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影視類編研產品的檔案專題片概念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影視類編研產品的檔案專題片是指帶有檔案編研主體意識的,基于檔案主體材料進行編輯、整理、分析、評論等前期加工和拍攝、剪輯、效果等后期制作的,以影視載體呈現的,本身具有文獻價值的影片。
關鍵詞:檔案編研;文獻紀錄片;檔案專題片
1關于文獻紀錄片
目前國內被視為影視類的檔案編研產品以黨史、近現代史、名人傳記等為主,如國家檔案局組織拍攝制作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檔案》(90集)、《開天辟地90年》(30集)等,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制的《中國道路》《信仰——我們的故事》《情系長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武漢》《旗幟》等。這類影片在類型上被歸類為“文獻紀錄片”。文獻紀錄片是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紀錄片類型,國際上則沒有一個通用的定義。紀錄片英文為Documentary,本身就帶有檔案、文獻、文件、文檔的意義,從詞根上看,其定義涵蓋歷史的、現行的檔案和文件(素材),是“一種用紀錄片的影像介入歷史事件,最終成為一種見證歷史事件的選擇與方式”。[1]在國內,文獻紀錄片又被進一步細分為:歷史文獻紀錄片、理論文獻片、匯編紀錄片。[2]
1.1歷史文獻紀錄片。
狹義上的“文獻紀錄片”等同于“歷史文獻紀錄片”,“所謂文獻紀錄片,是指圍繞特定目標和主題,利用實物性歷史文獻(包括以前拍攝的影音資料、搜集的檔案文獻等)、實地拍攝的空鏡頭(歷史遺址、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態等)、再生性影像(計算機技術復原和再現的歷史場景)或當事人的口述材料編輯而成的具有較高文獻價值的紀錄片?!盵3]此定義表明:紀錄片的素材主要來源于文獻;紀錄片本身具有文獻價值。這就意味著,文獻紀錄片在敘述和邏輯上要求嚴肅且嚴謹,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編纂、剪輯、配音技術和音樂渲染技巧,文獻紀錄片的首要價值在于“文獻”二字。
1.2理論文獻片。
歐陽宏生在《紀錄片概論》一書中稱理論文獻片“是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對人類活動的原始記錄,即對檔案資料進行編纂公布,并輔以現場采訪、實地拍攝、后期制作等多種手段而形成的高品位的‘精神產品’”。“理論”二字突出創作者普遍想滲透和表達的是對某種理論的電視化詮釋。[4]理論文獻片著重于“理論”二字,重點在于以某種理論作為闡述的主線和材料串聯的依據,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制作推出的十集電視理論文獻片《重托》,出發于歷史事實,著眼于理論高度。理論性強是理論文獻片的重要特色,以闡述理論為主線,兼顧歷史敘事。
1.3匯編紀錄片。
匯編紀錄片這一概念是國外學者早期對于以歷史資料和素材進行取舍和剪輯創作的紀錄片提出的,包括歷史資料片、地理人文類紀錄片等。匯編紀錄片注重對固有素材的取舍和剪輯,將相關的來源不同的素材進行匯集和編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紀錄片以歷史為題材,卻不是以文獻資料作為主要創作來源,只能稱之為“歷史題材紀錄片”,卻不能歸類為文獻紀錄片。
2文獻紀錄片與檔案專題片
《中國道路》《旗幟》等這些檔案編研產品被市場稱為文獻紀錄片。那么,反過來看,是不是以上所有三種類型的文獻紀錄片都可以看成是檔案的編研產品呢?顯然不是所有的文獻紀錄片都可稱之為檔案編研產品。文獻紀錄片帶有明顯的歷史色彩,歷史檔案文件或實物雖然為拍攝對象的首選,但同時有一些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收視率為目的、批量化制作的紀錄片或檔案類電視節目卻往往忽視檔案的使用和呈現,無法被歸類為檔案編研產品。它們或內容以真人演繹為主,以達到所謂“還原歷史”的敘事目的;或檔案資料極少出現,僅作輔助旁證;或以現場采訪為主,通過專家口述和主持人評價來認識歷史。這些都無法把它歸類為檔案編研產品。從檔案學的角度,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作為影視類檔案編研產品的檔案專題片的定義進行重新梳理:檔案專題片是指帶有檔案編研主體意識的,基于檔案主體材料進行編輯、整理、分析、評論等前期加工和拍攝、剪輯、效果等后期制作的,以影視載體呈現的,本身具有文獻價值的影片。
2.1檔案編研的主體意識。
影視類檔案編研產品嚴格來說,只是文獻紀錄片的一種。能被視為檔案編研產品的文獻紀錄片,其最首要且最重要的特征應該是由檔案部門組織(或聯合)編輯、拍攝、制作的,帶有明顯的檔案編研主體意識,而紀錄片只是一種范式。其他由市場化團隊制作的、基于市場或收視率為出發點進行拍攝制作的所謂文獻紀錄片則不應定義為檔案編研產品。檔案編研的主體意識就是指檔案部門工作人員對于檔案編研工作本身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價值性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自覺判斷?!皺n案編研主體意識是檔案編研實踐的出發點,它反映著檔案編研主體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編研主體以何種方式去實現對檔案編研客體的優化?!盵5]對于文獻紀錄片來說,辨別其主體意識可以從其制作的發起者、組織者,其拍攝制作的初衷和主要目的等角度。可以說,區分具體的某文獻紀錄片是否能稱之為檔案編研產品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辨別其是否檔案部門發起組織的、是否具有檔案編研的主體意識、是否以檔案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研究為目的。
2.2作為編研客體的檔案資料。
檔案的編研產品首先是要基于檔案文件資料的基礎之上,“編研工作以檔案為自己的主要工作對象,是它區別于古籍整理、史學研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標志”。[6]檔案編研的客體是檔案文獻資料,作為影視類檔案編研產品的文獻紀錄片也同樣要以檔案文獻資料為編研客體。時間認為,衡量一部匯編紀錄片(文獻紀錄片)是否成功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內容上的文獻,二是表達上的文獻感。他強調此類影片中文獻材料要占相當的比重,并盡量隱藏作者的主觀性敘述。[7]檔案專題片雖以影像為主要編輯對象,但其影像的采集大部分基于檔案資料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現實場景的影像采集。檔案的客體性體現在影片中主要是檔案資料相關的影像所占的片比。一般影視業界的“片比”是指最后成品片子的時長與所有拍攝素材時長的比值。這里借用“檔案片比”來指檔案文獻相關資料的影像時長與整個成品片子的時長的比值。這個比值有助于我們了解檔案資料影像在整個紀錄片中所占的比重,以此來體現檔案資料的客體重要性。但是這個比重究竟要達到多少,目前在國際上還是有所爭議的。
2.3編研產品本身的文獻性。
首先,檔案編研產品基于檔案文獻資料,檔案資料本身帶有的原始性和真實性特征使得編研產品本身帶有文獻價值。這種文獻價值首要地體現在影片本身對于檔案資料文本的真實呈現和客觀解讀。其次,影片本身是否具有文獻性還要看影片在表達上是否具有“文獻感”。表達上的文獻感“就是作者的主觀意圖要靠調動材料自身的意義和組合后的含義來完成,在對事實的描述上求細、求近,在思想和情感的抒發上,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盡量隱藏作者的主觀性敘述”。檔案資料的特點之一是比較分散,如何依托豐富的檔案資源,調動和組合分散的檔案文本,使之“留給后人以整體印象——歷史感”,就是編研產品本身的文獻性實現的過程。由檔案資料和敘事的歷史感帶給觀眾對影片的信任感,最終成全了檔案專題片最大的價值——為歷史提供證據。
3檔案專題片的種類
從上述的定義來看,衡量一部文獻紀錄片是否檔案編研產品有三個標準:是否具有檔案編研主體意識,是否以檔案資料為主要編研客體,影片本身是否具有文獻性。顯然,由國家檔案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檔案文獻部門制作(或聯合制作)的文獻紀錄片(類型上包括歷史文獻紀錄片、理論文獻片和匯編紀錄片)均具有以上三種特性,可以被歸為檔案專題片。這一部分影片由于有傳播渠道的支持,可以在大眾視野中廣泛傳播,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但是還有一種小范圍傳播的檔案專題片,一直被學界所忽視,即一部分由具體某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部門制作(或聯合制作)的、用于特定目的的專題片,如用于某專題工作匯報的匯報專題片、用于展現某單位發展歷程的歷史宣傳片、用于某一重大活動展示的匯編影像等。此類專題片由于不需要大面積傳播,也不需要公開出版播放,如同單位內部匯編文件一樣,具有文獻價值,也是檔案編研產品的一種。
參考文獻:
[1]肖平.紀錄片歷史影像的制作基礎及實踐理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陳克.當代文獻紀錄片的定義[J].電影評介,2012(01):41.
[3]張宗偉.論文獻紀錄片的發生和定義[J].當代電影,2014(9):130.
[4]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103.
[5]樊如霞.檔案編研主體性特征初探[J].檔案學通訊,2004(5):57-59.
[6]上海市檔案局編.檔案編研工作[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8.
[7]時間.簡論匯編性紀錄片、文獻紀錄片的創作[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28):32.
作者:方樂鶯 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