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對目前普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及設計實踐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實際與教改實驗,以《包裝設計》與《設計素描》課程為例,對如何建立基礎課程與設計實踐課程之間的榫卯關系,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建立課題意識,創新專業課程教學等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藝術設計;包裝設計;設計素描
一、激發學生主體意識,重建主體性教學文化
現代課程理論普遍認為課程是學校教學的核心問題,課程的來源及目標的確立一般有三個基本因素制約:知識、學生、社會。[1]沒有知識的課程是不存在的,任何形態課程的本質是知識。故而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把“基礎”視為一段必然的知識授受與技能訓練的過程,強調“基礎”知識的客觀性和必然性,課程組織是先開設造型基礎與設計基礎課程,再過渡至專業課程的縱向結構安排。將原本強調感受、創新思維的藝術知識以定論的形式講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應用在藝術實踐教學中,能夠增長學生的知識但卻不利于知識的創新。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課程改革也必須確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喚醒學生發展的自覺性與自主性。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傳播既有知識,更是個人潛能和自我意識的誘發。[2]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生源多為“基礎”中等上下程度的學生,在單一的造型基礎應試標準衡量下,學生在學習態度、能力、主動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實際的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與自信有實際“操作層面”上的意義。要求教師要圍繞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來設計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掘學生的個體特質與專業能力,逐步建立學習自信,以達到均衡發展。
二、建立課題意識,創新設計專業課程教學
1.課程設置及現狀
我國普通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課程大致有以下幾種模式:一類是以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為主的造型基礎課程,以構成、圖案、字體、裝飾畫等為主的設計基礎課程。這種對造型技法、傳統圖案的側重帶有上世紀我國本土工藝美術教育的基本特征,事實上目前仍有院校在沿用此課程體系。其中一些院校的基礎課程由于缺乏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教學內容和方式仍帶有傳統再現的繪畫式教學痕跡,特別是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處于獨立封閉的課程環節,教學目的不夠清晰,指向性不強。“三大構成”課程沿襲傳統的構成理論教學,與當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脫節,課程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設計教育和社會的要求。另一類模式是對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時期以來的國外設計教育模式的借鑒和引入,一方面它反映出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制的特征,課題意識增強。但也存在教學形式機械照搬,課題設計形式大于內容,使原有課程性質模糊的情況。第三類以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專業基礎課程為典型代表,教學方式強調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從課程設置上來看,它對傳統基礎課程進行改革,代之以課題化色彩的課程內容。[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課程模塊的形式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為進一步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設計專門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積極的教學探索不僅是對國外當代設計基礎課程的引進,也是結合國內設計學科發展實際,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科學選擇,對進一步形成完整、規范的藝術設計學科教學體系與課程模式起到了良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2.課程缺乏聯系,設計實踐實效性不夠
目前不少普通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存在專業基礎、主干、實踐課程各自處于封閉的環節,缺乏聯系,實踐課實效性不夠的現狀。國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課一般分為課內實踐環節和畢業實習兩部分,課內實踐往往是教師將一門課程內容分拆為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兩部分,由于教師的教育背景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雖然有從事產品包裝設計實踐,但分析和評價市場能力的不足導致其對產品設計技能和實踐教學缺乏整體的設計。同時由于實習、實踐基地較少,學校雖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安排了社會實習實踐的課程模塊與時間段,但是由于缺乏正真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機制,實習評價和考核標準較為空泛,從形式到內容都缺乏明確的定量和實效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實習實踐基地對學生僅起到監督作用,學生也僅了解設計相關生產程序和工作流程,缺乏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實踐課形式大于內容,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和教學效果的提升。麥克斯研究院的《2018年中國本科生就業藍皮書》調查研究表明,“2017屆有近六成(56%)認為:創新創業實踐類活動不足。”[4]所以,要建立課程間的“榫卯關系”,通過修正課堂教學方式,“課堂課題化→課題模塊化→模塊榫卯化”,讓學生盡早掌握創業知識和技能,依托校外實踐基地和創業基地、創業項目等,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學生創業就業能力。
3.以《包裝設計》、《設計素描》課程為例
《包裝設計》、《設計素描》是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設計基礎課程與設計實踐課程之間的榫卯關系,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將有助于學生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建立對設計專業的初步認識。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以靈活的課題訓練,如實際的產品包裝課題代替原有的同質化、線性化的教學內容;二是構建造型基礎平臺,建立課程間“榫卯”關系,為培養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的藝術設計人才奠定基礎;三是在教學策略觀上,修正傳統課堂授課模式,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多元化,建立課題意識,鼓勵學生參與課題設計,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性思維;四是突破材料、手法的限制,結合當下學生特點,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微課、專題、討論與課題實踐”交叉融合的教學方式更新課程教學;五是修正學生接受方式,建立“自我認知發現→自主學習能力→溝通體驗→習作→創作”的自主學習過程。課改后的《包裝設計》、《設計素描》課程,在以下六個方面有所進展與改觀:一是以靈活的具體課題訓練代替原有的同質化、線性化的教學內容。探索將具體的設計課題盡早合理、適度地融入專業基礎教學當中;二是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鼓勵學生參與具體包裝設計課題的設計,學生主體意識得到激發,注重啟發和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三是將教學內容外延擴大,探索以思政元素作為課題的創造性轉化。貼近個人生活與個體經驗,以課題的形式,將理論知識視覺化、圖形化,教學模式多元化,由近及遠、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把家國情懷自然融入課程;四是將原本帶有再現目的的繪畫性教學方式弱化,由三維再現轉向形式感受與分析,使學生逐步理解繪畫和設計的關系,將基礎訓練同專業課程聯系起來,逐步建立對形式美的感知;五是結合當下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手機、自媒體等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六是由課堂習作到創作體驗,學生的專注力提升,通過作品的完整度收獲自信。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要針對生源結構,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來設計課程,強化課題意識,創新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掘個體特質與能力,將傳統課堂拓展為一堂體驗溝通到收獲自信的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最終達到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71.
[2]李霖.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
[3]周至禹.其土石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基礎教學作品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28.
[4]麥克斯研究院.2018年中國本科生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521.
作者:李振宇 單位:甘肅政法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