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麗中國在園林設計中的解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美麗中國”的提出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成就斐然,由日本內閣統計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GDP為5878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6]。國民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開始面臨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約束趨緊、居住環境惡化、居住區場所歸屬感缺失等現實問題[7]。應對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七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的要求列入小康社會建設;“十八大”在總結實踐經驗,研究發展問題的基礎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戰略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7],開幕式上,同志明確指出要“建設美麗中國”。
2深層含義挖掘
“美麗中國”不僅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新的發展需求,也是當前中國民眾的迫切希望。園林行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之一,負有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使命。“十八大”中提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3個概念,居住區顯然屬于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范疇[8],與群眾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從居住區園林設計角度解讀“美麗中國”理念,必然要回答3個問題:(1)何謂“美麗中國”;(2)如何建設“美麗中國”;(3)“美麗中國”建成之后是什么。“美麗中國”除廣義上“美麗的中國”之外,還應包括生態、環保、健康、可持續、實用、和諧等屬性,同時要滿足美觀與功能地結合,地域環境與居民習慣地融合,民族精神與文化地體現。它是一種理念,而非一種形式。這種理念應當貫穿未來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的各個環節。將一棵國外的昂貴樹種更換成一棵合適的鄉土樹種,是在建設“美麗中國”;將一片硬質的平臺更換成合適的綠地,也是在建設“美麗中國”。融合這種理念設計建成的居住區園林環境就是“美麗中國”的一種具體體現,建設目的是為創建“幸福中國”營造必要氛圍。
“美麗中國”理念與居住區園林環境的現實關系
1“天人合一”思想與“美麗中國”理念的關系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在多個領域有多重理解,在園林設計中一般認為“天人合一”是在尊重自然和理解自然的前提下,人與自然可達到和諧統一,進而共同發展。道家認為,天地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也應是自然的一部分,《莊子》中也記載了“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的“天人本合一”觀點[9]。人居環境不僅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樣影響居民的行為心理。優美適度、功能齊全、內涵豐富的人居環境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人際關系,提高社會和諧度,反之亦然。現代城市發展讓環境遭受破壞,人類某些活動也違背自然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變得不和諧。“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的回歸思想開始復蘇,復歸于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人居環境的必要條件之一。回顧人類居住方式及環境發展的脈絡,從原始聚落到里坊制,從街巷制到胡同住宅,從機關大院再到今天的特色風情居住區和主題小區等,進而發展成為以自然、生態、文化為特色的城市居住區[9]。“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觀點已被全社會廣泛接受和應用,它在遭受文化沖擊與中國國情發展的特殊環境下轉換為“美麗中國”理念。這種理念成為了“天人合一”思想在新時代的一種表達聲音。它不僅有延續“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古典哲學追求,也包含新時代下中國居民對居住區園林要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及傳承中國文化的迫切希望。
2現代居住區園林中“美麗中國”理念的體現
東方人對于居住環境優美雅致的特殊愛好,熱愛自然的自身性質及渴望與自然交流融合的傳統愿望以及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已經被中國園林設計大師在傳統園林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如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及留園等。在當代為數不多的優質小區項目中同樣能有所領略,比方說廣州云山詩意、上海九間堂、深圳第五園等。廣州云山詩意屬于現代中式風格居住小區,項目位于白云山麓,園林景觀設計面積為55000m2。園林景觀注重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和諧統一,各種人際交流場所營造,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格協調。不僅以堆山辟湖、立庭設橋的手法彌漫“人在畫中游”的意境,也注重功能布局,滿足現代城市居民交通、交往、健身、游嬉需求,同時突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優、雅、靜。古韻園、藕園、梨園3個部分組成小區的主體性園林[10]。以水景結合泳池的參與式園林作為小區入口,自然式向規整式過渡平滑。徽派“四水歸堂”的建筑格局被改用墻體、鋼結構、玻璃等現代元素表達,很好地詮釋了“新東方”的園林寓意和現代東方文化精神。九間堂別墅區位于上海世紀公園東面,項目占地面積約10hm2,園林同屬現代中式風格,設計師通過對傳統文化意境的理解,將有中式意味的材料、圖案、色彩、雕塑、植被品種、空間組織方式恰當地融入現代景觀之內。整個園林的宏觀規劃思路為“以水為脈,以綠為綱”,用龍形水系將全區的景觀串連起來,突出表達了江南水鄉的民居情懷,特質性與創新性上的優勢使九間堂成為現代江南園林的代表作品[11]。總體而言,“美麗中國”理念在部分當代居住區園林環境中已有所體現,以上2個項目僅為眾多優質小區中的個案,但這仍不足以完全滿足人們對人居環境日益提高的內在需求以及應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更高標準。
小康時代人居環境發展的新需求
隨著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人們對居住區園林環境會有進一步需求。恰當理解“美麗中國”理念需要用“以人為本”的精神及小康時代的眼界深入挖掘居民的新需求。
1先進民族性的需求
過去10年,中國居住區園林環境的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設計手法的變化多端與設計形式的層出不窮都令人贊嘆,但多數設計師依然易犯注重形式美而忽略民族內涵的失誤。國內學者將“注重形式美”的產生原因歸納為2條:對傳統園林缺乏思想的抄襲式模仿;忽略具體場地情況對西式園林的刻意追求[12]。對于傳統園林缺乏思想的抄襲模仿不僅不能體現文化內涵,有時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讓人們開始厭惡傳統,想要逃離傳統。對西式園林的刻意追求則是近些年來房地產業爆炸式增長帶來的附屬品。西式園林有其非常美的一面,很多設計手法與理念值得學習,也產生了很多經典作品,如綠籬迷宮、凡爾賽的園林、芳草地藝術中心等[13]。然而,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中不顧及具體場地與居民的具體情況片面追求,可能造成場所歸屬感缺失、資源浪費、居民日常的公共空間生活與社交存在障礙等問題。先進性民族性的需求體現在先進性與民族性2個方面。先進性的需要要求設計手法對現代生活有更具體的解讀,對傳統園林有更深刻的領悟,所選材料無毒環保、可以循環利用,所選植物能健康生長并能產生良好的景觀效果等,并非西式代表現代,而是科學理念代表現代,科學選擇代表現代。民族性的需求要求設計的園林環境空間符合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例如,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均收入普遍偏低,住房壓力過大等現實情況沒有變,過于昂貴的樹種,過于華麗的硬質鋪裝等應當酌情應用;是否可考慮在居住綠地間設置一塊由居民自我創作的空間等。
2友好參與的需求
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設計大致可以分為4個發展階段:(1)點綴型園林景觀,小區中的一抹綠意;(2)綠化型園林景觀,以大面積綠地草坪為主;(3)觀賞型園林景觀,只可遠觀不可褻玩;(4)參與型園林景觀,從觀賞到參與[14]。由參觀型園林到參與型園林的轉變,不僅是設計師觀念的轉變,同樣是居住區消費者的客觀需求,這種理念正在起步階段,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2011年東莞開盤的中信蘭溪谷森林湖項目,它的參與式主要表現在結合環境本身的南加州西班牙風情,以會所的形式進行參與來體現“都市閑情”,自然大氣的天然湖水喚起人們的親水天性,沿湖就能走入會所并下到泳池。這種將園林的水景結合會所泳池和室外休閑茶座的模式,對于青中年住戶有良好的體驗,他們多數有賺錢能力,并且消費理念前衛,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老年人對于消費休閑的模式還不習慣于全盤接受。如北京胡同里的部分老年人,很多人生活富足,衣食無憂,還依然習慣于胡同里擺一張搖椅,放一個茶壺的休閑模式[15]。又如廣東地區,一些建成時間較長的居住區中,大樹底下常常能看見一些老年人聊天、下棋,甚至成群結隊的打麻將的現象,在現代小區的會所中并不多見。這種免費參與模式的稀少體現現代居住區園林設計的又一個特點——突出的滿足青少年與中年住戶的需求,而對于老年人的關注則明顯不足。參與式園林環境的設計不僅需要能夠參與,而且這種參與的成本應當低廉、參與方式應當簡單、參與形式應當廣泛,結合以上3種特性的參與式園林才可稱為友好參與式園林環境。
3生態產品屬性的需求
“十八大”報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時,提到了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產品的具體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固有定義,居住區作為現代城市居民生活中接觸最緊密的空間,居住區園林環境作為其生態載體的表達形式,應當算入生態產品范疇。這種生態產品應當是可持續的,是完全可以滿足現代人居住需求,又可以作為寶貴資產饋贈給子孫后代。這種需求讓居民在居住過程中會更自發的保護樹木,自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開始從觀念上轉變名貴樹木與進口樹木優于鄉土樹木的觀點,大氣昂貴的噴水雕塑要比自然流淌的戲水溪澗更上檔次的觀點,并將這種觀點傳播開,進而影響之后地產開發商與園林設計師的價值取向。
總結
“美麗中國”理念,從居住區園林設計角度解讀,可以簡單理解為:在景觀結合生態的設計理念基礎之上,預測全面小康社會可能對居住區園林提出的新課題。筆者認為先進民族性、友好參與性及生態產品屬性3個新的需求值得業界設計師們與相關學者關注。居住區建筑外環境的設計最終需要回歸空間中人類活動的身心需求及居住體驗,盲目拼概念設計和景觀效果的時代將會終結,全面小康社會的到來對居住區園林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美麗中國”理念的持續深入,“幸福中國”終會到來。(本文作者:周震宇、于曉英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