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表演藝術對文藝作品演播的功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藝作品演播是播音主持藝術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對散文、寓言、詩歌、童話、小說、廣播劇、影視配音等文學作品進行有聲表達和再創作。在文藝作品演播過程中融入表演學藝術元素,對提高創作主體的業務水平,提高其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鑒賞力及演播作品的質量都大有裨益。本文從藝術學、表演學理論入手,分析文藝作品演播的一般規律以及經典作品實踐,挖掘舞臺表演與文藝作品演播的相互聯系和表演學中值得借鑒的理論、技巧,旨在為文藝作品演播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一、引言
文藝作品演播,“指利用藝術語言表達的各種手段將文藝作品的文字語言變為有聲語言,使之藝術地體現或再現出來,通過廣播電視發射傳達給受眾的創造活動”。[1]演播的內容主要是各類體裁的文藝作品,相當于表演藝術當中演員駕馭的臺詞。在表演藝術中,演員除了臺詞外,還可通過肢體動作、眼神等手段對藝術創作進行輔助,甚至可借助燈光、舞美來幫助表現。但文藝作品演播,更多依賴創作主體的聲音,所以如何豐富文藝作品演播的表現手段,如何增強創作主體的表達技巧和語言表現力十分關鍵。表演藝術中演員增強語言感染力的獨特技巧和方法,都可以為文藝作品演播所用。
二、表演藝術與文藝作品演播的共通性
表演藝術是演員在舞臺或鏡頭前向觀眾進行藝術表達的藝術形式,它更多是“表現生活”“再現生活”,而文藝作品演播則是播音員在話筒前向聽眾“介紹生活”“描述生活”,兩者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和貼近性。
(一)主要依靠語言傳播內容無論是表演還是文藝作品演播,向受眾傳播的主要內容都是語言。表演藝術中演員臺詞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文藝作品演播更是依賴語言。語言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間接性與廣闊性。間接性是通過逼真、生動、細膩、傳奇的語言描繪,將人物和事物具體呈示;廣闊性是通過宏大而精深的語言表達功力,將豐富繁雜的社會生活全景式、多維度地系統展示。這就對演員和播音員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他們必須調動各種因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二)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表現為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2]演員和播音員都是藝術創作工作者,演員要熟練駕馭自己的表情、眼神、動作,播音員則要自如地調動思想感情運動狀態和表達方法,共同將文本臺詞與內心情感詮釋出來。演員依靠扎實的臺詞功底、分寸適度的舞臺動作、細微精妙的眼神表情,征服觀眾、引起共鳴;播音員憑借有辨識度的聲音、靈活的表達技巧、恰到好處的情感釋放,感染聽眾、傳遞情感,兩者的創作都具有獨特性。
(三)客觀性與主觀性相統一無論是播音員還是演員,他們的藝術創作都具有客觀性。“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因而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顯得十分重要。”[2]客觀的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根源,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時,藝術創作也具有主觀性。播音員與演員都要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作品,這跟他們的社會閱歷、情感經歷、成長環境、個人能力不無關系。所以,文藝作品演播與表演藝術兩者的創作都是客觀與主觀的有機統一,都來源于客觀真實生活和主觀內心感受的碰撞摩擦、交匯共融。
三、表演藝術對文藝作品演播的借鑒性
(一)“雙重自我”體驗派藝術表演理論中有“雙重自我”的概念,“演員一方面表現為人物形象——角色,另一方面又作為形象的主人——創作者”[3]。演員首先要進入角色,以“我就是”的身份感參與角色表演,受到規定情境的約束,失去“本我”;同時又要以“本我”觀照角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使表演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在文藝作品演播中,也有類似的要求。在準備文藝作品演播時,重要的一點就是“化為人物”。既要保持自己創作者的身份,同時也要對演播的形象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把握。對廣播劇演播而言,人物語言很重要。在《悠悠一片情》第一幕“探訪”中,只有化為人物冷平,分析其獨特的藝術家的孤傲性格,才能準確把握他與岳影對話的語氣和態度。在演播小說的過程中,演播要旨告訴我們要“表現人物語言”,“人物語言是顯現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窗口,所以,要演播好小說,必須要演播好人物語言”[4]。而無論是確立人物基調、設計人物造型,還是處理對白、獨白,都需要我們化為小說的具體人物。在小說《傻黃》的演播中,只有將自己化為一個愛精打細算、耍小聰明的售貨員,才能準確把握店主阿德瘦小精明的人物造型、貪小便宜的人物性格和油腔滑調的人物語言,才能確定演播的嘲諷基調和幽默的風格。因此,在演播作品時,需要將自己置身于規定的情境之中,化身為所要表現的人物,揣摩人物內心,分析人物性格,借鑒表演學中“我就是”的角色理論,體驗“雙重自我”、塑造“雙重形象”、感受“雙重生活”。
(二)想象力想象力是演員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文藝作品演播前期的藝術構思過程中,想象無疑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想象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3]表演藝術中演員的想象與播音藝術中“情景再現”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要求播音員在話筒前對作品涉及的人物、情節、場景有一個基本聯想,使自己置身于規定情境之中。所以,想象力對播音員演播文藝作品尤為重要。“豐富合理的想象”是演播寓言、童話的表達要旨之一,寓言、童話作品中的形象必須依靠想象進行揣摩。寓言《一頭學問淵博的豬》在演播前,必須根據生活經驗想象豬蠢笨的形象、憨憨的動作、悶悶的聲音,從而揣測作品中的豬愚昧無知卻又洋洋得意的形象。聯想越具體越好,對豬的想象越具體,豬的形象就越豐滿,對稿件的理解就越清晰,創作欲望就越強烈。想象是廣播劇創作的核心,所以廣播劇演播又被稱為想象的藝術。在廣播劇演播中,不僅播音員要依靠充分的想象來完成演播,就連受眾也要根據聲音、語言來聯想整個情節畫面。總之,想象力是眾多藝術門類都需要的一種基本能力,而表演藝術的想象力與播音藝術的想象力相似之處頗多,所以我們需要不斷融入生活、注意觀察,不斷拓寬視野,在話筒前做到“腦裝大千世界,口播姿態萬千”。
(三)真情實感“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4]任何藝術都離不開情感的支撐,表演藝術、播音藝術亦是如此。表演藝術的主要創作要素就是動作與情感,而“情感性更強”也恰恰是文藝作品演播的特征之一。情感是播音員的內在動力,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聽眾,一切外部技巧都不如真情實感感染人、陶醉人、影響人。播音員既要播出稿件本身所生發出來的情感,還要揣摩作者創作時賦予作品的情感,更要有深入理解稿件后的個人情感。這種情感應該是真實的、飽滿的、細膩的、令人信服的。在演播廣播劇《風雪昆侖山》第三幕“交鋒”時,一定要準確揣摩出黃沙及眾士兵擔心指導員病重,急切盼望送指導員下山救治的戰友情感。無論是起初的“質問”,還是后來的“責罵”,甚至“大打出手”,以及最后囑托吳院長“多費心”,都源于戰士們的真情實感。播音員在創作時,既要感受到這種情感,更要由內心生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才能將這一幕戲完美地呈現給受眾。在第四幕“犧牲”中,無論是黃沙臨死前和向西行的對話,還是小魏和鮑琪琪尋找兩人的呼喊,都源于他們內心最樸素的情感。演播時一定要將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通過聲音釋放出來,不必拘泥于具體的聲音形式,要做到“情展聲收”。如果說想象是廣播劇創作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廣播劇以及一切文藝作品演播的靈魂。我們在進行作品演播時,一定要以自己最質樸、最真切的情感為依托,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
四、文藝作品演播訓練中表演技巧的具體運用
文藝作品播音藝術融入表演藝術,并不是照搬表演藝術的內外部技巧,而是強調以現實為基礎的生活化的表演,追求的是情感的真實和表達的細膩,并顧及大眾化的審美需求,適度改變和適度夸張訓練等。變化而不做作,夸張但不虛假,娛樂卻不媚俗。這種藝術互鑒,是理念上的互通、實踐上的互融。首先,要積極解放天性、觀察分析,在具體觀察過后,對所觀察的內容進行深層次分析,從而找出創作表達的依據。其次,要不斷增強交流感與對象感。在表演藝術當中,你的受眾是可見的,甚至角色之間也可以互為對象,但是播音員創作時卻經常“目中無人”地面對話筒或攝像機,所以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只有“心中有人”,才會產生對象感,才會給受眾帶來強烈的交流感和互動感。
五、結語
表演藝術可以稱為播音藝術的“姊妹藝術”。無論是“雙重自我”、想象力還是真情實感,都值得文藝作品演播借鑒;無論是解放天性、觀察分析還是交流互動,都值得反復訓練。只有在不斷發展本體藝術理論和實踐的同時,注意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優質理論、技巧和訓練方法,互通互融、觸類旁通,才會對整個有聲語言藝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羅莉.文藝作品演播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0.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283.
[3]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演員學習手冊[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35,57.
[4]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6:20.
作者:劉穎 單位:河北省氣象影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