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立高等藝術教育的過程性評價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評價制度建立相對較晚而發展迅猛。目前大部分綜合類院校基于過程性評價的理論基礎,對高校教學管理評價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過程性評價在高校教學管理評價的應用措施,以及有效的質量評估機制。但是迄今為止,各個階段的學習評價仍舊是以試卷考核模式為主,注重學習量的方面,而忽視了學習質的方面。當前我國藝術學科的過程性評價在高校的開展與成功案例甚是稀缺,缺乏細化標準和評價功能、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的立體結構過程性評價系統。雖有些藝術課程也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討論和制作等考核模式,但在評價標準方面無法細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應用這些考核模式的積極性。因此,打破單一的考核模式,設計一套反映藝術學科特色的過程性評價模式以此來體現學習的連貫性與科學性是亟待需要解決的。本篇文章基于心理學認知發展和教育學動機發展理論,通過調研數據的分析,總結出一套新型過程性評價的標準體系框架,以來增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豐富考核的多樣化。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要求“高等教育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進一步做好高校教學管理評價,全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教學管理評價是一種“終結性”評價,過于注重教學管理的“結果”,而忽視教學管理的“過程”。我國高等學校教師評價制度的建立相對較晚,然而發展迅猛。首先,大部分綜合類院校基于過程性評價的理論基礎,對過程性評價在高校教學管理評價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過程性評價在高校教學管理評價的應用措施。其次,一部分院校、院系重新完善科學的質量指標體系并建立了有效的質量評估機制。并且制定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最低標準和教育質量評價制度,來有效的監控高校的教育質量。此外,各省、市、地區根據自己的學院情況和本身的地域特色,制定了高等教育評價標準細則,來構筑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來注重教育質量的過程性評價和產出性評價,例如有些科研團隊建立了“相對性學分績點評價體系”等等。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歐•桑迪提出了現代人才評價的原理,其中特別強調將過去那種單純在課程結束時進行考試的測評轉化為與課程同時進行的合作性、過程性評價。概括起來說,在西方高等教育中,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師從課程開始即使學生對考核模式有清楚的了解;第二,課程考核模式多樣化,如小組討論、演講、報告、文章、試卷等;第三,考核呈現連續性,確保各個階段都能有明確的考核目標;第四,各種考核模式都有明確和細化的考核標準,從而保證公平性。此外,學校以院系為單位通常還會給學生建立電子學習檔案,把平時作業結果、日常表現、實踐活動、品德發揚、科研發明以及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評語和評價等都列入個人檔案中,來記錄和管理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整體性表現,從而給出一個相對科學、客觀、公平公正的過程性評價。
一、過程性評價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意義
改進傳統高等教育教學管理評價的“終結性”,大力推進高校教學管理評價的“過程性”評價,對于推進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第一,高校教學管理過程性評價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效能。高校教學管理過程性評價能夠為教育教學提供清晰、導向性的目標。在高校教學管理過程性評價中,評價過程和教學過程相互交叉和融合,那么要求學校必須對教育目標進行細化與量化,以便于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好的遵循整體素質教育的推行戰略。在評價的主體和客體間的互動,能及時地反應學生在學習中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來引導學生元認知能力和情感態度的正確發展。第二,高校教學管理過程性評價有利于突出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展“周期性、長期性、可持續性”的特點。把“過程性”的高校教學管理評價制定與實施可以對學生各個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引導。而且,還可以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與身心發展等各方面內容,實現高校教學管理評價的多樣化。以學生為本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建設還要通過合理的設置權重比例,以此對高校教學管理評價標準更加客觀、合理,增強對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體驗性的激發和引導。第三,有利于健全藝術教育領域中高校教學管理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建設。首先,我國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過程與評價制度的建立相對較晚,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個階段和年齡段的學習評價只是注重學習量的方面,而忽視了學習質的方面,以課程考核模式試卷為主。其次,當前國內藝術學學科的過程性評價在高校的開展與成功案例甚是稀缺,缺乏細化標準和評價功能、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的立體結構過程性評價系統。
二、實證調研的量性分析
(一)問卷統計中考核的方式、比例和排列次序
高校藝術教育科目的類型主要有學校(學院)的公共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和專業實踐課四個主要的部分組成。本篇文章基于這四種類型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的實證方法進行調查和采訪研究。來自全國6所不同的綜合類、藝術類149名同學參加了問卷調查,18名同學和19名高校教師接受了采訪。問卷包括50道題,經測試題目的有效性達到87.1%。經過數據分析發現,高校藝術考核的形式以表演/表現/設計作品為主要的考核方式,口頭匯報和平時表現比例偏低。在問卷中有8中類型對考核意見重要性的統計,根據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反饋,排在第一重要性的有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的反饋,其次是師生對考核結果的探討;第三重要的是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刺激。在調查中,還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反饋頻率進行了調查統計,可以發現大三的學生在意見反饋中頻率比例較高,同時,第三的學生又是很少或者幾乎不提意見反饋的群體。
(二)過程性評價的框架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中可以總結到一個基本過程性評價的模型,如圖四,高校中的藝術科目根據學科特點和授課對象,老師通常自行制定相對應的教學大綱、教學指南、教案等相關的教學材料。教師在每一節課進行不同知識點的聚焦、提煉甚至是圍繞一個或者某幾個知識點和內容進行闡述與講授,藝術類科目除了教師的示范教授外,教師需要親自指導學生的技能科目,如彈、唱、跳、演、畫、制作等更加具體的技能練習。其次是學生的自主練習過程,那么建立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實踐中間就是如何讓過程性評價發揮到最大的價值,并獲取最科學的考核方案與標準。首先,具體課程目標的準備工作在幫助教師組織教學經驗并評價其成功性上起一個重要作用。這種評價不僅只是教師觀察自下而上學生是否明顯表現出了期望的行為類型。通常他們需要給學生提供具體的表現的機會,這就使我們必須考慮不同形式的評價問題。要強調的第一點是教師對評價技術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學生專業技能的影響,特別在專業技能課、實踐課中經常是通過表演或者作品展示來進行打分。其次,對于試卷對文章的主要替換方式,至少在認知領域上,是被稱作客觀性測驗的方法,它的每一個題目都有一個惟一正確的答案。建構這樣一個考核的原則是:(1)對于教師希望評價的不同課程的目標,列出這些課程所要求的學生行為的清單。這些行為包括了被測驗的全部范圍。根據這些課程的內容列出我們期望的能在學生的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知識和理解(或其他事物)。(2)根據上面這一點,排列出所有要測董的問題的相對重要性。這可以指導在建構測驗的題目時,每個項目上題目數的多少。(3)最后,準備測驗題目。一些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家認為如果在多重選擇問題上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在問題和不正確的反應之間的心理聯結。爲避免這一現象,人們有時就建議應只留下問題內容本身,而不再附加上可能的答案。讀者又會看到,這種提問的形式將是對回憶的測驗,而以多重選擇形式呈現問題時是對再認的測驗。對此所提出的普遍的反對意見是,這種測驗形式比寫文章類型的測驗形式在建構測驗上要花費太多的時間。
三、總結
評價的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診斷、改進、引導和激勵。教師希望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知道甚么,他們為什么不知道(比如,他們在知識和技能上的差距是什么),他們的錯誤概念和錯誤的理解是甚么。沒有診斷的評價其價值是有限的,事實上如果給學生提供了較低的分數和反面的評語但卻不能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結果,以及在以后該做些甚么來改善這種情況,那么這種評價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學生和教師都是個體代表,因此在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指導之前應把他們作為個體來研究。并且,在某些情況下,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還存在需要填補的空白。人類的行為是很復雜的,對其測量和評價的工作也具有很大困難。事實上正是這種復雜性才使心理學的研究更讓人感到魅力無窮。藝術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變,我國的藝術教育領域開始了方言看世界的旅程,從最初的西方教學方式直指人心的站韓,慢慢擴展到對整個藝術教育領域的探究,研究范疇進一步拓展,整個高等藝術教育進入空前的發展階段。高校藝術教育過程性評價不僅僅是評價和考核藝術專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擔負起考核藝術修養、人格培養的重大任務,成功的藝術工作者課給予多元情感體驗,從而使人擁有更為豐富的藝術人生。在整個藝術教育的栽培中,教師正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用,才真正體現出“百年樹人”的意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教高》〔2007〕1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金剛,郭榮艷.高等教育過程性相對評價體系的探討[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3).
[4]楊柳.過程性評價在高校音樂教學評價中的運用探討[J].教育研究,2010(5).
[5]Bennett,R.E.1999.“UsingNewTechnologytoImproveAssessment.”EducationalM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18(3):5–12.
[6]Black,P,andD.Wiliam.1998.“AssessmentandClassroomLearning.”Assessmentin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Practice5(1):7–74.
[7]Carrillo-de-la-Peña,M.,E.Baillès,X.Caseras,ÀlvarMartínez,G.Ortet,andJ.Pérez.2009.“FormativeAssessmentandAcademicAchievementinPre-graduateStudentsofHealthSciences.”AdvancesinHealthSciencesEducation14(1):61–67.
[8]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2001.LearningtoLearn:TheWayForwardinCurriculum.HongKong:ThePrintingDepartment.
[9]唐志強,趙鵬程,李化樹.論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及評價體系的構建[J].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2006年學術會議論文集,2006.
[10]Li,J.2009.“LearningtoSelf-perfect:ChineseBeliefsaboutLearning.”InRevisitingtheChineseLearner:ChangingContexts,ChangingEducation,editedbyK.K.ChanandN.Rao,35–70.Dordrecht:Springer.
作者:蘇燕 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