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植物藝術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藝術設計作為設計的子類,首先是一門實用藝術,它所涉及的內容關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它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次藝術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相互融合的邊緣性學科,也是學科內部相互交叉性的學科,并不是理工科或純藝術的分支門類。
2園林植物的美學認知
“美學”來源于希臘詞“aesthesis”。18世紀,哲學家鮑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這個詞,并將其含義改變為感官的滿足或感覺上的愉悅。心理學中對認知或認識的定義,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園林植物的美學認知包含了涉及觀賞者與園林植物相互影響的所有過程,觀賞者首先是對園林植物做出感覺上的分析,甚至可能將其與之前的經歷或所感進行比較,隨后對園林植物進行理解和評價,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美學直覺和美學知覺。園林植物的美學認知與其他認知亦有相同點,即是感直知覺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需要人為的引導才能完成。合理利用現有的美學認知,對人類的感知覺進行引導并提升美學認知,才能成就了園林的發展甚至審美的進步。
2.1美學感覺
感覺(Sensation)是對客觀現實個別特性(聲音、顏色、氣味等)的反映,由來自物質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機體的一定感覺器官,如光線引起視覺,聲波引起聽覺,刺激在感官內引起的神經沖動,由感覺神經傳導于大腦皮層的一定部位產生感覺。以內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徑而言,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天論》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今人或謂之耳、目、鼻、舌、膚,分別為聽、視、嗅、味、體(觸、壓、冷、熱)等五種感覺。2.1.1視覺
通過視覺(Vision),人和動物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古典園林多留給人綠意盎然的場景印象,綠色平靜安定,不向任何方向移動,沒有相當于諸如歡樂、悲哀或熱情的感染力。而陳淏子在《花鏡》中形象地描寫了園林花卉隨著季相時序之變化呈現出的美麗色彩,“春之柳破金芽,海棠紅媚;夏之荷蓋搖風,楊花舞雪;秋之云中桂子,月下梧桐;冬之尚有枇杷壘玉,蠟瓣舒香。怡情適志,樂此忘疲?!彼^“一年無日不看花”為孤苦的隱逸生活帶來的愉悅。可見,園林植物豐富的色彩變化帶來了更多的視覺美學體驗,亦給園林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2.1.2嗅覺
長期以來,嗅覺(Olfaction)一直是我們所有的感覺中最為神秘的東西。原因不外乎在于“嗅覺”是通過長距離感受化學刺激的感覺,即是一種遠感,據悉約有1萬種氣味未能被識別和記憶。運用這種神秘的感覺器官的原理,通過它來認識大自然無疑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首先從嗅覺寫夏夜所帶來的快感,而寫荷以“氣”,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細香可嗅,融氣于境,豐滿詩句表達的境界。園林植物花木在帶來宜人芳香的同時,其本身又能殺滅多種病菌?,F代科學研究表明,各種花香由數十種揮發性化合物組成,含有芳香族物質,如酯類、醇類、酸類、酮類、核烯類等物質.可刺激人們的呼吸中樞,促進入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充足的大腦氧供應能使人保持較長時間旺盛的精力。都對人體具有養生保健作用。
2.1.3味覺
味覺(Gustation)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并產生的一種感覺。包括食物、某些礦物質以及有毒物質的味道,與同屬于化學誘發感覺的嗅覺相比是一種近覺,作為一種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由五種味道——甜、咸、苦、酸和鮮組成。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是一種橢圓形的紅色果實,長不過2厘米,表面上看去沒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后大約4小時之后,卻可以改變味覺:酸的、苦的、辣的都變甜了。在獨特視覺面紗之后的園林植物還有更多驚喜讓人回味 無窮。
2.1.4聽覺
聽覺(Auditory)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覺通道。聽愉悅之音,心情則愉悅;而聽糟粕之聲,心情亦敗壞。顯而易見,人之心態與其所處環境中的聲音是息息相關的。創造大自然的“聲景”,如松濤竹韻、桐雨蕉霖、殘荷聽雨、柳浪聞鶯、高槐蟬唱等,都是天籟之音,應和了聞聲者的不同心境。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本渲谢?,無邊落木窸窣之聲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深沉地渲染詩人情懷。而園林植物自身特殊的物理特性多孔還使其具有一定的消音作用,常綠闊葉樹具有良好的減噪效果,濃密的人工林帶可降低噪聲10—20分貝,因而使環境變得安靜。增強了人們在聽覺環境中的舒適性,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園林植物之美所帶來的饕餮盛宴。
2.1.5觸覺
觸覺(Tactile)是接觸、滑動、壓覺等機械刺激的總稱。痛覺、觸覺等多種感覺觸覺的產生想必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無比重大的事件。實驗表明,非同一般的觸覺體驗可以讓人活躍并促進循環系統。園林植物具有調節改善小環境的氣候、凈化空氣等作用??茖W家們檢測發現,—片杉幼林,每天由于蒸騰作用能消就太陽輻射能的66%,由于樹冠的覆蓋,減弱了光照,從而也降低了周圍的空氣溫度。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園林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熱舒適度。
2.2美學直覺
直覺(Intuition)一種不用經過太多思考過程,很快就能出現的直接想法、感覺、信念或者偏好。是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一種方式,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以及以后的黑格爾、謝林、斯賓諾莎等,盡管突出強調理性關于獲得知識的作用,但并不否認人可以通過直覺獲得知識.美學直覺同樣是指不以人類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它是基于人類的職業,閱歷,知識和本能存在的一種思維形式。樹蔭讓人們感到涼爽,哪怕是站在烈日曝曬下冒煙的水泥地上,有典故曰望梅止渴,大抵都是這個意思。美學直覺是不通過感官的,它的來源是“識”。曾經在某處感官感受到的愉悅,或者未曾見過的新鮮植物或植物配置方式都能引起美學直覺的迅速活動。美學直覺能夠將植物配置時刻意的留白補充,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互動,而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的美學直覺帶來的亦是更加多樣的美學認知。
2.3美學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與感覺不同,知覺是人們對園林植物的整體認識,反映其整體形象。與直覺相比,美學知覺更具穩定性并不僅僅是對園林植物經記憶綜合后產生的聯想,更多的是經過意識加工后的結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花木又是人們寄寓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以及托物言志時使用頻率很高的媒介。古代哲人意識到了人的倫理道德精神生活向自然規律有一種內在的密切聯系,兩者在本質上是互相滲透、協調一致酌,自然也具有社會精神的意義。清人張潮《幽夢影》所謂“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談,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家,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說。園林植物已不僅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人們心之所往的物化?!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對桃花又一次爛漫場景的描寫,雖半字未提重尋未遇的失落,卻更能讓人體會到求而不得的悵惘。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美學知覺,都使情感認知與園林植物相互交織,園林植物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人們得到美感熏陶。
3園林植物美學認知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園林植物出現的最初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因此在植物設計配置過程中,不難發現,人們為了更完整地營造美感環境氛圍而煞費苦心。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藝術設計中首先應因時、因事而異,滿足人們的根本物質需求,而更進一步,藝術品應具有一定的意境涵韻,傳達設計者的精神內涵,對使用者的知覺具有一定的引導組織作用。借助于美學,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現這一類物材料和結構,突出其實用功能及技術上的合理性,給人以感情上的愉悅。而意境涵韻的營造不能單單依靠使用者自身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是設計者對使用者的引導使其充分展開想象,在意識中形成新的審美意象,從而創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
3.1園林植物美學感覺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3.1.1視覺(觀)
(1)觀農梗大尺度的經濟菜田(如春油菜花,秋小麥等),成為春秋季特有的大地藝術,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讓游人進入景點時頓然豁然開朗。
(2)賞花田利用花木林加以草本鋪地形成以春景為主、夏景為輔的景觀,形成結合林木的觀賞花田,即可識別花木種類,亦可在指定點拍照留影。
3.1.2嗅覺(聞)
(1)嗅花草從遠遠的林間道上就能聞到百花隨風傳來的香氣,進入之后,四季草花組成的美麗花園 (圖2),百花簇擁,芳香四溢,讓美妙的氣味得以充盈全身,沐浴在花香的海洋當中,也可以近距離的與某一朵自己中意的花朵親密接觸。通過實地勘察、親身體會,了解花草的屬性與其香味,觀摩插花表演,熟悉精油的制作流程,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香味。
(2)聞墨香自古以來,書與墨的香氣一直是一種深遠文化的象征?;▓F錦簇的世界里,雖然不能摘花帶回,但是可以由著自己的興致畫花,品花畫,聞墨香,談花意,現實中,再艷麗的花草總有凋謝之日,而在這些美麗的花鳥畫中它們卻是永恒而美麗的。
3.1.3味覺(品)
(1)飲果茶在秋季可以摘果,品新鮮的水果,在冬季則可以品嘗水果茶飲。徜徉于自然之間,品原生之味,堪稱是滿足味蕾的饕餮盛宴。
(2)品蔬果在果林之中設有果農駐點,給人們更進一步了解自然的機會,不僅是簡單的選果摘果品果來滿足自己的口腹,還可栽種果苗來體驗果農的辛勤勞動,品味蔬果背后的味道。
3.1.4聽覺(聽)
(1)聽自然營造溪流叮咚之聲,雨落芭蕉之聲,竹葉細語之聲,常言道:“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林中游人只有放慢腳步,放平心態才能體會鳥鳴之音的優美,鳥之音伴隨著游人的腳步愈發清脆,游人的內心也越發的平靜而輕盈。這些自然界的天籟之音能使得有人心情平靜下來,慢慢的體會自然,親近自然母親的懷抱。
(2)聽傳說人杰地靈的土地上,傳說的豐富程度不可小覷。不管是民間軼事還是亙古傳說,只有在林間,心靜如水的時候,這些傳說才越發神秘,才能體會到它們的真實與魅力。
3.1.5觸覺(觸)
(1)觸古木對于未有人見的古樹加以復原,通過觸感增進人與古樹之間的聯系,歷史的年輪娓娓道來曾經的故事,以此與歷史零距離接觸,利用古木的機理搭配園林石的瘦皺漏透,給人帶來愉悅的同時蘊含更深的美學內涵。
(2)靠綠垣通過觸摸植物的枝、葉、果,其奇妙的質地和形狀使游人產生不同的觸覺感受。用植物材料做成植物墻、植物凳、植物欄等,讓游人通過坐、立、靠、躺、臥等不同姿態,與植物有近距離的接觸而對于自然有一種好奇與贊嘆的感覺。
3.2園林植物美學直覺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法國美學家邁耶曾說過,“藝術作品不是獨白,而是對話”。隨著人類對事物探知,藝術作品并不僅僅是設計者的個人獨白,普通的感官體驗并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學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園林植物的美學直覺意在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識”,并不拘泥于單一形式,并與“識”發生關系,并為產生知覺奠定基礎。美國藝術家Jim Campbell在中國香港的愛丁堡廣場為行人和游客設計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即一座由各式各樣散光燈構成的閃亮“迷宮”。通過2000多個LED發光燈,設計者布置了一座80英尺寬20英尺高的巨大藝術“迷宮”,遠遠望去,各燈管好像是無序隨機排放的,宛若一處夢幻之境,令人想要走過去、穿過去一探個究竟。利用發光燈這樣一種普通材料卻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在吸引人們參與體驗的同時,看似無序中也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多樣的藝術聯想領悟為這一作品添上多姿多彩的色調。亦如紅樓夢一樣,易學家看到了淺;道學家看到的是淫;理學家看到的是逆;哲學家看到的是亂;韻律學者看到的是混;文學家看到的是滿;社會學家看到的是短。藝術具有主體性,觀賞者有著不同的“期待視界”,即與觀賞者的審美眼光和既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有關,而藝術品自身形式及結構的特殊,保有的空白和不確定因素,給觀賞者的參與以自由,看或不看是一種選擇,今時看與彼時看的不同又是另一番意境。
3.3園林植物美學知覺對藝術設計的借鑒
園林植物的美學知覺將人們從簡單的觀察,直白的反映中拯救出來,強調的是通過感知、理解、想象、情感與空間時間環境融為一體,如當人置身于“雖為人做,宛若天然”的江南園林中,面對宛然如畫的景致,觸景生情,人們不自覺地將回憶、想象、溫愛統統融入這咫尺山林的意象之中,進而使人的靈性與環境同構產生審美體驗。濟南奧林匹克中心體育館為圓形建筑,在設計理念上,吸收市花“荷花”的視覺元素,外觀上由大、小各36片荷花瓣圍合而成,在蘊含了濟南市市花“荷花”的深刻寓意的同時,為體現體育館夜晚的“荷花”造型,采用全彩LED線性燈將大、小36組花瓣進行勾勒,為豐富整體照明的立體感和畫面的飽滿度,故在每個大花瓣上層疊的結構體上按一定間距排列安裝LED模組,使花瓣更具觀賞性。通過控制系統可以使大、小花瓣輪廓實現整體和分別變化色彩,并形成花瓣間的層次變化。模組通過控制可以實現上下、左右的跑動變化,營造出猶如花開的生長變化。體育館主館鋼結構屋蓋采用弦支穹頂結構,大、小花瓣為單層網殼結構,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狀層疊的機理,隱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長趨勢。與兩側的游泳館和網球中心,三館呈“品”字形,體育館像綻放的荷花,游泳館和網球中心則像兩片荷葉,將荷花托起,把荷花綻放的瞬間完美呈現。總體布局上又利用市樹市花的意向內涵與位于西邊的體育館形成了“東荷西柳”的恢弘氣勢。柳葉、荷花的造型讓濟南奧體中心充滿了生態的美感,而其中許多環保技術的應用更是讓這個建筑群從里到外都體現了科技全運、綠色全運、人文全運的理念與精神。越相同的事物越容易產生共鳴,無法想象讓一個從未見識過荷花潔身于淤泥景象的人去領悟其高潔,而這高潔本就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產生的新的理解認識。合理利用人們既有的認識,展示設計內在更深層次的意蘊內涵,才能為提高美學認知奠定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不再會成為阻礙人類實現想法表現意愿的絆腳石,更深層次的意蘊內涵的挖掘才是設計應追求的最終目標。
4結語
在多學科交叉的今天,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圖6香港愛丁堡廣場懸浮散光燈景觀(來源:網絡)模糊,學科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交融能夠更好地解決遇到的問題。園林植物之于藝術設計,不再僅限于它的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從美學認知的角度重新審視園林植物的美學價值,為更好的美學體驗與感知,借鑒園林植物的設計手段與理念,為當代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實現美學認知的突破。
作者:楊雯文 張德順 王偉霞 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濟南市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監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