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與審美特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
(一)人性化理念
傳統的環境設計受到科學技術滯后以及落后觀念的制約,人們難以真切享受藝術之美,而今隨著人類進入到高科技的信息化時代中,互聯網的樞紐日益顯現,人們的環境意識與生活方式也隨之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改革,對居住環境的重視也使得人們真正步入以人為本的時代之中。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人性化理念需要設計師在追求審美理想的同時更應尊重地方歷史背景、文化風俗以及人文環境。因此,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理念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于傳統的、純粹單調的人機工程之中,而應引入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將人類本身的生理需求、社會需求及其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共享關系置于重要的位置上。
(二)集思廣益理念
作為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社會活動,環境藝術設計需要依靠雕塑、建筑、環境設計以及規劃等各相關行業人員的共同合作,因此,組織多學科的團結協作進行集思廣益是環境藝術設計在實際操作之中的重點之一。環境藝術設計中集思廣益理念的進步性在于能夠有效地改變了以往傳統設計師、規劃師、建筑師以及環境設計師各行其是的想法與行為。在為環境設計集思廣益的過程中,通過多方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差異較大而混亂不堪、魚龍混雜的藝術設計作品,并且可以實現去糙取精、取長補短的目的,從而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
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生態化、綠色化設計的表現之一,其內涵是對自然環境中資源的加以關注以及加強對環境環保問題的重視,它是新時代背景之下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環境觀。人文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生存質量水平的全面優化需要將環境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主要的依托點,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五項原則分別是建立生態基礎設施、制定生態保護戰略、將自然融入城市、重建居民生活標準以及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環境藝術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目標是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以及身體健康的質量水平,其要求科學合理地將陽光、氣候、植物、動物、水體、土壤等自然材料與人工材料相互融合加工,并在此基礎上依據自然界生物學的原理來設計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藝術設計作品。
(一)風格美
不同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之中都蘊含著設計師的審美思想與審美觀念,因此每一個環境藝術設計作品都富有其自身獨特的風格。環境藝術設計中風格個性化的審美特征要求設計師們重視人文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融合,針對不同的環境背景設計出別具一格的環境藝術作品。例如,在城市化的環境藝術設計之中,北京、青島、西安等城市是我國境內富有典型特色的城市代表,而巴黎、威尼斯、羅馬、雅典等則是歐美城市之中具有獨特風格的代表,其各自的風格都以濃厚的自然風情與人文內涵作為鋪墊,從此可看出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特征主要建立于人類歷史背景、文化風俗的基礎之上。
(二)動態美
由于環境藝術設計來源于人類日常的生活環境,因此環境藝術一直處于運動的狀態之中,而并非孤立靜止的,設計師則需要根據特定環境與人群的生活特征、審美心理來進行符合動態審美的藝術設計。由于受到審美角度與審美觀念的制約,環境藝術設計動態美的審美特征在主觀以及客觀之中都會有著不同的表現:首先,隨著空間與時間的逐漸變化,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審美看法;其次,即便處于相同的空間、時間與地點之中,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藝術作品也會有著一定程度上差異的審美觀念;再者,同一個人若通過不同角度來觀賞同一件藝術作品也會有著不同的審美效果。
(三)和諧美
新時代的背景之下,現代環境藝術的設計無法脫離整體的意識,設計素材之間的和諧關系是藝術設計表現力的重要保證之一。無論是一個大城市還是一個小型的藝術館,其環境藝術的設計都需要建立在實現整體和諧美的基礎之上,盡量避免混亂無章、差異沖突藝術設計作品的出現。例如,在廣場的設計之中需要考慮到草坪、樹木、座椅、花壇以及周圍建筑等各個個體與廣場整體之間相互的審美協調以及相得益彰,從而使得每個個體都能成為整體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通過環境藝術設計和諧美的審美特征,可以進一步地使人們體會到整體與個體之間的和諧美,從而賦予現代環境藝術作品更具審美特征的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的實現方式并非從形式上過多借鑒國際流行風格或是運用數字化的高科技手段,而是從根本上考慮在特定時代的條件下,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及其審美特征的相互補充與相互融合。因此,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應將自身觀念與大眾的立場、時代的特色相互結合,盡量以大眾的審美觀念來界定自身的設計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設計與潤色,如此才能進一步地促進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的升華。
作者:汪偉亮 單位:哈爾濱華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