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的現狀和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培養的人才為媒體發展乃至國家有聲語言傳播工作作出了貢獻,但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入,該專業的教育與融媒體時代多有錯位,本文在探析改革動因的基礎上,提出改革對策,以期對該專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融媒體;“四維特性”;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1地方高校播音專業與融媒體時代的錯位
長期以來,人們認知中的融媒體往往是孤立地講求媒體相融的“全”,即“互聯網+”的形態。在此認知下往往不能理解:“全程媒體”帶來的信息技術捕捉、記錄、存儲客觀運動事物全程的時空維度特性;“全息媒體”帶來的信息格式多元、呈現立體的技術維度特性;“全員媒體”帶來的各社會主體通過互聯網進入信息交互過程的社會維度特性;“全效媒體”帶來的數據總匯與運營樞紐而出現無人不用的功能維度特性。因對媒體深度融合的“四維特性”把握不足,易造成媒體專業人才培養錯位的問題,針對地方高校播音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就存在錯位。
1.1培養目標與融媒體時代對接錯位
2014年,教育部提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播音專業本身就是極具特色的應用型專業,如何深化轉型是很多教育者思考的問題。但在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的過程中卻較少涉及融媒體時代人才培養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在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培養的框架下去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如果說培養目標需反映媒體時代情況,眾多高校只是在培養目標中生硬地添加“能在網絡媒體上從事播音與主持工作”的內容。傳統媒體播音人才培養怎能適應融媒體時代下有聲語言傳播人才的要求,更談不上對接“四維特性”了。
1.2培養規格與融媒體時代的規格要求錯位
培養規格是各學校對培養人才質量標準的規定,而教育質量標準可以分為國家要求的統一規格和具有限制的多元性規格,多元性規格要契合社會需求、區域發展需求、辦學條件限制、個人專長傾向等。各地方高校在滿足統一規格的基礎上,都希望在多元性的規格上下功夫,以突出特色。各高校雖然想抓住融媒體時代契機,但用傳統播音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對接“四維特性”要求的人才規格,這本身就是錯位,加之區域發展、辦學條件等的限制,二者之間就更難對位了。
1.3課程體系設置與融媒體時代的工作程序與內容的錯位
一般來講,播音學生的專業能力是從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專業方向課模塊等逐步培養、提升的。為對接融媒體時代,大多學校在不同模塊中加入了《新媒體概論》《網絡傳播概論》《網絡播音與主持》等課程,認為如此就能滿足融媒體工作程序與內容的要求。目前,融媒體工作程序已進入“中央廚房”模式,內容也已進入“變現力”更強的融媒體產品。專業在課程體系中沒有根植融媒體時代的工作程序,課程中沒有更多涉獵融媒體產品的工作任務,表層的對位很難改變本質的錯位。
1.4實踐體系與融媒體時代工作現實情況的錯位
地方高校為突出學生播音、主持工作的適應能力,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等雖然對學生認知媒體工作、適應工作要求是有幫助的,但由于缺乏對融媒體時代工作情況的切實把握,實踐往往是傳統的、隨機的。在“四維特性”的要求下,“部門統籌、人才通融”已成現實,傳統媒體、新媒體職業人員要根據情況自主調整職業角色,并自由組合。但現實情況的錯位,使畢業生很難適應工作現實。
2融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播音專業改革的動因
專業與融媒體時代對接錯位需要在站位與責任、態度與精神、實踐探索和理論自覺等方面去揣摩,因站位與責任是教育的高度,態度與精神是教育的動力,理論自覺與實踐探索是教育發展與教育的要求。
2.1改革能否回答教育根本問題既是站位也是責任
專業改革能否有正確的站位和對人民事業的責任感,是進行該專業改革應有的高度。強調,“新時代新形勢……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融媒體的發展關系到黨與人民事業的興亡,關系到“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整體布局。作為融媒體中不可或缺的話筒前工作形式,其人才培養的站位與責任,在根本上影響著人才培養與“新時代”對位與否。
2.2改革能否講求實際與實效是態度也是精神
“……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那里”。融媒體時代帶來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改革不能應對實際變化,滿足實際要求,專業就會走入死胡同。地方高校播音專業很多是在三、四線城市,改革發展受人、物、財、政策與環境的限制。在有限資源下追求與部屬、資源配置豐富的院校一致是不現實的,面對現實改革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也需要循名考實的精神。
2.3改革能否契合融媒體思維是實踐探索也是理論自覺
當前,針對融媒體黨和國家提出的戰略目標與戰術部署,都是基于當代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改變,面對變化要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針對改革中出現的錯位,往往沒有看到技術進步帶來的變革,沒有認真領會融媒體帶來的“四維特性”,沒有把互聯網思維運用到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核心和關鍵問題中去解決,其思維還是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培養思維,缺乏實踐探索和理論自覺。
3地方高校播音專業在融媒體時代的改革對策
“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肩負的歷史責任,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契機。但人才培養是系統性、動態性的工程,做不到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專業如何在融媒體時代提高人才培養效果,改革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當務之急。
3.1人才培養改革需教育思想與理論指導
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談話,是正確的教育思想與科學教育理論指導的體現,專業改革需要在此基礎上努力做到堅持以規范教學為中心不動搖;狠抓學生管理和就業工作;搞好師資建設、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突出專業特色,彰顯專業優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辦學模式。正確的辦學思想是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不走歧途、不異化的保障。
3.2以融媒體為背景改革培養目標
教育部規定播音專業“培養具備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廣播電視等傳媒機構和其他相關單位從事播音主持及新聞傳播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而針對地方高校播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抓住融媒體時代背景,在三方面作出改革調整。學科設定上要準確、到位。融媒體時代要強化“中國播音學”的核心學科地位,否則專業將無所依托,實踐易讓網絡語言、異化語言大行其道,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的語言風范難以樹立,優良的語言風氣難以保障。另外,融媒體時代輔助學科應有限度,不能隨意添加,避免陷入學科涉及越多,學生知識與能力越廣的誤區。就業方向要準確、到位。地方高校播音專業在就業方向上往往有“廣撒網”的心態,“能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機構和其他相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公司企業等非媒體單位從事播音、主持等工作”的說法比比皆是。融媒體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強化有聲語言傳播的內在優勢,避免以窄化的播音、主持為主,“四維特性”不管在工作流程上還是在內容呈現上,不管是在技術處理上還是效果預期上,都與傳統播音與主持工作存在差異,強化融媒體有聲語言傳播更符合時代要求。能力性質與層級上要準確、到位。融媒體時代有聲語言工作過程中的出鏡與非出鏡涉及“策劃、采集、整合、、推廣、互動、監測”等流程,專業需強調人才培養的復合型。按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本科教育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對專業能力性質上不宜提創新型,不宜在層級上提高端。專業的區域性,工作的應用性,專業需強調人才培養的應用型。高等教育法要求“專科教育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所以,專業在能力層級上要求不宜過低,但也不能與“旗艦”院校的高端層級看齊。
3.3以融媒體為背景改革培養規格
培養規格是專業對培養人才質量標準的規定,是培養目標宏觀要求下的中觀思考,具有呈培養目標之上,啟培養模式之下的紐帶作用。以融媒體為背景,地方高校需在多元性的規格上下功夫。“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是專業形成特色的突破口。2018年,中國縣級融媒體建設開始起步,2019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施《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4月實施《縣級融媒體中心網絡安全規范》等文件。隨著縣級融媒體建設加快,新型有聲語言傳播人才培養,是黨與國家宣傳戰略總布局的需要,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融媒體有聲語言傳播的多面手”是專業形成特色的抓手。融媒體時代要求媒體做到“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在話筒前的工作不管出鏡與否,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行為,都需適應“四維特性”的需求。專業在“面向全國,服務地方”的訴求中,人才培養的“多面手”是形成專業特色的科學愿景。
3.4以融媒體為背景改革培養模式
融媒體思維下的“四境”課程體系構建。大一以語音發聲為起點,圍繞融媒體工作環境構建有聲語言的基準“意境”;大二以語言表達為落腳點,圍繞融媒體工作情況形成話語表達的生動“情境”;大三以融媒體內容產品需要為凝結點,打造融媒體人才對接的有效“環境”;大四注重融媒體準職業身份的定位與調整,表達出對有聲語言職業追求的美好“愿境”。“在此基礎上,對應融媒體要求整合專業基礎課程板塊突出有聲語言基本功力,整合專業課板塊突出有聲語言適應力,整合技術課程板塊突出有聲語言拓展力,整合方向課程板塊突出有聲語言職業適配力”。“四維特性”下的合格師資隊伍組建。全程媒體要求在教學中突出有聲語言全“時空”工作理念;全息媒體要求在教學中突出有聲語言與技術整合,立體性展現信息的面貌;全員媒體要求在教學中突出有聲語言倡導性,激發社會參與力量,發動內部團隊力量,實現全員參與傳播;全效媒體要求在教學中突出有聲語言現代傳播的效力。教學內容的改革需匹配合格教師,為此專業要在引進“新”教師,培養“老”教師,建設“雙師型”隊伍上多做思考;專業要與融媒體單位簽訂“互動”協議,定時互換人員,建立媒體導師制、企業班主任制等方面多下功夫。融媒體工作下的專業實踐體系建設。播音專業的實踐體系分校內與校外兩部分,改革實踐體系校內需整合資源,校外需對應融媒體。一般情況下,各高校都會設有線電視、廣播臺、電臺、報紙、雜志、網站、微博、公眾號、校園APP等,播音專業可在現有校園媒介資源的基礎上,調配實驗室,搭建融媒體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悟有聲語言在融媒體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校外實踐可與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建立合作,實現大一學生的媒體認知實踐、大二學生的技能輪訓實踐、大三學生的綜合實務實踐、大四學生的畢業實踐等。通過校內外多元化、專業化、體系化的改革,使“融媒體有聲語言多面手”的應用型、復合型中端人才培養落到實處。融媒體為背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還需要建立科學、完善、人性的考核體系以強化知識與能力,需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促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形成的管理體系與評價體系。通過考核、管理、評價體系在培養全過程中的貫穿,促使學生在融媒體時代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
4結語
融媒體時代下的地方高校播音專業人才培養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從觀念上緊跟新時代的要求,接受媒體融合的客觀事實,在行動上捕捉融媒體的技術、過程、內容、形式與細節,巧妙把融媒體的“四維特性”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在發展上利用融媒體理念、思維、路徑與手段,探索有聲語言人才培養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創新探析[J].中國出版,2019(4):9-13.
作者:張新剛 單位: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