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藝術教育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幼兒音樂教育能夠陶冶幼兒的性格和情感,培養幼兒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發掘幼兒的藝術潛能,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音樂融合生活的藝術教育應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觀、“回歸生活”的課程觀和“人的教育”的價值觀。本文分析了當前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幼兒音樂融合生活的藝術教育實施策略,即音樂與幼兒生活相融合;音樂與學科整合;音樂教育手段游戲化;音樂表達方式多樣化。
【關鍵詞】幼兒音樂;藝術教育;生活;實施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藝術領域目標中指出,幼兒“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樂于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1]中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應“使兒童生活音樂化”。[2]而當前幼兒音樂教育往往已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此形勢下,呼吁音樂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回歸生活”,既順應時代對音樂教育發展的需求,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根本要旨,也將為幼兒音樂教育開啟一個新的思路,探求一種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新理念。
一、幼兒音樂融合生活的藝術教育及其內涵
音樂,是指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它最基本的要素是節奏和旋律。生活,是指幼兒的生活環境、生活活動、生活教育以及生活興趣和關注點,其中包含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兩部分。藝術教育,指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所采用的藝術內容、手段和形式,即在不同的年齡段,用什么樣的內容、手段和形式實現音樂與生活的完美融合,達到發展兒童美的體驗和創造能力培養的目的。
(一)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觀
音樂融合生活的藝術教育不僅要注重音樂技能的培養,更要讓每個兒童生活在音樂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享受生活的樂趣。教師應運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音樂轉變為兒童喜歡的表演、游戲、生活、活動的形式,促進兒童對音樂的體驗、欣賞和理解,發展兒童的音樂能力,促進兒童身體協調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樹立“回歸生活”的課程觀
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應該注重幼兒對音樂認知、體驗與生活的統一,現實生活與未來生活、音樂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結合,將幼兒音樂與社會生活、幼兒的生活環境、生活活動、生活教育以及生活興趣和關注點相結合,使音樂教育方式變成幼兒積極和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真正賦予幼兒音樂教學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幼兒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
(三)樹立“人的教育”的價值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3]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達,每個人都具有潛在的音樂本能。幼兒音樂教育就是要貫通音樂世界與幼兒世界的必然聯系,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幼兒的心靈在音樂審美方式的引導下,在音樂人文精神熏陶下,領悟人生真諦,使焦慮得到宣泄,煩惱得到消解,從而培養和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對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塑造。
二、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幼兒音樂教育能夠陶冶幼兒的性格和情感,培養幼兒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而反思我們的音樂教學,課堂中充滿著整齊劃一的知識學習,我們習慣于在“音樂知識”的范圍中規劃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幼兒的生活,幼兒的快樂,幼兒是否真正需要,我們往往不予充分關注。在當前新舊理念的撞擊下,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凸顯出來。音樂被看做一種高于生活的藝術,生活中的音樂不被發現和挖掘。由于把音樂過高的定位,使得音樂有定性的教育內容、固定的教育模式和專業的教育道具,音樂教育內容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口袋中。音樂教育仍然以注重幼兒技能技巧的掌握為目的,教學痕跡過于明顯。幼兒的情感體驗、表演創造、個性成長在音樂課堂上僅有小部分渲染,難以凸顯藝術教育培養初步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真正價值,音樂教育手段也扎進了狹小的口袋。音樂表達形式單一,音樂教學相對獨立。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大多通過律動、舞蹈、樂器等方式表達,跳不出音樂的框架。而體育、繪畫、語言、一日生活等活動中皆可巧妙地融合音樂,這一方面的實踐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比較薄弱。
三、幼兒音樂融合生活的藝術教育實施策略
改變音樂教學的傳統,就要從一味把“拓展知識”轉向“以兒童為中心”“回歸生活”,還幼兒以生活,還幼兒以快樂。
(一)音樂與幼兒生活相融合
幼兒一日生活包括幼兒的生活環境、生活活動、生活教育以及生活興趣和關注點等方面,幼兒生活中所熟悉的許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在實踐中我們別具匠心地加以利用,使音樂教育的表現形式更具多樣性,從而提高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1.音樂內容選擇來自生活
案例1:音樂來源于自然和生活,聲音的探索和發現對培養兒童的聽覺意識和聽辨能力極為有利。為此我們首先帶孩子們來尋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聲音。教師播放音樂,孩子們坐成一個圓圈,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此時此刻他們聽到的聲音,時間大概為15~20秒。孩子們睜開眼睛,說出他們在剛才的時間里所能聽到的一切聲音,如汽車在街道上穿行的聲音、樹葉的聲音、樓上孩子們跳舞的腳步聲、電吹風的聲音、飛機飛過的聲音、吸塵器的聲音、鬧鐘的聲音、馬桶沖水的聲音……教師啟發孩子們為以上20種聲音歸類,哪些是穩定的連續的長音,并嘗試用“聲音符號卡”表示出來。在聽辨自然和生活中的聲音之后,為這些聲音分類,從中發現自然和生活中的聲音,可以總結出不同的聲音特征,這些特征能夠帶給音樂節奏、旋律、節奏、風格等的變化。
2.音樂表現表達體現幼兒生活
在活動中,如果音樂易于用動作表現的話,我們就會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發揮想象,自編生活中一些熟悉的動作來表現歌曲。比如,在中班“車來了”活動中,孩子們就會根據生活中的經驗自編一些車子行走、轉彎的動作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還可以啟發幼兒從生活中尋找節奏,如在童謠“小猴爬上蘋果樹”活動中,孩子們還可以從生活中創編出小猴爬上梨子樹、爬上香蕉樹、爬到西瓜地……
3.讓音樂浸潤于一日生活
我們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選擇不同的音樂背景渲染各環節的快樂與趣味,促進一日生活的生動性和有序性,使幼兒能夠持久地喜歡音樂,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欣賞能力。我們精心挑選了晨間入園的樂曲,主要選擇的是輕快地兒童樂曲,如:“小星星”“玩具兵進行曲”“小狗圓舞曲”等,讓美妙的樂曲伴隨著孩子們開始新的一天,激起幼兒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興興地開始一天的幼兒園生活;精心選擇動感又有趣的音樂伴隨孩子們做早操,陪伴孩子們強身健體;在日常生活活動中,我們都適時地穿插了音樂的元素,如:喝牛奶時,我們選擇了幽雅的輕音樂;就餐時聽著舒緩、優美的音樂,營造一個溫馨的進餐環境,優美的旋律能使幼兒安靜下來,增加食欲,有助于細化吸收;伴著抒情、緩慢的搖籃曲午睡,讓幼兒回味母親的愛和溫暖,幸福自然入夢;有時,我們還會以播放固定音樂的形式來代替教師的某些指令,如:結束游戲、收拾玩具等。我們在選擇音樂時,不僅注重兒童化、趣味性和高雅品位,同時也融入了時代的氣息。在離園這個階段,我們選擇了一些溫柔的現代音樂,如“班德瑞”專輯等,使孩子們從各個方面了解音樂,同時也使家長感受到不同性質音樂的魅力。
(二)音樂與學科整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將幼兒教育的領域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范疇,與此同時還明確地指出“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4]在實踐中,我們立足于用一種整體的眼光看待音樂教育活動,使音樂教育活動超越于學科本身的視野,賦予幼兒更為豐富的眼光,使其能從藝術的、科學的和人文的眼光來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案例2:小班小肌肉活動“小跳蚤”孩子們坐在地墊上,老師給孩子們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跳蚤”。告訴孩子們什么是“跳蚤”,他會在孩子身上爬,最后會輕輕地咬孩子們。孩子們伸出雙手的食指和中指代表“小跳蚤”的爬行,“小跳蚤”會爬到什么地方去呢?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根據歌詞,從“腳丫—腿—腰—肩膀—頭頂—肩膀—腰—膝蓋—腳丫”的順序用手指沿著身體上下爬。每到歌詞的一個身體部位,手指就停一下,觀察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停在了相應的部位,也可以問孩子們現在“小跳蚤”爬到什么地方了。在以上案例中,我們根據節奏邊念邊讀歌詞,同時配合手指動作,鍛煉孩子神經末梢的運動技能,同時在音樂游戲中,孩子們了解四肢之后也了解了身體的不同部位,體現了音樂與健康領域的有機融合。
(三)音樂教育手段游戲化
案例3:我們的律動活動“誰是國王”,就體現了游戲教學。孩子們圍坐成一個圓圈。一個孩子在教室外面,在剩下的孩子中間找出一個孩子做“國王”,其他孩子則當“士兵”。當音樂開始時“國王”跟著音樂的節奏做動作,其他“士兵”必須模仿“國王”的動作,“國王”必須適時更換動作,“士兵”們繼續模仿。音樂開始后,門外的孩子進入圓圈并在圓圈中嘗試找出“誰是國王”。整個活動,孩子們仿佛都是在游戲,完全沒有教學的痕跡。在音樂教育中,我們探索出的教育手段還有猜謎語、編故事、角色扮演、繪畫等。在我們生活周圍,有許許多多的“畫面”都是音樂的素材,看到了哪幅畫,會使人聯想到可能的聲響,我們就用這些“畫面”來引導幼兒聯想音樂,創作音樂。如在《森林音樂會》欣賞中,先不告訴幼兒欣賞的主題,而是放錄音讓幼兒大膽想象,然后讓幼兒把聽到的音樂和想到的東西畫出來……以繪畫方式引導幼兒把抽象的音樂根據自己的理解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為幼兒提供了大膽想象的音樂空間,使幼兒體驗到發現多種結果的欣喜和愉悅。
(四)音樂表達方式多樣化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指出:原本的音樂是什么呢?原本的音樂絕不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是人類本來的狀況,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靈的,因此可以說音樂是綜合的藝術。幼兒對音樂的感受不僅可以通過律動、舞蹈、樂器、兒歌、游戲、故事、歌曲、打擊樂等方式表達,體育、繪畫、語言、一日生活等活動中皆可巧妙地融合音樂。案例4:小班大肌肉活動“幾肢著地”。每個孩子伸伸自己的雙手和雙腳,告訴孩子們我們把自己的雙手和雙腳統稱為“四肢”,老師舉例,如果說“兩肢著地”可以做哪些動作,如:站立、一只腳和一個手著地……啟發孩子們思考“一肢著地”“兩肢著地”“三肢著地”“四肢著地”“無肢著地”的各種可能性。孩子們在活動中的想法也都非常別致。在這一活動中,我們鼓勵孩子探索各種身體運動的可能性,用各種動作來表現音樂元素和情感。
總之,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理念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關注幼兒的生命價值。讓音樂教育生活化,讓生活化音樂進入幼兒世界,讓幼兒享受音樂的無窮樂趣,最終健康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4]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馬曄.“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略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成露霞.讓音樂屬于每個人—簡論人本主義音樂教育價值觀[J].中國音樂報,2003,(3).
作者:劉紅 單位:山東省昌樂縣縣府機關幼兒園
第二篇:新形勢下幼兒藝術教育全面發展研究
摘要:幼兒藝術教育不僅能夠陶冶幼兒的藝術情操,而且在對幼兒藝術興趣的培養、提高幼兒的智力、自制力、意志力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應該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并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寓教于樂,同時保持與家長的有效溝通,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幼兒;藝術教育;全面發展;素質;興趣
近年來,我國的幼兒藝術教育發展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藝術教育不僅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重視,而且也得到了幼兒的廣泛喜愛。通過藝術教育不但能夠培養幼兒的理解、鑒賞、表現、創造等方面能力,同時還能陶冶幼兒的情操,發展幼兒的智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幼兒藝術教育的含義及現狀分析
現代幼兒藝術教育要求幼兒教師能夠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促進孩子的藝術學習,從而獲得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于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含義描述如下:“教給幼兒唱歌、舞蹈粗淺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幼兒對音樂、舞蹈的興趣和節奏感,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和表現能力,陶冶幼兒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兒觀察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等基礎上,培養他們用繪畫和手工(紙工、泥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的欣賞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由此可見,幼兒藝術教育的宗旨是讓幼兒通過技能的學習來促進他們能力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現實的幼兒藝術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急功近利的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家長或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藝術教育的特殊性,不能依據幼兒成長發育的規律開展教學,只是一味地急于求成,重視幼兒藝術才能的培養,卻忽視了在藝術素質和修養方面的培養。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應從多方面人手,改善幼兒藝術教育現狀。
二、如何提升幼兒藝術教育效果
1.轉變觀念
作為一名幼兒藝術教師,不應僅僅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幼兒藝術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上,而忽視對其審美體驗的培養。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并把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每一個幼兒藝術教師都要通過積累學習經驗和實踐方法、吸收正確的價值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與風格。教師要主動地、有意識地轉變角色,讓幼兒成為藝術教育真正的主人,把學習活動的權利真正還給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育效果。
2.靈活施教
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當春天到來時,幼兒對大自然里的花草樹木感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帶他們走出校門去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作者簡介:魏穎(1975一),女,河北秦皇島人,小學高級教師,從事校外教育研究。美,讓他們親自感受泥土的氣息和芬芳。然后,教師可以讓幼兒依據自己的想法,結合自身感受,或用繪畫、詩歌、音樂、舞蹈等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他們對大自然的喜愛。這種從自身角度出發的藝術教育形式,不僅滿足了幼兒的需要,提高了其藝術表現能力,同時也幫助幼兒積累了經驗,為今后參加藝術活動打下了基礎。
3.寓教于樂
藝術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藝術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跳舞、唱歌、繪畫等這些藝術表現形式的實質是幼兒表達與宣泄的過程。寓教于樂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將游戲融人到其中,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教育活動的效果也會非常明顯。例如,當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經常會對地上的影子感興趣,有的會站在那里欣賞影子,而有的則會相互追逐影子玩耍。因此,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針對影子展開一系列的游戲教育活動。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都處于興致勃勃的狀態,雖然教師并沒有依據慣例詳細地講解和示范,只是用簡單的三言兩語作引導,但是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幼兒的參與熱情高,教師也會感到十分輕松,這就是游戲在幼兒藝術創造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4.有效溝通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在幼兒藝術教育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僅僅單方面依靠教師和學校很難實現。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與家庭教育形成互補、互相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互協作的家校關系在幼兒藝術教育中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作為幼兒教師,更應該經常與家長交流與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教育模式,努力爭取家長配合學校的幼兒教育工作,為家長提供直接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
三、結束語
總之,藝術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使幼兒全面終身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藝術教育要注意結合幼兒生理和心理特點,培養他們各個方面的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佳.當前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口〕.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7(02).
[2」馬桂霞,王傳明.論幼兒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月.學前課程研究,2008(12).
作者:魏穎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
第三篇:專業藝術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相比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成果,如德育教育、智育教育、體育教育等來說,以藝術教育為代表的美育教育在我國初級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被徹底忽略,這是由于我國文化中“以德為美”的傳統觀念所造成的。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德”即是美,因此出現了“最美中國人”,“最美XX”等稱號,實際上這是不相稱的,美育與德育是兩個分別從不同角度入手的教育方法。筆者作為音樂教育專業方向的學生,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的寫作,從音樂教育的角度闡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大眾對美育教育的重視,讓其可以真正與德育教育,科學教育,體育教育等教學方式相提并論,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關鍵詞】藝術教育;現狀;方法;重要性
前言
藝術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大致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相傳為孔子編寫的《尚書》中就曾記載了關于藝術教育的內容,書中說道,“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從中可見,當時已有專門進行美育教育的機構對“胄子”進行音樂教育,并且已成功培養出他率直且溫和、寬厚而堅實等健全的人格。然而,盡管我國藝術教育歷史悠久且資源豐富,其在社會大發展的今天依然在整個教育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為此,筆者將從目前我國藝術教育現狀,藝術教育方法及藝術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入手,對我國整體藝術教育進行分析,探究藝術教育的方法,并為我國美育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一、藝術教育現狀
筆者通過對幾所幼兒園、小學的走訪調查及查閱相關專業藝術教育的書籍論文,發現目前這些學校藝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育資源的缺失問題。首先,各學校的專業音樂老師相對較少。在筆者了解的幾所幼、小學校中,僅有一所學校是有兩名音樂老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多數學校都是一位音樂老師面對全校學生,這就導致了音樂教師面對的學生過多,課時量過大,以至于沒有精力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更有甚者,在部分規模較小的學校,音樂老師還擔任著某個行政職務,因此更是自顧不暇,課堂上也往往是僅為學生放幾首歌曲讓學生自己欣賞而已。此外,音樂教學工具的缺失也是導致音樂課程無法豐富多彩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藝術教育在幼、小學校中長期不受重視,導致學校的教學資金多用于購買實驗儀器,教輔書籍等方向,對于音樂教育的投入非常少,有些學校甚至連一臺鋼琴也沒有,教師上課時只能彈相對簡易的電子琴,并引導大概50名左右的學生跟隨他唱課本上簡單的歌曲,這種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師、教具的缺失是制約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藝術教育方法
目前幼、小學校中流行的教學方法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課程大綱,按照書本內容進行講解的模式;一種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奧爾夫、柯達伊等外來音樂教育理念進行教學的模式。筆者將分別對這兩種模式進行講解。
(一)傳統教育方法
據筆者了解,傳統的藝術教育方法是目前各小學所采用的主流音樂教學方法。由于小學音樂課程有課程大綱的限制,因此音樂老師們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以講解與欣賞為主,并伴以運用鋼琴或電子琴教同學們唱歌,形式較為單一。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是便于學生管理,因為小學年齡段的同學們到了較為活躍的年齡,因此,維持課堂紀律也是老師上課時的一個重要任務,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確保了課堂的順利進行,但也犧牲了同學與老師以及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動。
(二)外來教育方法
相比小學運用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課堂,近些年來,在幼兒園甚至是幼兒園前期親自音樂教學活動中,西方傳入的如奧爾夫、柯達伊等音樂教學方法卻成欣欣向榮之勢。由于幼兒園及嬰幼兒親自音樂教育無需向小學音樂教育一樣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對音樂有初步的了解,便成為了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在這些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下,老師們強調的往往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互動,課堂形式不拘一格。在律動環節中,注重的是孩子在音樂氛圍中身體的活動,讓他們自己體驗音樂內在的節奏與韻律;而在器樂環節中,強調的則是孩子對于不同音色的分辨能力與區分不同音調下音樂的色彩。這是一個自由,共享,開放的教學環境。
三、結語
專業藝術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是教育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對我國藝術教育現狀、藝術教育方法等幾個問題的研究,分析了在幼、小學階段專業的音樂教育對于孩子在綜合素質發展等方面起到的重要影響。通過研究筆者認為,在幼、小學階段的專業音樂教育,既可以幫助孩子增加音樂知識,培養其審美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又能夠幫助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加深民族認同感與對祖國的熱愛。由于時間緊迫,筆者在一些問題的研究上還留有遺憾。例如,筆者未能對我國歷史上的美育教育思想做進一步的系統探究;另外,筆者未能對除音樂之外的其他兄弟藝術門類進行初步探討,并將其與專業音樂教育做比較。但是,筆者愿以此文為引玉之磚,吸引更多關注中國音樂,關注中國音樂教育的師友們加入到本課題的研究中來,為中國音樂教育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
[2]劉致暢.論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D].蘭州大學,2013.
[3]周晨暉.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理念下的小學課堂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王秀萍.中小學音樂教育應重視審美性與實踐性的融合——基于對杜威“審美經驗”的內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
作者:李琳 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