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目標定位不明確
理工類高校普遍比較缺乏人文氣息,在此情況下,很多理工類高校非常重視校園人文氣息的積淀,但也出現了不少帶有功利化的浮躁現象。很多理工類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發生偏斜,忽視全體非藝術類學生的參與而只重視對部分藝術特長生的培訓,忽視藝術修養的普及而只重視藝術技能的提高,忽視藝術課堂教學質量而只重視參與各項藝術活動,忽視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的體悟而只重視活動本身的反響,這些做法違背了公共藝術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初衷。其實,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不是進行專業藝術技能訓練,而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豐富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和諧人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課程設置不完善
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是落實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公共藝術課程的性質、目標、設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高校開設《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等8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并鼓勵“根據本校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成果,開設各種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和需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應當有完善的課程體系,然而,當前很多理工類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還存在很大隨意性,甚至出現將活動替代課程的情況。從藝術教育的門類來看,集中在美術、音樂、舞蹈方面,對影視、戲曲的鑒賞課程少有開設。從授課方式來看,基本實行教師“滿堂灌”的大班教學,很少有一對一的小班教學形式。可見,當前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容樂觀。
三,管理體制不規范
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基礎薄弱,直接導致其管理體制缺乏應有的規范性。有的理工類高校開展的公共藝術教育由專業院系管理,也有的由職能部門進行直接管理。從名稱來看,有公共藝術教研室、人文素質中心、藝術教育委員會等。從職能來看,有教學職能,有行政職能,還有教學與行政雙重職能。專業院系對公共藝術教育進行管理,充分利用藝術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有效提高教學水平,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且能發揮藝術類學生在藝術實踐活動中的示范作用。但同時,這種管理方式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如藝術類專業教師的主要精力難免會放在專業藝術教育中,在教學任務量與科研任務量非常大的情況下,教師很可能產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冷漠態度與敷衍心理。職能部門對公共藝術教育進行管理,掛靠二級院系,并由校團委、學生管理部門進行協調,負責安排與實施公共藝術教育。這種管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活躍高校校園文化,但是,多部門協調,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會讓公共藝術教育的授課老師面對“多頭監管”而感到無所適從。
四,師資力量薄弱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為保證藝術選修課程的開設和教學質量,普通高等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管理部門和教學機構,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人數應占藝術教師總數的50%。很多理工類高校目前難以達到教育部的要求,不少學校根本沒有建立專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師資力量水平薄弱,層次不高,不具有穩定性。在藝術專業結構上,多集中于美術、音樂方面,影視、戲曲、藝術設計方面的師資非常欠缺。師資力量的薄弱直接導致課程設置的不完善。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不在最短時間內加以解決,就會越發影響其健康發展。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各項問題的癥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第一,明確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加強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使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達到兩級平衡,首要的問題就是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重在培養人文精神,積淀大學文化。它區別于專業藝術教育,講求藝術鑒賞與藝術實踐的并重。不學習藝術理論,不鑒賞藝術作品,難以“感悟”藝術,何談發現美、感悟美。不進行藝術實踐,不參與藝術活動,難以“體驗”藝術,何談表現美、創造美。公共藝術教育應當是潤物無聲的,應當是“以人為本”的,它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培養與提高個別藝術特長生的藝術技能,而在于完善全體學生的和諧人格。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對全體非藝術類專業學生所進行的藝術普及教育,作為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的教育對象是每一位在校大學生,其目標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進而培養具有一定審美品位、人格和諧的創造型人才。
第二,完善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理工類高校必須深化意識,全面落實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切實加強公共藝術課程建設。在教學形式上,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現有藝術素養水平,相應開設限定性選修課和任意性選修課,并采用大班教學與小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限定性選修課,實行大班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重在普及學生的藝術修養。任意性選修課,采用小班教學,以學生實踐為主,重在給愛好藝術且有一定藝術基礎的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與技能指導。在課程結構上,除了開設傳統的音樂、美術、舞蹈課程外,還要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開設書法、影視、戲曲、藝術設計、服裝設計及地方民間藝術等綜合性藝術課程。且在每個課程門類下,設置不同等級的子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藝術發展需求。
第三,規范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管理體制公共藝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質量,需要逐步改善與規范目前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多頭管理或無序管理狀態。實行二級院系或職能部門的管理方式,會在教學管理、師資培養、學科發展等方面受所在隸屬單位自身條件的制約,必然束縛公共藝術教育自主發展的空間。為切實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建設,首先應由教務處負責組建公共藝術教育的直接教學管理部門,配備專職公共藝術教育教師,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歸口管理部門和專職教學人員。同時要爭取校領導的支持,成立公共藝術教育領導小組,由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直接掛帥,由校團委、學生工作部門、各二級院系負責人直接參與,進行統一領導與協調,全面落實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構建公共藝術教育網絡型管理體制,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必然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從而讓全體理工類大學生感受到藝術教育的公平性。高校將公共藝術教育真正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之中,為公共藝術教育提供經費支持與設施保障。并確保專職公共藝術教育教師在職稱評定、住房、福利、進修培訓等方面,享有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同等待遇。
第四,優化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提高師資力量水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它離不開學校與教師雙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進上,要做好學科規劃,將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的專業方向拓寬到影視、書法、設計藝術、服裝設計等領域,防止過分集中于傳統的美術與音樂方向。而且要有一定的激勵措施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要為專職公共藝術教師隊伍提供政策保障,讓他們享有與其他專業教師同等的福利待遇與進修、交流學習機會。并且為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一定的經費投入和設施支持。同時,要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的教學評價,督促公共藝術教育的效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教師個人要保持和提升職業幸福感,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優化教學課程設計,不斷反思與總結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自身特點與規律,鉆研理工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科學方法。
第五,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具有詩意化、人文化、生活化的和諧校園文化藝術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永恒的課堂。藝術經驗的獲得,不可能完全劃分開課堂與課外的界限,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不可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必須向校園及社會延伸。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包括三大課堂,即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校內藝術實踐活動及校外藝術實踐活動。公共藝術教育必須回歸校園生活,只有將藝術融入生活,只有體味校園人文氣息,人生才會充滿詩意。著名教育哲學家、國學家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論認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決于由糖、鹽、生姜、大蒜等構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學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的文化氛圍”。和諧的校園文化應當是高雅的、開放的、自由的,應當是富有詩意化、人文化、生活化的。公共藝術教育,可以滿足校園文化的需求,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可以提升校園文化的格調。打造校園文化長廊,積淀與創新校園文化,將經典優秀的藝術作品陳列在展區內,供大學生鑒賞。“請進來”,讓高雅藝術進校園,為大學生提供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藝術現場體悟藝術真諦。“走出去”,打造學生藝術團品牌,讓藝術特長生參加校外演出或比賽,在交流中學習與弘揚校園文化。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構建高品位的校園藝術環境,讓大學生在校園中處處能受藝術熏陶與感染,必會有力推動理工類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作者:程麗英 朱守會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