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設計類木材實驗課程結構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該文系統研究了藝術設計類木材實驗課程的結構、模式及流程,探討了如何把材料、工藝及造型融入木材實驗教學體系,從而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木材實驗;課程結構;教學體系
材料,是藝術創作的物理媒介,貫穿藝術創作的各個階段。無論是何種藝術,都需要和材料打交道,特別是手工藝術,創作者對材料特性的熟悉度和敏感度會直接影響創作結果。但是如今的高等藝術教育往往涉及項目化的課程形式,部分學校對于材料實驗、探索以及表現等類型的專門課程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1]。一些學校雖設有材料與工藝的相關課程,但課程設置并不完善,學生即使知道了實驗方式、操作步驟,也難以切身感悟材料實驗對于創作的重要性,在后續的學習中,容易停留在無目的、無意義的嘗試階段,難以進入更深層的創作和探索。實驗室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專業教學,更多的是一種基于材質的審美訓練[2],其現實基礎是為社會提供新思想和有用的物品[3]。筆者以木材為藝術創作的媒介代表,思考如何建構起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如何介入生活本身,讓木材發揮更好的功能[4];如何將當代藝術形式融入民族語境,從而更好地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
一、木材實驗課程結構設計
木材實驗課程按系統訓練、價值豐富、思維拓展三段式結構進行,整個教學計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展開。如:木材表現形式從平面到立體,研究內容的深度、廣度由基礎向高階逐步發展;制作工藝涉及從傳統手工工具到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使用,呈現出多元化的材料處理方式。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感知木材藝術表現力、運用木材和工藝技法進行設計及發展個人實驗藝術創作風格的能力。木材體驗為初級木藝課程,教學對象為各專業的大二學生,主要學習木材特性和接合結構,強調木材的感知體驗與工藝表現基礎;中級木藝課程木材表現主要針對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的學生,教學內容包括手工雕刻和現代車旋技術的運用、木作設計和工藝;高級木藝課程實驗性木藝由教師限定創作主題,學生選用木材進行實驗藝術創作,注重對學生個人藝術風格的培養。每階段課程都安排有不同形式的實驗項目,形成富有節奏感且貫穿性強的木材實驗課程群,使學生在實際的課程活動中真正做到“手腦合一”,始終保持對創作的熱情和探索精神。
二、系統訓練:木材體驗
材料體驗基礎教學需要構建起從認知到情感的綜合方法,認知是情感的前提,情感是認知的歸屬。認知木材同認知任一物一樣,創作者應以旁觀者的身份,從自然、客觀的視角觀察其表象,在可觸可視的有形和可嗅可聞的無形之中探尋其特性[5]。
1.表面處理
木材體驗教學抓住材料認知最基礎、核心的部分——表面處理,以此開展第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教學目的是通過一系列改變木材表面形態的入門手法,引導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發掘木材的典型特性和可能性,以找尋能表現肌理特征的手法為目的,在觸覺和視覺傾向上發展學生辨別肌理的能力。內容包括:木材的物理特性、表現特性、心理特性,理解三者的內涵及彼此之間的關聯;學生使用現代設備和手工工具,通過鋸切、刨削、車削、鉆孔、雕刻、打磨、涂飾等手法處理木材表面,獨立完成個人的材料板制作。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不同類型木材的質地,觀察不同木材在經過表面處理后的色彩、紋理等視覺效果;體會木材從潮濕到干燥、粗糙到光滑、堅硬到松軟的觸感;嘗試將木材各個加工階段呈現的形態,如木塊、碎屑、鋸末、刨花等,通過拼接、粘連等方式置于同一表面,觀察、感受其相似性與對比性。表面處理課程引導學生觀察和利用材料的密度、硬度、強度、可塑性、觸感等固有特性,體會和把握其形態、色彩、肌理等奇妙的外在呈現方式,以此獲得不一樣的感官和心理體驗。這一階段是從基礎到專業再到材料實驗的第一步,不強調學生必須完成某樣具體的、應用性的木作品,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活動建立人與材料之間的感性聯系,為之后的高階課程奠定創新性的基礎。
2.立體構造
此階段教學內容主要為講解木工接合方式,其中穿插講解木工工具和機械設備的使用方法。學生根據現有的接合方式進行重組、改造、更新,利用木材制作獨立構件,要求不能使用任何膠水黏合。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木材在三維造型中的表現特性。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必須對木材接合方式有清晰的認知,并能了解木材的硬度、密度、可塑性等物理屬性,準確把握木結構的尺度、比例、接合、穿插等關系,甚至對材料力學有一定的認知。這些認知會一直延伸到后面的實踐應用和創作課程中。
3.加工基礎
最后一個課程項目是木材的加工處理。這一階段,學生不僅要用現有的木材進行實驗創作,而且要系統地學習木工機械設備和手工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木材從原木到凈料的加工過程和成型工藝,熟練操作木材加工工具。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如何規范、安全地進行木工操作,避免木工作業的危險性。在基礎木工課程階段,教學內容涉及木材的表象呈現(外觀)、三維構造(結構)、技術基礎(制作)[6],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體驗全面掌握木材處理工藝基礎,豐富材料語言和表現手法,獲取材料感知體驗。對于學生而言,在各個感知活動領域里經歷的所有基礎體驗,經過知識的開發、更新與轉換,到后期會與其他體驗產生聯系,并逐步形成個人的表達方式和使用形式[7]。
三、價值豐富:木材表現
通過前一階段的木工基礎學習,學生對材料基礎、結構基礎以及加工基礎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課堂教學從材料體驗向材料表達延伸。這一階段的課程系統性地向學生展示木作及木作設計師在眾多表現領域的可能性,通過案例分析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木藝作品。
1.手工雕刻
手工雕刻主題是引導學生運用木材進行雕刻實驗,在掌握基本雕刻技巧的基礎上,探尋有哪些形狀在手中抓握、穿插、按壓、旋扭時能產生良好、舒適的手感。這一階段,學生不需要考慮設計的具體用途,而是要探究設計在何種形態之后會被用作椅子扶手、抽屜拉手等強調手的功能的產品造型中[8]。學生用手表達三維體塊,從而加深對立體形態語言的研究和理解。
2.木工車旋
木工車旋類似于陶藝中的拉胚,可以通過軸車削和端面車削快速塑造形體及其空間。課程以國內外木旋大師的藝術作品為案例,通過演示成熟的木旋技術,將木旋藝術與優雅的器物相融合。學生通過木器設計與制作強化對木材成形和表達的認識,豐富木材的質感與造型處理方式。
3.木作設計
木作設計教學是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求學生運用光線、家具、裝飾、造型等設計語言,讓室內外的空間環境滿足人的視覺需求與功能需求,學生作品可偏向兼具應用性與美感的家具作品;產品設計專業學生的理性設計思維往往強于感性思維,注重對材料特性和工藝手法的掌握,以及為社會進行創新性設計。木材與產品設計聯系密切,為其提供了材料、造型設計的靈感來源。通過延續基礎木工階段的表面處理和三維構造的結構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木材與人居生活之間的關聯,設計出燈具、家具以及其他日用家居產品,使作品朝著具有功能性、造型感、設計感等方向發展。木作設計課程以功能性木作設計為中心,重視設計理念、設計方法,通過對功能性木作設計的研究,探索造型與功能、材料、審美之間的關系,將木藝引向對現代人生活的關照[9]。在項目初始階段,學生要明確木作設計的背景與最終目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要厘清實驗材料、實驗技術以及每一個實驗環節,明確作品的難點與創新點,同時記錄下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測試與修改環節,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木作成品,學生還要提交一份實驗報告,這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養成,使其從更理性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設計,完善實驗創作。
四、思維拓展:實驗性木藝
前兩個階段的課程意在激活學生的感性和理性思維,使他們能自然過渡到自我的、創造性的藝術創作中。在實驗性木藝階段,教學重點由技藝的應用、轉換延展到學生的個人創作上,鼓勵學生發展創新思維,尋找合適的木材和工藝技法,以綜合、交叉等手法強調獨特性、原創性的思想表達[10]。
1.“自我表達”實驗
“自我表達”實驗項目強調對學生個人生活背景與個性化表達的探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下,根據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回憶,如某個場景、某首歌曲、某篇詩詞,甚至是一次突發奇想的心理活動進行創作[11]。這樣的主題創作一方面能讓學生比較容易明確自己想要傳達的內容,實現自我了解和身份建構;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通過分享引起觀者的共鳴,這也是一種成功的自我表達。
2.“社會參與”實驗
社會藝術要求學生掌握從問卷調查、訪問、田野調查到進行思維加工、形成文本報告等社會調研的技能[12],并根據社會調研的成果完成個人的藝術創作。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特定場所或人群進行創作,也可以發掘當下廣泛傳播的新聞事件,思考藝術該如何反映社會熱點。如:在人口老齡化情況出現時,思考藝術與養老的關系;在面對天災人禍時,表達對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的敬意;等等。該板塊教學將學生置于某種社會語境下,可使他們更深刻地進行社會介入與社會參與。
五、結語
木材實驗有著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強調材料、技法與造型并存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人、自然、心靈三者之間互動的審美體驗[13]。木材實驗教學具備強大的驅動力,可以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潛力,了解材料的本質,發展從多維視角進行創作的能力。木材實驗藝術教育在不斷深入實驗課程改革過程中,應該逐步豐富和打磨教學薄弱環節,以木材體驗為基礎,延展至木材表現、實驗性木藝,循序漸進,相互鞏固,切實打造模塊化的課程群,形成嚴謹有序的教學邏輯和有機發展的閉環體系,實現課程建設的高級目標。
作者:胡冰潔 華勇 單位: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