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于各個階段的教育給予了更多關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以及市場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是市場中較為重視的人才類型。在職業導向引導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需要進行課程改革與調整,關注通識教育,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同步應用,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該文基于以上內容,探討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職業導向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一、將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在我國高校已經開設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各高校需要結合實際的專業應用需求,調整、優化課程內容,使課程的應用與學生的發展之間具有更密切的聯系。在高職教育階段,通識教育的課程占據多數課時,學生接觸通識教育能夠開闊視野,對于其今后的工作和職業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教育需要關注通識教育的課程。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還存在內容缺乏較為明確的應用面向等問題,影響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發展。如,部分院校過于重視英語課程的教學,英語課程的安排較多,而忽視了對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通識教育課程與職業應用之間的聯系,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倡導終身學習。教師需要使學生明白,這一階段的學習并非學習的終點,在結束高職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也可以選擇在工作中學習、提升自我。在高職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將通識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聯系起來。如,在英語課程學習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與藝術設計相關的藝術名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藝術設計的發展及理念。現代藝術設計相關理念的應用與發展,起初幾乎都是源自西方社會,英語是學習這些內容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有關藝術設計的英文紀錄片,引導學生將專業的內容與通識教育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包豪斯的產生與發展相關的英文紀錄片,使學生對藝術設計理念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二、將理論課程與職業實踐課程結合
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在高職階段的人才培養中,職業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教學,在一些院校是分開進行的,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理念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后,再展開實踐,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系統性。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這種教學會使學生理論知識的構建與實踐內容之間產生隔閡。職業技術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素質、為其下一步的專業課教學打下基礎的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色彩等美術基礎課,二維、三維構成基礎課,還有設計制圖、攝影基礎等課程。在早期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生記憶和理解可能會較為困難;而在后期的實踐學習時,學生可能容易遺忘學過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多方面關注學生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及時將學習內容應用到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專業和職業導向的不同,分別安排相應的知識側重點,輔以對口的教學實踐,使學生從專業基礎課程逐漸過渡到專業課程的學習,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狀況,選擇部分學生進行學工結合的教學。在這種模式中,學生需要掌握足夠的職業技能,并應用到生產中。這種模式的應用,有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促進其從本身的角度思考學習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在實際的工作操作中熟練運用技能。這樣,學生會更加理解理論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在學工結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引導學生進入工作環境,應用學徒式的觀察學習方法,觀察、模仿職業人員的設計工作。這樣的形式也能夠促使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及時了解實際工作中需要應用的技術內容,并向教師尋求幫助。需要關注的是,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專業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較多,教師應該分析工作的環境,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分類,并且與自己的學習興趣點結合。學生應該對需要掌握的內容進行基礎性的學習,對于自己較為擅長以及興趣較大的內容,進行深度的學習與掌握。高職階段的藝術設計專業與其他的專業有所區別,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將理性與感性結合,并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對于工作中將涉及的應用內容進行設計與完善。因此,根據自我的喜好、擅長點重點選擇學習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風格,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設計領悟能力。部分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還以企業的崗位要求和行業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突出了職業導向下的應用能力培養。拓展能力課程設置了部分選修課,如書法、國畫、鑒賞、模型制作等,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綜合設計能力,加上校內外的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增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效果。
2.關注教學實踐模式的拓展
在學生進行工作實踐的過程中,能近距離地接觸社會職業需求。因此,學生實踐的能力將會提升,對理論的理解也會更深入。(1)學校中實驗工作室的創辦高職院校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不同專業的優勢和人才的應用方向,在學校內部創辦小型工作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自由地應用學校的資源,參觀學習,甚至直接開展實踐。然而,這一模式由于實驗性質的存在,盈利性難以得到保障,對于工作室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利的影響,校方需要對此進行協調。(2)強化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在目前的藝術與設計專業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手繪基礎較為關注,但還存在著部分院校對于學生的軟件操作實踐關注不足的問題。在學生的實踐操作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進行專門的實踐訓練,設置訓練考核的專業機制,在不同的階段應用教學的主題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軟件操作。同時,教師需要多關注目前的設計軟件種類。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操作能力,通過應用多種軟件,有效培養自身的軟件應用敏感性。
三、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
目前,人們的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對審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會直接影響其今后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審美的表現方式也較為多樣。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表現在其設計的內容中,而且表現在生活中的細節方面。高職階段的學生往往社會閱歷較淺,視野往往也受到了許多限制。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自身對于審美的認知,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審美,使其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并且形成相應的審美能力。在初步教學中,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經驗以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從自身開始進行審美學習的實踐,加強對于審美的認知。審美理論并不能夠直接帶給學生成熟的審美體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看各種優秀的設計成果、畫展等,使學生能夠從優秀的審美作品中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同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將對審美的認知應用于日常的生活,這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需要具有的專業能力。在學生日常的著裝以及生活中,教師需要引導其關注自我形象,以及生活中審美的細節。這種強調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意識訓練與審美實踐,能夠增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細微的生活感受,使學生鍛煉出一雙善于發現美、具有審美辨別能力的雙眼。這種審美能力的存在,能夠使學生在其后的學習以及工作實踐中,獲得更多的認同。然而,需要關注的是,審美能力的構建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高職階段的學生在其職業生涯中從事的藝術設計工作通常較為基礎,許多的工作內容并不能夠直接展現學生良好的審美認知,更偏重于契合市場的偏好以及實用性。因此,學生需要關注自我審美能力的發展和在設計中審美應用的平衡性。
結語
高職階段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需要結合課程培養人才的整體需求,調整課程的結構,使其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對于實踐課程進行全方位的關注,重點在于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審美觀念與意識,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嘉蓉.基于職業能力導向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智庫時代,2018(25).
[2]湯燁鑫,湯瑾.職業導向下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研究略談.才智,2017(35).
[3]胡萍.基于職業導向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與探索.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6).
作者:佘林子 單位:重慶能源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