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市場運行機制研究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藝術市場運行機制是指藝術市場運行中各市場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包括內在運行機制與外在運行機制。內在運行機制如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交易機制和競爭機制等,體現的是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經濟關系;外在運行機制包括政府對市場的治理機制、科技金融等市場環境因素對市場的推動機制以及國內外市場聯動機制等,體現的是市場與政府、社會等外在因素之間的經濟關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志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現有的藝術市場運行機制與文化強國建設的要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如何推動現行市場運行機制的創新和重構,這是學術研究亟待回答的一個問題。本文就中外有關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的學術研究現狀進行回顧總結和評述,并提出進一步開展相關學術研究的建議。
一、中外關于中國藝術市場
運行機制的研究現狀中外學界目前并不存在直接研究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的研究成果,與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相關的研究主要存在于4個領域:一是關于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演變的研究,二是關于中國藝術市場微觀運行機制的研究,三是關于中國藝術市場體系轉型的研究,四是關于中國藝術市場宏觀治理的研究。國外學者對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演變的研究尚停留在觀察階段,主要是在研究全球藝術市場時將中國藝術市場作為一個組成部分進行觀察,也有學者對中國藝術市場上的專項市場如藝術品拍賣市場給予了關注,但是并未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國內學者對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演變的研究成果相對豐富,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二十年》(趙榆2013)、《拍賣報1995—2005十年珍藏版》(鄭鑫堯2010)、《中國拍賣制度研究》(劉雙舟2009)、《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趙力2011)、《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中國藝術品市場概論》(西沐2010)等,學術文章也不少,已形成了一定的學術研究體系。這些研究成果中有些內容涉及對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的分析。在西方,藝術市場微觀運行機制主要屬于經濟學研究的學術范疇。西方藝術經濟學的誕生可以追溯到Baumol和Bowen于1966年合著的PerformingArts:TheEconomicDilemma。國內翻譯出版的藝術經濟學文獻主要有瑞士布魯諾著的《藝術與經濟學:分析與文化政策》、馬奇和古德溫主編的《兩難之境:藝術與經濟的利害關系》等。研究大致分兩種情況:一是研究決定藝術的經濟力量及其經濟后果;二是經濟分析方法在藝術研究中的應用。國內對藝術市場微觀運行機制進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藝術經濟學和藝術市場學領域,研究者大多來自藝術學界而非經濟學界。藝術經濟學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國藝術經濟史》(李向民,1995)、《作為商品的藝術》(張來民,2002)、《藝術經濟學原理》(顧兆貴,2006)、《藝術經濟通論》(龐彥強,2008)、《藝術經濟學》(林日葵,2009)等。藝術市場學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藝術品市場概論》(西沐,2010)、《藝術市場研究》(吳明娣,2010)、《藝術市場學論綱》(成喬明,2011)、《藝術市場學》(李萬康,2012)等。與西方藝術經濟學研究偏重于理論建構的風格不同,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經濟學理論的具體應用問題上,論題主要涉及藝術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交易機制、競爭機制等。國外學者驚詫于中國藝術市場的快速崛起,但對推動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具體動力機制幾乎沒有研究。國內學者對推動中國藝術市場轉型發展動力機制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普遍認可的發展動力主要有金融化、科技化、產業化、平臺化、數字化和國際化等,并產生了一批學術成果。關于藝術金融的代表性成果有《藝術品金融:從微觀到宏觀》(黃雋,2015)《中國藝術金融概論》(西沐,2016)、《藝術品金融與投資》(劉雙舟等,2016)、《當金融遇上藝術》(史躍峰,2017)等。黃雋教授《科技發展給藝術市場帶來什么》(2017)一文探討了科技對藝術市場的影響?!吨袊囆g科技發展年度報告(2018—2019)》(西沐,2020)分析了世界藝術科技發展的大背景和中國藝術科技發展的現狀。藝術產業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報告(2018—2019)》(西沐,2020)和《中國藝術衍生品市場發展年度報告(2018—2019)》(西沐,2020)中。西沐教授發表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在平臺化》和《基于平臺化藝術品交易模式產業生態的建構研究》兩篇文章,探討了平臺化對藝術市場深刻的影響。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是業界和學界關注較早的一個話題,但是目前并未產生代表性成果。中國藝術市場宏觀治理機制的研究對象是政府、行業組織與藝術市場的關系,具體包括政府關于藝術市場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政策保障、法律規制,以及行業自律等多個方面?!吨袊囆g品市場概論》(西沐,2010)一書最早呼吁要“重視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頂層設計”。關于藝術市場政策保障的研究成果不多,對中國藝術市場法律規制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藝術市場法律制度》(劉雙舟,2021)和《藝術法》(郭玉軍,2019)、《藝術品投資法律風險防范》(云大慧,2019)等。
二、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與國外藝術市場相比,中國藝術市場屬于“后發型”,國外學者在學術上仍將中國藝術市場視為國際藝術市場的“邊緣地帶”,并未形成系統的學術成果。國內學者對中國藝術市場近30年發展演變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有助于理清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脈絡、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但研究成果在三個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習慣性地按歷史順序簡單地將中國藝術市場發展階段劃分為傳統和當代兩大時期,沒有認識到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和國家發展邁入“新時代”之前的當代藝術市場更多的還是傳統藝術市場的延續;二是在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在對拍賣市場的研究上,對中國藝術市場多元化發展趨勢關注不夠;三是研究中存在著表面化和形式化傾向,對中國傳統制度智慧的挖掘不多,影響了對中國藝術市場發展規律的全面認識。就中國藝術市場微觀運行機制的研究而言,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在一般原理層面和研究方法層面對我國藝術市場微觀機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國內學者對價格機制的研究則偏重藝術品定價機制的討論,對藝術市場供求機制的研究與藝術創作的研究時?;煸谝黄?,相比較而言,研究藝術市場消費端的學術成果針對性更強一些,對藝術市場交易機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拍賣領域。總體上看,對中國藝術市場微觀運行機制研究存的不足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對藝術市場供求機制的研究更多地限于西方經濟學的視角,對中國藝術市場的特殊性考慮不足,研究結論指導性不強;二是在藝術市場價格機制的研究中,尚未形成具有說服力的學術理論,受勞動價值論和一般資產評估理論的影響較深;三是對藝術市場交易機制的研究偏重拍賣交易模式,對畫廊、博覽會、博物館、電商平臺等市場交易模式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對私下交易模式缺乏關注和深入研究,不利于對藝術市場的全面認識;四是缺乏對藝術市場信用機制的研究;五是對藝術市場競爭機制的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就中國藝術市場體系轉型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來看,國內學者研究藝術金融的學術成果對于厘清金融與藝術關系、揭示金融對藝術市場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促進藝術市場多元化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目前藝術金融研究主要是為滿足“藝術品投資”的需要,導致了將“藝術品”工具化的傾向,且存在著理論“空轉”并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關于科技發展及其成果應用對藝術市場推動作用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實踐遠遠走在了理論研究之前;藝術產業化不僅能滿足藝術消費端的大眾化需求,對藝術生產端和供應端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但是關于藝術產業化對藝術市場供求機制的影響,目前還未見有相應的研究成果;藝術市場平臺化關涉中國藝術市場轉型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電商只是平臺經濟的初級階段,目前對平臺化的研究還停留在對電商的研究層面,有關藝術市場平臺化的研究亟待深入;數字經濟已經不限于互聯網經濟,還包含了更多數字技術衍生出的經濟形式,目前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藝術市場國際化雖是業界和學界關注比較早的主題,但大多研究成果僅是對國際化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缺乏戰略指導性的研究成果,對全球化趨勢下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戰略定位、地位和作用缺乏研究。從政府、行業組織與藝術市場關系的角度來觀察中國藝術市場,將藝術市場放置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與文化強國戰略大背景中,中國藝術市場體系轉型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才顯得更加清晰。如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到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中來,并轉化為指導藝術市場實踐的理論,目前國內外尚無相關學術研究成果。藝術市場政策是藝術市場活動的基本手段和賴以建立的基礎,政策主要通過引導、協調和控制來起作用?!吨袊囆g品市場政策概論》(西沐,2011)一書中提出的中國藝術市場政策的基本研究思路、架構與研究方法仍然是適用的,但是沒有學者繼續跟進研究,且與中國藝術市場密切相關的財政稅收金融等專項保障政策的研究成果幾乎空缺。中國藝術市場轉型發展中的制度創新離不開法律確認和保障,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離不開法律規制,但是中國藝術市場的立法進程明顯落后。藝術市場法律領域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些是針對拍賣市場的研究,有些是針對知識產權的研究,有些只關注藝術品投資領域的法律問題,從藝術市場立法角度討論中國藝術市場法律體系建構問題的成果非常缺乏。
三、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學術研究亟待突破的空間
近30年來,我國藝術市場的學術研究氛圍愈加濃厚,國內外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較顯著。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滿足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對藝術市場及其運行機制的創新與重構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急需學術理論的支撐和指導。下列研究主題亟待深入探討與突破:
(一)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演變研究領域需要深入探討的空間
1.中國藝術市場的歷史演變與內在發展規律研究。歷史角度的研究旨在為現實和未來服務。對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演變的研究不應局限在對市場表象的觀察和解釋層面,更應該通過研究揭示藝術市場內在的發展規律,并將研究成果用于指導中國藝術市場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實現的偉大實踐。
2.中國藝術市場發展中制度創新的得失總結與回顧研究。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原動力,藝術市場的演變本質上是制度不斷創新的產物。梳理和總結藝術市場發展史中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創新,尤其是從中發現“中國制度智慧”,是研究當下藝術市場制度創新的前提。
3.信息時代中國藝術市場主要發展態勢研究。中外藝術市場的發展是文明變遷的產物。從人類文明的角度審視,人類社會已先后經歷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正在快速步入信息文明時代。中國藝術市場體系急遽轉型的時代背景正在于此。將藝術市場簡單地劃分古代、近代與現代,這種分期的局限性很大。只有站在信息時代的視角來觀察和研究,才真正有助于理解中國藝術市場正在發生的巨變。
4.后疫情時代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機遇與挑戰研究。歷史上歐洲的疫情曾多次影響了西方藝術市場。這次“新冠”疫情給藝術市場的影響也將是全球性的和深遠的。后疫情時代中國藝術市場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這是一個緊迫的新課題。
(二)中國藝術市場微觀運行機制研究領域需要深入探討的空間
1.中西方藝術市場運行機制與制度創新比較研究。比較和借鑒是自我認識和提高的有效途徑。開展中西方藝術市場運行機制比較研究,可以發現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更有利于中國藝術市場盡快融入并爭取引領國際藝術市場。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
2.中國藝術市場供給側改革與制度創新研究。供需機制是藝術市場的核心運行機制。目前中國藝術市場存的供需困境是:在數量上存在供大于求的困境,大量的藝術品資源找不到出路,但是在質量上人民群眾巨大的藝術消費需求又得不到滿足。如何通過制度創新來助推藝術市場供給側改革,豐富供給模式和提升供給端的質量,值得深入研究。
3.中國藝術市場新消費需求趨勢與制度創新研究。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和文化自信度的提升,激發了大眾化的藝術消費需求;文物活化、非遺傳承與文創開發等推動了藝術市場產業化的發展;新興社會階層的形成與消費觀念更新促使新的藝術消費需求不斷涌現。這一切都使得中國藝術市場“消費驅動”的特色更加顯現。如何準確把握大眾化消費趨勢,并通過制度創新來正確引導和滿足人民群眾的藝術消費需求,這是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4.中國藝術市場價格機制創新中的社會學視域研究。價格機制是市場的信號機制,是供需機制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具體表現。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中清晰的行為模式雖有助于了解藝術市場的供求關系,但是藝術市場中價格的確定取決于多種市場因素,文化認同與政治因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價格。藝術市場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其運作也并不只關乎經濟學意義上的藝術品流通,而是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滲透著特定的社會與文化意義。因此,開展對中國藝術市場價格機制的社會學研究,對于正確認識藝術市場上價格形成、藝術消費與審美品位的意涵、藝術家職業聲望的建立、藝術市場組織與制度變遷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中國藝術市場底層結構與競爭格局優化研究。研究和分析中國藝術市場底層結構是準確把握市場態勢與內在規律的基礎。藝術市場中存在的供求面過于市場化而需求面市場化發育不足、一級與二級市場倒掛、市場定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都與底層結構的現狀有關。市場底層主體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制假、售假、不誠信等市場失范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應在摸清中國藝術市場底層結構的基礎上盡快通過制度創新來優化競爭格局,保障藝術市場長久健康地發展。
6.中國藝術市場信用機制現狀考察與制度創新研究。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前提基礎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藝術市場,由于文化藝術產品特有的非標準性和創作的專業性,信息不對稱在藝術市場更加明顯。藝術市場更依賴市場主體的誠信度,以保證交易的可靠性。但是誠信機制的缺失一直是制約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關鍵問題。對中國藝術市場信用機制的現狀進行全面考察,提出誠信機制建設方案,是學術界的一項重要任務。7.中國藝術市場交易模式多元化趨勢與結構優化分析。中國藝術市場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拍賣市場長期一枝獨秀的結構,掩蓋了其他交易模式作用的發揮。此外,受傳統交易習慣的影響,私下交易額占比較大,且長期得不到公開。健康的藝術市場應該是個多元化交易模式共存共贏的市場,還應該是個公開透明的市場。對中國藝術市場交易模式多元化趨勢與結構優化分析研究也非常急迫。
(三)中國藝術市場動力機制研究領域需要深入探討的空間
1.金融與科技融合疊加效應對中國藝術市場的影響研究。作為中國藝術市場體系轉型發展重要動力的金融和科技,不少學者給予了關注,并就藝術金融研究和藝術科技研究產生不少學術成果。但是藝術市場動力因素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對藝術市場疊加發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目前學界對這一新動向的關注不足,值得深度研究。
2.中國藝術市場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與制度創新問題研究。在當下關于中國藝術市場的研究中,平臺化是關注度較高的一個話題?;谒囆g品資源特質與交易特性的藝術市場綜合服務平臺,上游連接著金融體系與資本市場,下游連接著投融資需求或金融服務需求的企業、機構或個人,通過整合社會資本及相應的資源與客戶,在產業與市場支撐體系的支持和保障下為藝術市場提供規模性、專業化的資產與金融服務。但是平臺化建設一直沒有提上日程,相關的學術研究亟待深入。
3.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藝術市場的制度創新研究。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已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通用目的技術,數字技術作用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具體產業的技術配套和組織變革狀況。數字化對藝術市場的影響并不是自發的,而需要有計劃地通過藝術市場各層次改革及各項配套制度創新來積極推進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讓數字經濟的力量充分體現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要的任務是做好學術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4.后疫情時代全球藝術市場發展中的新動向分析。對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的研究不應僅僅局限對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和外國企業如何走進來的動向關注層面,更應當著眼于對全球藝術市場發展態勢的研究。全球化的疫情對藝術市場的影響必然也會是全球性的,后疫情時代全球藝術市場發展中將會有哪些重大的新動向,對此學界應當提前予以關注和解讀。
5.中國藝術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定位與作用研究。對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的研究還應當包括對中國藝術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定位與作用的思考。一個文化強國必須同時是在全球文化藝術市場上起引領作用的國家。應當將中國藝術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定位與作用納入新時代中國藝術市場戰略規劃的研究之中。
(四)中國藝術市場宏觀治理研究領域需要深入探討的空間
1.新時代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戰略與指導思想研究。新時期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是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如何轉化為指導新時期藝術市場實踐的指導思想,并據此確立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實現路徑、動力和保障。這一系列問題都亟待研究。
2.藝術市場制度創新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志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藝術市場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藝術市場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實現藝術市場治理現代化的前提。
3.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模式與路徑研究。藝術市場治理體系現代化不存在現成的可以照搬的模式,各國的建設路徑也不相同。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模式只能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規劃和實現。在這一個過程中,學術支持和理論指導非常重要。
4.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策保障研究。中國藝術市場政策是在一定時期為實現目標而實施的具有權威性、明確性和時效性的行動方案,政策是市場活動的基本手段和賴以建立的基礎。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現代化離不開政策層面的制度創新和保障。目前相關研究非常薄弱,急需加強。
5.中國藝術市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律規制研究。法律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穩定和最權威的制度。藝術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許多制度創新最終都需要通過法律制度的創新來予以確認和保障。法律制度的創新是最根本的制度創新,應該從藝術市場法律體系的全局角度,而不是從市場的某一領域或某一要素角度來研究藝術市場的法律規制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志著我國文化強國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在這樣宏大的歷史大背景下,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藝術市場運行機制,堅持以中國藝術市場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全面系統地回答新時代中國藝術市場體系轉型發展、運行機制創新重構、藝術市場體系和市場治理制度創新等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作者:劉雙舟 劉琛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