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預算會計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會計主體存在問題
會計主體是指在會計上能獨立的進行核算和監督的單位,具備獨立的資金和經營活動。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體系是依據1998年頒布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而分為的三大類,但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根據財政撥款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三個會計制度已不能完全涵蓋三種不同形式的事業單位。另外,由于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在會計核算、管理方式上已逐步的趨于企業化,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已經不能真實、可靠、完整的反應出這些事業單位的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因此當前的預算會計體系亟需根據事業單位的分類狀況加以改革。
2.會計目標存在問題
當前主流的會計目標有兩種,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我國當前現行的預算會計體系主要是以受托責任觀為主,主要用來出資方即政府對其經營狀況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的監督,具體的講,各類事業單位和行政部門接受政府財政撥款,同時向出資方即政府反映其履行職責狀況。
3.會計核算內容問題
會計核算的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會計科目不完整,不能及時的調整以核算業務擴展的需要,很多事業單位發生的業務活動不能在當前科目中合理的反應出來,致使很多資金、基金項目不能納入統一核算;二是由于預算會計適用的會計基礎是收付實現制,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也就不能真實反映控制固定資產的凈值,另外由于收付實現制導致已發生的負債不能在報表里反映,從而造成預算結余的虛增。
4.財務報告不完善問題
目前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預算執行情況表,不能對基本建設資金、社會保障資金等財務信息進行披露。目前的財務報告體系由于沒有現金流量表和反映整體財務狀況的合并報表,很多重要的財務信息沒有披露出來。
二、預算會計體系改革的思路與建議
1.重新討論事業單位的預算會計體系
當前事業單位根據撥款方式不同分類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前兩種依靠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可以通過預算會計的方式加以管理,而對于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可以將其按照企業會計來管理,考慮到這種事業單位也存在社會公益性,應當將預算會計和企業會計準則綜合起來,制定一個適用于這種特殊的事業單位。
2.會計目標要逐步引入決策有用觀
決策有用觀的著重點在于不僅要對財政支持方提供決策有用信息,還要向其他有利益關系的相關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引入決策有用觀的目的在于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增強財務透明度,要向社會大眾即納稅人提供包括預算執行和全面的財務信息等決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事業單位提高其工作效率。
3.引入權責發生制,完善會計核算方法
權責發生制的引入在于其優越性,與收付實現制相比,它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具體的講,對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實施收付實現制;對于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實施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將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有機的結合起來;對于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實施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的引入也并非全面的介入,而是在固定資產、債權債務以及報表的編制中落實。此外,會計科目的更新要跟上業務擴展的速度,及時的對預算會計體系進行更新和調整以保障財務信息的完整性。
4.完善財務報告披露制度
完整的財務報告應當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預算的執行情況、現金流量信息、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以及結余的會計信息、其他有關的非財務信息等。為了能完整的披露上述信息,建議財務報告制度應做出以下調整:一是增加現金流量表,不僅便于對現金的及時反映和管理,還能有效的對預算執行過程加以監督;二是增加整體的合并報表,以此來反映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和收支水平;三是增加與財務報表相關的信息披露,對重大事件的非財務信息加以說明;四是出具獨立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一方面保證報告的可信力和透明度,一方面對事業單位工作效率起到敦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