃陰維脈與任脈交會之穴,深處布有吞咽神經及舌下神經,針刺此穴能活舌開竅、通經活絡,利于言語及神經受損的恢復[9]。綜上所述,針藥并用配合語言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語言功能,明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
作者:廖曼 王非 單位:武漢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