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影視制作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高職影視專業傳播學教學現狀
傳播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往往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開設。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影視領域認知、影視專業素養及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會產生直接影響。僅根據學生考試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較為片面,也容易產生偏差。因此課題組在課程結束后,面向所授班級學生進行了課程的認知調查,總計發放問卷62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62份,有效率100%。此次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學生學習情況、教學實施情況、教學評價情況四個方面。具體調查情況及分析如下:
1.1學生學習情況
從統計結果來看,學生對傳播學課程接受程度較高,大部分學生對課程較為感興趣,主要原因有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能拓展自身知識面,并且和其他專業課程密切關聯,但也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有近20%的學生認為該課程不是很重要,主要因為理論性強、知識點多,實踐少。同時學生對傳播學的學習主要依賴于課堂講解,遇到問題不太愿意提問,學習主動性不強。
1.2教學實施情況
大部分學生認為傳播學的教學方式除講授外,應偏重于討論與小組學習,對視頻觀看要求強烈,并且希望多閱讀補充資料,而部分學生認為教材不能滿足學習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論繁多、知識需要隨時展多更新等,這些情況與媒介的發展及90后學生的媒介接觸情況有密切關系。
1.3教學評價情況
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較為認可,也認為考核不要局限于筆試,而應多樣化,突出實踐與動手能力,在老師評價的同時,也能在同學之間進行互評。
2高職影視專業傳播學教學問題
目前對傳播學課程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對高職層面的教學則缺乏系統研究,通過以上對課程教學現狀及學生課程認知情況的分析,也不難發現傳播學教學缺乏高職特點,和高職教育目標、學生實際情況存在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課程定位不準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由此可見其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對注重專業技能的高職影視教育來說,傳播學理論研究范圍過于廣泛,學生不清楚學習的目的;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學術化、理論化,學生理解也存在困難。目前針對高職教育所編寫的傳播學教材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各院校有的選擇偏理論、少實務、針對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胡正榮《傳播學總論》等,還有的則選用教師自編教材,缺乏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2)教學形式單一。傳播學作為理論課,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授課,課時不超過40學時,由于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使得課程基本上以講授為主,無法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對課程的認知,特別是課程實際運用價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3對高職影視專業傳播學課程優化的思考
3.1課程內容:貼近生活,通俗易懂
傳播學研究范圍廣,目前的教材普遍涵蓋了傳播學歷史與發展、傳播類型、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傳播學史和主要學派、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等。若完全照本宣科,這些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容易造成學生的理解困難,和實踐脫節。事實上,傳播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高職影視專業的教學應以大眾傳播理論為基礎,引導學生認識傳播現象、理解傳播概念,進而深入到傳播過程、傳播過程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傳播效果等內容的學習中。在這方面,筆者已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改進和嘗試,結合專業特點,將影視傳播作為教學重點,課程內容緊密圍繞傳播過程展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影視傳播基礎理論、影視傳播隊伍分析、影視傳播媒介分析、影視傳播內容剖析、影視傳播受眾分析、影視傳播效果分析等,這些部分涉及了完整的傳播過程,即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傳播受眾—傳播效果中的每個環節,同時針對當前媒介發展過程中,影視傳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增加影視宣傳管理、新媒體的發展、新舊媒體的融合等內容,使課程內容重點突出,脈絡清晰,由淺入深、由生活到專業逐步引導學生的理解,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3.2教學方法:貼近學生,教學相長
很多專家、學者對高職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做過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如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項目實踐法等,就傳播學教學而言,不能將這些教學成果簡單照搬,而是應考慮現有教學條件,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具體分析、具體實施。
3.2.1課堂教學,豐富案例資源正如前文所述,傳播學課程多面向大一年級新生在第一學期開設,學生專業水平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由于課時與教學場所的限制,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較為困難,教學形式還應以授課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彌補書本知識理論性強的劣勢,轉變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固有認識,提高學習興趣。一方面,將理論知識還原于案例之中,選擇典型案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講授“意見領袖”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先發現生活中、班級中的“意見領袖”,再回到大眾傳播中,以學生普遍關注較多的網絡傳播如“犀利哥事件”為例,分析“犀利哥事件”的傳播過程以及網絡環境中“意見領袖”存在于哪里,又是如何引導輿論走向,將受眾對犀利哥的外形與身世的關注轉換為幫助犀利哥,最終獲得政府救助回到家鄉。另一方面,適當增加視頻資料,借助影像的直觀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例如,引導學生認識傳播者時,不應僅停留于傳統的報刊、電視、廣播發行、放送機構。網絡傳播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除了介紹學生使用微博、微信等傳播行為外,還可以播放一些拍客的成功作品,如經拍客之手由地鐵賣唱走上春晚舞臺的西單女孩的成名之路等,這些作品普及度高,時長較短,適合課堂播放。
3.2.2課后作業,重視小組討論課堂教學側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課后可多以小組作業的形式培養學生認識、分析傳播現象的能力。一方面小組分工重視團隊合作意識,能課提高學生傳媒職業素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大部分90后學生個信張揚、樂于表現的特點。例如結合傳播效果、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的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到院線進行一次觀影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同時在課堂中可安排學生結合作業進行討論,充分給予學生意見表達的機會。在評價標準上,適當加入學生互評環節,教師評價則以正面鼓勵為主,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動力,作為老師也可以直接了解學生的想法、興趣,掌握其學習情況,有效調整教學內容。
3.3教學資源:貼近熱點,常換常新
人類傳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間媒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如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是訊息”理論,新媒介的產生開創了社會信息傳播的新形態,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也意味著傳播學的教學資源不能完全拘泥于書本,需要與時俱進關注傳播的前沿理論及熱點事件。例如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合,網絡傳播內容的監管,受眾的媒介素養,網絡輿情等,這些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都應在教學中予以體現,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
作者:宋爽 單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