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作物在園林設計實踐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將農作物運用于當代園林設計實踐是一種突破常規的設計思路。將這一現象置于時代背景中,解讀其理論來源和設計手法。在肯定其應用價值與意義的同時,結合園林實踐的本質、生態園林的要求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認為:這種將農業景觀元素引入當代園林設計實踐領域的做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育及豐富休閑生活的作用,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概念或是功能不應被夸大,須理性地加以對待,其象征意義大于實用意義。
關鍵詞:中國當代園林;應用評述;農作物;景觀元素
一、背景分析
(一)“求新、求異”的時代特征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其獨一無二的特征,人們可以在時光流逝中感受到這種特征的變化。而到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人們明顯感受到“新”和“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藝術作品、生活用品等等領域,人們都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風格,在使用屬性外開始追求個性化與定制化,當代的園林設計也是如此。近年來隨著設計師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們審美修養的提高,越來越多新奇的園林綠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使我們眼前一亮,也為市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這其中就包括農作物作為創意元素在園林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當人們看慣了傳統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和奇花異草等景觀時,人們卻在原本應當欣賞由設計師精心營造的風景的地方看到了水稻和向日葵,這種突如其來的“新”景觀使為創新而“搜腸刮肚”的設計師及長期處于城市環境下的人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盡管這種景觀還存在著一些爭議和討論,但這種“新”景觀確實已經在某些場合下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因此研究農作物在園林中的應用,是符合時展需要和人們的審美需求的。
(二)節約型園林理念的實施
朱建寧教授細化了節約型園林的目標,認為應包含“節約資源和能源”“改善生態與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這3個目標。俞孔堅教授認為通過生態設計來實現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可以遵循地方性、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源、讓自然做功和顯露自然4條基本的原理”。俞孔堅教授在解釋其奧林匹克公園設計方案以“田”為設計策略的緣由時,指出“田”方案“以對土地的愛和虔誠態度,設計一個可持續的景觀尊重自然,用最少的工程獲得可持續的最大收益”。“田”的另一典型實例是沈陽建筑大學校園,該校園保留了一片基地原有的農田。這些由農作物為主要元素而構成的景觀實踐都是與節約型園林理論有所關聯的。這種節約型園林理念的實施為農作物進入當代園林設計實踐領域提供了政策層面的可能性。
(三)生態園林理論的實踐
在生態園林的理論實踐上,一方面其根據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對多年來傳統園林的發展經驗進行了繼承與弘揚,從而建設起層次豐富、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科學完善的植物群落體系,使人類與園林內的動物、植物和諧相處,從而無論從生態、藝術、文化等方面都經得起推敲和觀賞;另一方面,生態園林的發展還要根據經濟學的相關原理進行,從而使直接與間接經濟效益得到同步發展。生態園林只有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才能夠使園林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使生態環境變得更加清潔、綠色、優美、文明。程緒珂在接受《風景園林》雜志采訪時談到生態園林建設“要打破狹隘的園林植物觀”,“凡是植物,不論是蔬菜、果樹、藥材還是糧食都可以為我們園林所用”。因此這種生態園林理念也為農作物進入城市園林綠地提供了行業習慣層面的合理性。
(四)文化景觀理論的興起
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可見,“解讀‘文化景觀’是理解地域上曾經和正在生活的人們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途徑”。對文化景觀的傳承和發揚實際上也就是在保護該地區人民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文化景觀概念的提出為非農用地里保留原有農業景觀提供了文化、地理意義上的合理性,例如沈陽建筑大學就在校園綠地中保留了一片水稻田,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中也保留了一片燕麥地。
二、設計手法:藝術化的農田
除了上述理論與實踐的支持之外,園林設計還需要使用恰當的手法,才能夠使農作物有效地轉化為“景觀”。如果農田按照原樣保留不變的話,其視覺效果不僅達不到吸引眼球的目的,還會使其與基地內其他的內容顯得格格不入。從現有的實踐情況來看,設計師們主要采取的是將農田藝術化的手法。
(一)強化對比
如果在鄉村環境下,單純以農作物為元素造景的話,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一是由于環境和景物一致,從而使圖底關系不足夠明顯;二是農作物處于鄉村環境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符合人以往的經驗,也無法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在城市之中的農田或農作物,由于與周圍環境存在著強烈的反差,因此不僅能使觀賞者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還能夠觸動觀賞者的心理。根據已建成的實例顯示:當農田被有意識地置于現代感極強的人工環境中,或者是農作物被種植在花池等精致的容器中時,這種現代工程技術所形成的硬質景觀細部與象征原生態的農作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兩者性質的巨大反差使觀賞者感受到一種時空的距離感,從而產生了審美的愉悅感。這種手法在當代視覺藝術創作中十分常見,比如建筑師將廢棄的工廠、倉庫改造成藝術家工作室或時尚中心。再如在當代的家居設計過程中,有時設計師或業主會在整體設計風格極為現代、簡約的室內空間中擺設一些從古鎮或鄉村的傳統民居中拆除下來的門窗等木構件作為點綴,其實應用的也是類似的手法,從而營造強烈的視覺反差。
(二)動態構成
動態構成是這類園林設計實踐過程中的另一種處理手法。動態構成的處理手法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在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建筑藝術處理手法,發展這種造型語言的是一些站在藝術前沿的建筑師。強烈的動感和運動的多向性是動態構成手法的著力開發點。農田或農作物由于元素單一而缺乏景觀層次,以這種單一的元素作為原始的、靜止的“面”系統,再以相互交叉疊合的道路則組成了動態的“線”系統。“線”與“面”相互疊加,生長出“點”系統——空間節點。這是一種典型的動態構成的景觀結構,與著名的解構主義園林作品——法國拉.維萊特公園中動態構成手法有著類型學上的一致性。但是這種以農業景觀元素營造景觀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季相特色,一旦農作物到了成熟季節,就將面臨著季相單一的困境。對于這個問題,一般的解決辦法是:在對農作物進行收割時,可以將其中的某些單元進行特殊處理,比如不收割或收割后將農作物放置成某種圖形,從而與整體產生一種“突變”的效果,這也是動態構成的一種思維方法,以此來改善景觀效果。
三、應用前景:象征意義大于實用意義
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區內保留的一片農田“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義”“已經圍繞校園稻田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師生在勞動參與和季節變換中體會到了中國的農耕文化。校園的插秧節,收割節,接待中學生參觀稻田,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的耕地由于各種原因遭受了嚴重的損失。50年來,我國僅因水土流失就損失耕地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損失100萬畝,因此這種在園林綠地中適當保留原有場地的農田或者使用一定規模的園林設計方式,不僅可以提醒人們珍惜土地或引導人們接觸農業活動,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育教學,以及豐富休閑生活的作用。但這種將農業景觀元素引入現代園林設計實踐領域的做法在現實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概念或是功能都不應該被過分夸大,需要理性地加以對待。
(一)園林實踐與農業生產之間存在明確的界限
園林實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城鄉人居環境的質量,而農業生產則指的是種植農作物的生產活動。熱衷于將農業景觀元素引入園林綠地的設計師認為這是一種“豐產的景觀”,而實際上園林綠地中的農田不僅產量有限,其生產、管理模式實際上也是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相背離的。近年來,農村的種植模式正不斷朝著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大型機械設備正逐漸取代傳統的人力勞作,因此農村中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生產力得到解放,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種植模式也已經不再符合當今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聯戶經營、合作經營的規模效應逐漸凸現,規模化經營已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園林中普遍運用農作物的做法,不僅違背了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會造成園務管理上的不便。
(二)農作物與園林植物之間存在生態學意義上的差異
盡管生態園林提倡“打破狹隘的園林植物觀”,凡是植物都可以為園林所用,但同時生態園林也要求構建“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因此,生態園林的理論擴大園林植物的選擇范圍并不意味著可以將農作物大范圍地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園林植物。有學者以上海市松江區公園綠地新建植物景觀群落為研究對象,對選定植物群落樣地進行植物結構組成研究。實驗結果表明:“生態功能最佳的群落的植物為典型的喬——灌——草復層搭配”。高大、生態功能好的喬木為主組成的喬、灌、藤、草構成的多層次植物群落模式,其生態功能明顯強于單層化、單純化的模式,如純林、同齡、單行式種植等等,更何況是農田。
四、結論
在現代園林設計實踐中使用農作物是一種符合時展需要、豐富了人們審美需求的做法,這種設計實踐既落實了節約型園林理念,同時也充實和發展了園林形態,為設計師們在園林設計方面打開了新的思路,為城市居民上了一堂生動的“土地文化課”,同時也可以喚醒政府和民眾的環保意識。從這些角度來講,農業景觀元素是具有較好的象征意義的,并且可以作為一個獨特的創意,鼓勵中國當代園林設計師更好地開創中國當代園林“多元、開放和包容”的局面。但如果要將其全面推廣,或著是指望通過這種方式解決糧食問題,則不僅背離了生態園林的要求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過度放大了農作物在現代園林設計實踐中的作用。因此,設計師應理性對待這一新的園林形式,須用好用對。
參考文獻:
[1]仇保興.開展節約型園林綠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全國節約型園林綠化現場會上的講話[R].2006.
[2]朱建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節約型園林[J].中國園林,2009(2):78-82.
[3]俞孔堅.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理論與實踐[J].風景園林,2007(1):55-64.
作者:李欣妍 張帆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