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園林設計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馬雪飛 單位:安康學院藝術系
把美的學問歸納起來并形成一門學科就叫美學。而美學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學科出現卻只有近2個半世紀的歷史。240多年以前的1750年,普魯士哈列大學的鮑姆嘉通教授以《埃斯特惕卡》的書名出版《美學》第一卷,他把“埃斯特惕卡”界定為感性認識的科學。鮑姆嘉通強調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鮑姆嘉通被稱為“美學之父”。除了以上鮑姆嘉通教授提出的美學理論以外,歷史上對美學的說法還有黑格爾“藝術哲學說”、利普斯“移情說”、布洛“距離說”等。通過學習了很多關于美學的理論和不同美學家對美的詮釋以后,我對美學及其原理有了新的認識,歸納為:(1)美學———研究美的規律的科學,以美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美的存在、構成及發展規律的學科。(2)美學原理———美的規律、構成,演繹出來的、受到社會大眾認同的美的構成、形成的規則理論。(3)美的表現形式。
美之所以能夠呈現在人們心里,首先,它必須是具有美的客觀的現實事物展現出來的;第二,必須是人這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獨立意識的高級動物,看到或者發現后,才能認可、感悟這個現實事物是美的。第一是物質美的呈現,第二是精神美的反應。物質美可以具體指向的是形態美、形式美,精神美可以直接指向的是意境美、心靈美。意境美是難以用理論去規范它的,但可以用繪畫、音樂、詩歌去渲染、描述,而形態美、形式美我們可以通過美的形式法則去總結、去對應,因為這些都是有一定共性、規律所在。所以,美是可以通過形式規律表現出來的,美的形式可歸納為:①單純齊一:在單純中見不到明顯的差異和對應的因素,在法則中最簡單的形式。②對稱均衡:差異中保持一致。“對稱”:指一條線為中軸,左右(或上下)兩側均等,對稱還可以襯托中心。均衡較對稱有變化,均衡在靜中傾向于動。③調和對比:調和對比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調和是把兩個接近的東西相并列,異中求同;對比是把兩種極不相同的東西并列在一起,使感到鮮明、醒目、振奮、活躍。④比例:是指一件事物的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蔡辛克———黃金比例分割:實際上是大約3:5的比例關系,主要有變化感、安定感)美的事物中包含比例關系是有條件的。因人們在美的創造活動中,都是按照事物的內在尺度來確定比例關系的。⑤節奏韻律:指運動過程中有秩序的連續構成節奏。主要有兩個重要關系:一是時間關系,指運動過程;二是指力的關系,指強弱的變化。把運動中的這種強弱變化有規律的組合起來加以反復便成節奏。⑥多樣統一: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也叫和諧。
園林設計與美學原理的關系
園林設計中,若要營造讓人心動的美景,除了園林設計中所運用的一些元素(如:植物、水、小品、地形等)外,我們還要通過美的原理、規律把所謂心動的美景設計、實施、并表現在人們的面前。首先,達到美的第一步之前,我們要通過設計、構圖,對地形、植物、交通、空間尺度上,達到對整體空間格局的控制,在這個基礎之上,第二步再滲入美學的形式規律,使其觀者有移步換景,在任何一處停下腳步去觀賞眼前的景色,都可以構成一幅美景畫面。景觀要素和美的規律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才能建造出所謂心動的美景來。
案例分析(以興慶宮紅軍林景區為例)
興慶宮,唐長安城3大宮殿區之一。位于長安外廓東城春明門北側隆慶坊。于開元二年(714年)7月,五王獻宅為宮,九月起建造,新宮因坊為名,諱隆為興,稱興慶宮。因在大明宮之南,又稱南內,宮城東西寬1080m,南北長1250m,面積1.3km2。1958年在原興慶宮的遺址上修建了一座文化娛樂與遺產保護于一體的西安市興慶宮公園。讓筆者心動的、印象當中不可磨滅的一處景象是位于興慶宮公園興慶湖東邊湖岸約178m長的紅軍林到進水橋的這一段林蔭道的步行園路。為什么覺得是最心動的美景呢?為什么要把這一處場所區域作為營造心動的美景的優秀案例呢?筆者通過以下幾點進行解析:
一、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1.1調和原則
在生態園林設計中,選擇的植物要遵循調和原則。要使植物與人們生活的外在環境,如建筑物等物質有著相互協調、相互撐托的作用,讓人們對生態園林的設計有一種美的感覺,適合人們的觀賞,也讓整個生活環境有一種平靜、舒適的氛圍。
1.2統一原則
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對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統一原則。所謂統一是指在植物的選擇比例上要恰當,在植物外形的選擇上要跟前面所選擇的植物進行適當的調和,或是在植物顏色的配置上也要錯落有序,不能讓人產生眼花繚亂的感覺。
1.3均衡原則
在對植物進行配置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周圍的環境現狀,根據周圍的環境現狀設計一個規則的或是不規則的生態園林,讓人工的生態園林與自然的園林相互依托。因為如果周圍的植物枝繁葉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顏色是濃厚的,這樣會給人一種疲倦的和壓抑的感覺,不利于生活的舒適,所以在生態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這樣就可以綜合周圍的環境,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
1園林設計應該注重生態性
1.1保障植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
目前,我國很多居住小區的綠化建設中,存在用人工群落代替自然植被、一次性成型等問題,完全沒有考慮到植物的多樣性需求,導致植物群落缺乏層次性和豐富度,嚴重制約了植物群落的自然生長和生存空間,不利于植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居住區園林設計中應該保障植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植物配置過程中盡量選擇本土樹種。這是因為本土樹種已經適應了本地的自然條件,生命力比較強,養護管理相對簡單。同時,本土樹種構成的植物群落,能夠實現物種多樣性的需求,構筑的生物群落相對穩定,也能夠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以此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此外,可以在保持植物群落穩定性的基礎上,適當引進一些外來植物品種,以此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外來物種引進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也能夠適應栽種地的自然條件,和本土植被一起構成穩定的群落。
1.2科學建立人工植物群落
居住區園林設計中應該運用科學的方法建立人工植物群落,例如,面積較大的綠地可以模擬自然群落的結構配置植被,并且根據各種植物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分配,讓喬、灌、草能夠和諧共生。設計者應該熟悉各種植物的生長特性,根據每種植物的不同需求進行合理的設計,結合陽光、空氣和化肥等因素,創建一個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以此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1.3將居住區綠地和其他綠地結合在一起
20世紀中期美國提出了“綠道網絡”的概念,從經濟效益、環境保護和美學等方面來看都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這個概念給上海市的綠地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上海作為我國著名的國際化大都市,提倡城市綠化和國際接軌,將城市中相對分散、相互獨立的居住區綠地、公園等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科學的統籌規劃,讓城市綠地景觀形成空間上的連接,而居住區綠地是龐大生態系統中的一員。
1市政園林設計的意義
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說,我國地域遼闊,城市分布不均,所以,一些城市在整體建設上層次不齊。特別是對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城市規劃就變得更加重要。另外,我國各地區在氣溫、環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這也為市政園林設計提出了更多要求。
2城市規劃中市政園林設計的具體實施建設
2.1根據各地區實際環境來進行園林設計
由于各城市間地域差異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城市對園林設計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要準確把握各地區城市的環境要素,這將對城市建設和未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證市政園林設計的有效性,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具體環境來進行方案設計。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案,實行“區別對待”。首先就需要對各地區城市的經濟、文化、歷史、生態環境等進行全方位考量,嚴格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類型化的區域板塊劃分。其次,要根據城市格局來進行仔細測量和設計,保證所作出的市政園林設計方案能夠符合城市規劃需求。一般而言,在進行市政園林方案設計的時候,主要是根據各區域的基本職能來進行確定,比如,我們可以根據各個區域之間的職能劃分為教育區、居住區等。教育區就是一個人們進行學習的地方,這個地方就需要有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在進行市政園林設計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學習環境,通過建設綠地角等為學習者營造出一種安靜、溫馨的學習氛圍。與此同時,還應該相應地設計幾個可以釋放壓力的場所,使人們來到這個地方能夠釋放壓力,激發靈感,可以栽種一些綠色植物,如桂花、紅梅等一些帶有撲鼻香氣的植物,可以讓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釋放壓力,并且感受到到生活的美好。居住區主要就是人們生活和居住的場所,這個區域的人員組成相對比較復雜,由于年齡差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等方面的不同,難免會出現一些摩擦,就可以在小區周圍適當地建設草坪、休閑場所等,同時還要配備相應的健身器材,草坪的建設不僅可以使人們放松心情,而且還可以美化環境。除此以外,居住區周圍還應該栽種一些防塵植物,以此來隔離汽車尾氣和灰塵。所以,因地制宜地設計方案不僅能夠滿足城市建設的要求,還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
2.2優化植被配置,合理完善排水給水系統
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利用植被來改善生態環境是基礎,也是市政園林設計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但是,不同植被的功效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植被種植時要避免單一化,要對植被進行合理配置,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還可以降低費用,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對綠色植被的優化配置需要市政園林設計主導者對不同植被的功效了解清楚,要保證園林設計恰到好處,將植被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另外,城市的排水、給水問題還是一個我們關注的問題。在大多數城市,人們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澆灌,降水量少時,對植物的澆灌也就變得捉襟見肘;當降水量充足時,直接將雨水引入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之中,對這些雨水不能充分利用,這樣就造成了水源的極度浪費。所以,在市政園林設計中,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對降水進行儲存,在植被需要水分又沒能及時降雨的時候給予,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寧壽宮園林設計藝術
1.造園思想
寧壽宮花園是在乾隆皇帝掌握政治大權后建立的,他對皇祖康熙十分敬仰,即位之初就曾下在65歲之后禪位給皇子的誓言,后來還下旨在紫禁城東北部修建寧壽宮,作為退位后的修養之地。可見,修建寧壽宮是乾隆皇帝歸政后的愿望,繼承了禪讓制度,關于禪讓制度還有一段傳說,即傳說黃帝以后,黃河流域部落出現了三個著名的領袖,分別是堯、舜、禹。其中堯是黃帝的五世孫,當上部落首領之后依舊和大家一樣吃糙米飯,住茅草屋,夏天麻衣,冬天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的地步絕不更換,老百姓十分擁戴他。堯的年齡越來越大,到了退位的時候,但他的兒子粗野喜鬧事,有人推薦他兒子繼位,遭到了堯的拒絕,后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都一致推舉德才兼備的虞舜,堯也正有此意,考驗了三年后是才將帝位傳給舜。乾隆也希望繼承中國封建歷史上最高品德的禪位制度,他希望“其誠符我望,惟靜候天恩”,以此實現自己“歸政理德,以待天殊”的初心,不再關心政治,而是在老年之后專心修身養性,歲寒三友,碧螺品茗,流連于山水間,怡然自得。因此,寧壽宮設計思想彰顯乾隆皇帝退政歸隱的想法,表現出修身養性,遠離塵囂的心境。表面上看乾隆皇帝效仿舜的禪讓制度,實際上他想通過此方式把自己標榜為舜一樣受后人贊揚的皇帝,因為他認為只有他自己真正承襲了舜禹皇位禪讓。
2.園林設計
不管是歷史記錄上還是當前都將寧壽宮花園稱為乾隆花園,從園林設計的角度分析,首先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若運用這一造園理論來欣賞寧壽宮花園的話,則可看到寧壽宮各個院落景觀一區左右、前后、高低錯落有致,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例如,在頤和軒的前庭西望能將萃賞樓及前后假山上的聳秀亭與碧螺亭之秀美盡收眼底,使觀賞者陷入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界。若從平面布局上看,東、中、西各庭院橫向是無法切割且交錯合而的整體,因此不管從設計角度還是園林觀賞角度分析,寧壽宮中路和東路劃分出來西路,較為復雜,難以理解其中的設計意圖和造園情趣。寧壽宮之所以成為皇家園林建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實踐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設計理論。事實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理論基礎[4]104。如李漁的《閑情偶寄》和明末計成的《園治》在一定程度上都極大影響和推動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實踐和發展。僅從建筑結構和建筑造型來看,寧壽宮花園的藝術價值最高,而它們的建筑設計恰恰來源于計成的《園治》。《園治》是我國17世紀杰出的造園家計成所著,對我國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造園規則進行了總結,從紫禁城內園林的現狀看,皇家園林中早已滲透了江南園林的造園思想。梅花亭地圖式:梅花基作為石砌,立柱于瓣……”十字亭地圖式“:十二柱四分而立,頂結方尖……”寧壽宮設計原則遵循了以下方面:
(1)相地。園林選擇合適的用地并結合外部環境、園林地貌條件及應用者的興趣愛好,雖說皇家園林等級較高,但其設計原則依舊遵循園林建筑用地的條件為主,設計與園林景觀相符的平面,盡量就地取材,因地成形,減少環境破壞。寧壽宮花園一區宮殿建筑在一區建筑西側,平面布置為程式化的院落格局,采取橫向分隔的方法設計前后四進院落間,恰當地彌補了面積狹長的缺陷。在空間的處理上,寧壽宮花園巧妙地化解了地勢上的不足,運用建筑物空間的大小、方向、明暗的對比和收、放相間、循序漸進的手法改變了人類傳統意識中固有空間認知。還利用橫向分隔巧妙地將一個狹長的空間分隔為四進互相滲透的院落,以此拓寬人的視覺。全院最主要的建筑為進院,院落之間互相穿插、彼此聯系,形成整體空間序列,也創造出曲徑通幽的意境和無限的藝術效果。
(2)立基。廳堂位置是園林中建立基地的重要區域,關系到游覽路線的設計和園林的總體規劃布局。由于寧壽宮主打是江南風光中的田園之樂,充分借用園林陶冶性情,為此,設計師則利用地形優勢創造了多元化的單體建筑和群體建筑[5]。布局依照造景需要,雖然有所變化,但還是建立在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布局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皇家宮殿建筑的對稱式布局,建筑與建筑之間有游廊,山石疊砌的山路,相互各有特色,形成移步換景的縱深觀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