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氣象影視與觀眾的契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氣象影視節目作為一項由氣象部門編導制作面向廣大觀眾傳播的氣象服務產品,要契合觀眾的需求,一是節目要迎合觀眾的心愿,滿足觀眾所需要了解的各項信息,并提高信息的科學含量,豐富節目內容;二是節目要符合觀眾的視聽習慣,節目的編導、制作要從大眾的視角出發,充分考量觀眾的認知水平,精心策劃、編排節目,力求節目通俗化、形象化、視覺化;三是節目主持人要千方百計說合節目與觀眾親近,充分運用各種主持技巧來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這樣從節目內容、編導及主持人三個方面來迎合觀眾對氣象影視的需求,就能實現氣象影視與觀眾的契合。
【關鍵詞】氣象影視;觀眾;契合
我國傳統的氣象影視事業自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發展迄今,已從當初由氣象部門提供天氣預報圖表文稿,央視制作播出、節目內容單一、傳播渠道狹窄到現在完全由各省、市、甚至是縣級氣象部門獨立制播、節目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傳播渠道滲透到手機、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多種新媒體渠道,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個機構健全、科學嚴謹的公共氣象服務網絡體系。氣象影視作為一檔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的節目,如何契合觀眾的需求,是擺在氣象影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節目內容、編導及主持人方面對這一課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1豐富節目內容,增加信息量,提高科學含量,實現節目內容與觀眾的契合
(1)增加信息量。我國氣象影視事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由當初單一的天氣預報節目衍生出諸多類別的氣象影視節目,并隨著氣象科學的深入普及而延伸到大眾生活的各個領域。觀眾的需求已經不僅是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量、能見度等氣象要素信息,而是囊括了整個天氣現象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氣象服務類產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由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逐步轉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對與其相關的氣象服務產品也提出了新的期盼。而從目前來看,不少氣象影視節目仍然未能滿足觀眾所提出的新要求。(2)提高科學含量。近年來極端天氣時有發生,同時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財產威脅,這使得氣象科學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人們不僅希望得到更加精準的氣象預報,更希望獲得更加細致的防護指引和科學解釋,揭開其面上的“神秘面紗”。但從目前的氣象影視節目來看,觀眾除了獲知基本的氣象要素預報外,其所以然并不得而知。有人認為,天氣預報節目受到時長的制約,在2~3min的時限內報完幾項基本氣象要素信息,時間就到了。但是,若我們在構建節目內容時能夠統籌節目的科學性,也是能把其中的某項氣象要素(或“熱點”)的科學內涵傳達給觀眾的。以2015年10月24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有關颶風的新聞———“颶風與臺風的區別”為例,也不過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但觀眾無疑都大致了解到這項氣象資訊及相關的氣象知識。(3)豐富節目內容。對一個氣象影視節目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準確把握節目傳播的核心內容,分清節目核心與非核心的主次關系。毫無疑問,天氣預報節目的核心內容,也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即未來幾天晴雨、溫度和風向,但是,如果天氣預報周而復始地傳播這些信息,難免給觀眾造成“審美疲勞”,提不起興趣。因此,圍繞節目的核心來拓展其外延內容,使節目有骨有肉,曲線豐滿,就更容易到吸引觀眾的眼球。節目核心內容的外延內容包括:預防措施、科普、節氣及氣象歷史數據對比分析、物候、民俗、諺語等等。總之,與人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事物,能聯系到氣象相關的話題都屬于外延內容的范疇。在節目編導、制作過程中,始終以核心內容為主,非核心內容為補,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雙向互補,從而達到豐富節目內容的目的。
2精心策劃、編排、解構節目,力求節目通俗化、形象化、視覺化,實現節目編導與觀眾的契合
當一檔氣象影視節目的內容確定后,節目是否符合觀眾的需求就取決于編導對節目如何策劃、編排、解構。多年來,經過廣大氣象影視編導的積極探索,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對不同類別的節目定位,需采用量身定制的方式對節目進行編制,但更重要的是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力求通俗化、形象化、視覺化。(1)通俗化。指信息解說語言通俗易懂。可以說,氣象影視與影視傳媒藝術一樣,是視覺與聽覺的共存的綜合性藝術。不同的是,影視藝術中聽覺對話一般觀眾都聽懂,而氣象節目講的是氣象科學,如果照本宣科,缺乏啟蒙的語言,一般觀眾是難以理解的。這就要求編導在撰寫演播稿時,要從大眾的視聽習慣出發,盡量使用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代替那些深奧難懂的氣象術語。如果有些非用不可的氣象術語,也要盡量用通俗化的語言加以補充說明。(2)形象化。這點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氣象信息解說語言形象化。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節目內容,運用比喻、擬人、象征等寫作手法,將氣象現象描摹得栩栩如生,讓觀眾感同身受。二是指節目的展示手法。這要求在背景搭建方面加強虛擬場景的靈活運用,把復雜的大氣原理和氣象知識通過場景搭配展現得淺顯易懂,使觀眾對節目內容得以迅速、準確地了解和吸收。(3)視覺化。這就是要多運用圖表處理等形式對各種氣象數據和預報產品進行視覺轉換。如氣壓場、溫度場、實景畫面、情景摸擬畫面等,把錯綜復雜的氣象信息“簡化”,把深奧難懂的氣象科學視覺化,必要時結合高端的氣象科技短片沖擊觀眾視覺,盡量讓觀眾一看就懂。
3運用各種主持技巧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實現節目主持人與觀的契合
主持人的整體形象是節目帶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更是拉近節目與觀眾距離的重要媒介,節目錄制成功與否的關鍵,就看主持人的演繹。為此,運用各種主持技巧來拉近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認識氣象、親近氣象、熱愛氣象,與氣象節目結成朝夕相處的“伴侶”,應該是氣象影視節目主持人追求的終級目標。要達到以上的效果,與主持人的演播稿二次創作技巧、無聲語言技巧、有聲語言技巧、臨場發揮技巧有很大關系。(1)演播稿二次創作技巧。氣象是一門科學,氣象節目演播稿原稿多為教科書式的語言,在短短300字的篇幅堆砌深奧、生僻的氣象術語,沒有學過氣象的觀眾是很難理解的。如果主持人將這些氣象術語轉換成口語化、人性化、生活化的語言,觀眾就會更容易接受。無疑來講,語言自然貼切,親切和善,主持人和觀眾之間完全是以平等狀態進行的心靈與情感的溝通交流,觀眾便覺得主持人可親、可近、可信。(2)無聲語言技巧。指的是主持人在節目外景拍攝過程中,面對各種天氣狀況,在鏡頭前訴諸舉手投足、神色姿態間等身體語言與有聲語言同時表達。如在寒潮天氣過程拍攝,主持人用手裹緊外衣,語速加快等更能體現風大和寒冷的感覺,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傳達效果。(3)有聲語言技巧。指主持人在拍攝節目過程中,對不同的天氣狀況采取不同的語速和聲調對所要傳播的信息進行敘述、講解和評論的技巧。(4)臨場發揮技巧。指的是主持人在節目外景拍攝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到實地拍攝時,稿子往往與現場有些距離,這就需要主持人隨機應變,圍繞節目的核心內容,施展各種臨場發揮的技巧,通過自身主持素養進行生動演繹,才能讓觀眾看到最真實、最自然、最和諧的表達方式,確保節目拍攝成功。
4結語
氣象影視節目是傳播各種氣象信息、傳授氣象科學知識和防御知識等,但是對觀眾來說,卻是了解各種氣象信息與知識,應對各種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重要途徑。作為氣象影視工作者,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是服務百姓最有效的方式,只要在編導策劃節目內容時,根據節目的種類,始終以節目的核心內容為主,將節目的信息性、科學性和服務性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加特定觀眾群體所需要的信息量,提高信息的科學含量,切身處地站在大眾的角度來豐富節目的內容;在節目編導、制作過程中盡量消除那些深奧、生僻的氣象術語給觀眾造成的各種視聽障礙,力求節目通俗化、形象化、視覺化;主持人則施展各種吸引觀眾的技巧,展現個人魅力和親和力,拉近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長期以往,經過氣象影視工作者的積極探索和觀眾的廣泛關注與互動,氣象影視就能達到與觀眾的完全契合。
參考文獻
[1]王曉莉.面向公眾需求的氣象影視服務改進策略.
[2]董元元,李田,馮瑤.從我國氣象影視節目當前存在的問題看未來的發展、氣象影視演播稿的創作與創新性思考.
[3]方珂,黃亮.關于氣象影視節目傳播理念的思考.
[4]李清平.氣象影視節目演播稿的寫作.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6).
[5]章娜,章勁松,董元元.氣象影視節目中編導的主導作用分析.傳媒論壇,2013,1.
[6]容軍,齊朋.全媒體聯動的氣象影視服務策略.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2).
[7]任美潔,陳雷娜,曹陽,朱宣穎.談精品節目的亮點.浙江氣象,2015,36(2).
[8]唐昌秀,鄧麗玲,嚴玲,廖靜姝.淺談如何撰寫觀眾喜愛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演播稿.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6).
[9]練江帆.氣象影視科普的創作原則和發展特點.廣東氣象,2012,34(6).
[10]隨劍利,郭明霞,弓美桃.氣象影視節目中外景的拍攝.內蒙古氣象,2014(1).
[11]雍新芳,張瀟予,盧德全.氣象影視文稿標準化寫作探索.科技傳播,2013,12(下).
[12]徐洪麗.主持人播講稿的編寫.
作者:滕景文 莫鈞 韋力榕 單位:來賓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