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的成因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的問題由來已久,但始終缺乏解決的辦法。究其根本,因為功能失調問題錯綜復雜,并非藝術學理論能夠解釋,亟需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系統理論的研究方法已在許多社會實踐領域得以驗證,能夠較全面地闡釋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的成因。
【關鍵詞】系統論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過程系統
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在需求與供給兩端出現偏失的現象。從這一視角進行考察,我國的高校藝術教育有三方面問題值得深思:一是藝術人才供求結構失衡,表現為一些社會需求趨于飽和的專業藝術人才供應過剩,而一些社會急需的藝術人才供應不足。二是高校藝術教育中主體功能的失衡,表現為藝考中一些功利思想的繁衍,以及就業端藝術人才不愿到基層工作的狀況。三是藝術院校與專業調配不當,表現為院校規模變大而質量下滑,及各類院校培養目標趨同,資源配置不當的狀況。但僅憑藝術學的理論并不能解釋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的成因,并尋求解決之道。因此,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成為當務之急,系統理論正是較為適合的選擇之一。
一、系統理論及其啟示
一般系統論把“系統”定義為:處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復合體[1]。它既揭示了一般系統論的整體性、開放性、動態發展的核心思想,也闡明了要素對于系統產生、變化與發展的重要作用。系統理論在很多實踐領域具有指導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明確提出:“系統分析是一個理智的工具,可以用來對現有教育體系進行全面的、批評性的研究,并且還有可能提出一些用科學計算得出來的新的教育模式。”[2]系統理論把所研究的對象看作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所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進而分析系統的要素、環境、結構等之間的關系。據此,我們可以把高校藝術教育功能的形成看作一個過程系統,即功能預期——功能實施——功能效果的動態形成系統。其中功能預期、功能實施、功能效果各自構成高校藝術教育功能系統的子系統。各子系統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在子系統、要素、環境的相互聯系中,實現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其次,系統有序演化的動態發展規律與開放性的特征,保證維持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形成的各子系統與外界發生各種聯系,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并在系統邊界內形成良性的反饋回路,有助于發現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形成中的問題,實現高校藝術教育功能的優化。最后,系統理論強調高校藝術教育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合理的結構安排有助于高校藝術教育功能的實現,反之則導致功能的失調,這對于解決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的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形成過程中的博弈
博弈,是指在各個系統內部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各要素從各自的利益角度實施行動,并從中取得符合自身利益的相應結果的互動關系。在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預期中,個體、藝術學科、社會、政府多元共存,代表著不同需求主體的利益。市場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宗旨,既為政府帶來財政上的收益,也對個體與藝術學科的需求產生一定誘惑。在博弈過程中,“趨利”影響著個體和院校的理性選擇。一方面,它誘使學習者無視或忽略自身學習興趣和天賦條件,盲目地選擇學習藝術專業;另一方面,它誘使院校為了獲得眼前利益,漠視自身辦學條件等限制或在入學門檻上對那些不具備學習天賦和興趣的學生做出讓步。在功能實施階段,圍繞資源的調配與利用,政府與院校、院校與院校間也存在博弈。如行政管理機構的控制過度,就會使院校為各種監督、檢查等行政事務所累,喪失功能實施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反之,無規劃的院校自治也可能使個體、藝術學科發展需求,以及公共文化發展等利益被忽略或弱化。作為評價高校藝術教育功能效果的主體,社會中介機構或媒介與政府、院校、用人單位、公眾之間也存在一些隱性的利益關系。公眾想獲得可靠的信息、院校想提高聲譽、用人單位希望社會貢獻得到廣泛宣傳都需通過社會中介機構和媒體的客觀評價得以實現。反之,社會中介機構和媒體社會公信力的形成,也需要公眾、院校、用人單位的證明與反饋。而社會中介機構及媒體的合法性必須得到政府機構的認證,諸多的依附關系使它們必然受政府的各種利益訴求的干擾。且政府的利益訴求包括公眾、院校及用人單位等諸多要素的利益,要維持利益的均衡與共存也必然產生博弈。
三、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失調的成因
從系統理論的視角進行分析,在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形成的過程系統中,功能預期——功能實施——功能效果三個子系統均存在偏失現象,從而造成功能失調問題。
(一)功能預期導向的偏差
1.非理性的個體需求導向
藝術人才的個體需求是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實施不可缺少的內生動力,也是實際需求與潛在需求的有機結合。它雖不排斥個體為謀得自身利益的現實需求,卻必須保證個體對利益的權衡是符合人的客觀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同時要符合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實施的標準與規律。“藝考熱”現象之所以成為功能失調問題的表征,究其原因還是學習者的個體需求在失去理性的“利益”驅動下偏離了方向。學習者把藝考視為進入大學的“敲門磚”,片面追求狹隘的個人利益,偏離了學習藝術的本質。同時,盲目與無理性的個體需求使一些不具備資質的院校得以濫竽充數,或一些急功近利的名校難以培養出精英人才。而一些院校迎合不健康的藝考熱市場,無節制的趨利與擴張也助長了無理性的個體需求。
2.無籌謀的市場需求導向
市場對專業藝術人才的需求是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實施重要的推動力量。市場需求的主體是文化創意企業、表演團體等經濟實體。市場需求同樣兼具實際需求與潛在需求的雙重目的,不同發展階段對專業藝術人才的技能、素質、知識結構等要求也不盡相同。文化產業發展初期,消費者充滿新鮮感,消費需求依然旺盛,對作品或產品質量要求不高,對高水平的藝術創意期望值也不高,使一般水平的專業藝術人才占據市場主流。隨著文化產業不斷升級,消費者欣賞水平、消費意識顯著提高,對作品質量、服務層次、創意期望等有了更全面的需求,對高水平的專業藝術人才需求量就會大增。但我國多數文化企業暴露出產業升級困難、缺乏高水平創意人才儲備,特別是影視、戲劇、音樂等藝術作品質量的良莠不齊、粗制濫造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些文化企業或演出團體過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高瞻遠矚的長期規劃,尤其缺乏對文化企業或表演團體發展過程中,對專業藝術人才的技能類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等需求變化情況的前瞻與籌謀。
3.被忽視的政府需求導向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穩步上升,亟需大量的專業藝術人才來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但政府需求導向的形同虛設,由于我國政府并沒有明確的委托高校藝術教育培養公共文化服務型藝術人才的意向,院校也很少為此投入更多的關注與資源,造成這類公共文化服務型藝術人才的相對匱缺乏,導致我國公共藝術文化服務的質量不高。
(二)功能實施各主體職責的缺失
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功能實施的主體沒有準確、完整地實施職責,也是造成功能失調的重要原因。
1.政府的管理不夠完善
一方面,政府未能在文化企業的發展、公共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高校的專業藝術人才培養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銜接,使各方面利益達到均衡。如在公共藝術文化服務人才管理上,政府未對公共藝術文化服務人才的培養標準給予政策性指導,并委托授權給高校藝術教育機構進行專門培養;在營造藝術人才公共文化事業就業環境方面,政府尚未建立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藝術人才選拔和培養標準;在藝術文化市場建設方面,政府未能發揮藝術文化企業與公共文化環境協調發展的紐帶作用;在藝術文化企業建設方面,政府未能實現藝術文化產業的合理布局及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的有效控制等。另一方面,政府在對院校資源配置方面控制不足,對于院校辦學監督存在較多問題。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結構布局仍有著明顯的各自為政傾向,各類院校罔顧需求,在專業設置上盲目的互相仿效,使得多數院校喪失自身特色,專業重疊的問題相當嚴重,大量資源被無謂浪費,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統籌管理上的失誤,也暴露出政府對辦學資質和專業設置等管理與監督的缺失與不足。
2.各類院校自身定位有偏失
我國獨立開設的專業高等藝術院校僅有31所,占據著大多數的藝術學科資源。但許多院校仍抱有利用學科資源優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傳統優勢學科所積累下的豐富資源被大幅削弱,藝術精英人才的教育質量受到嚴峻的挑戰。而師范類院校藝術系科的定位危機也十分顯著,多數院校受各種因素驅動爭辦非師范專業。從教育資源配置的角度看,這些院校中師范專業特有的優勢資源已被稀釋。關鍵問題是,在師范院校藝術系科中設置的非師范專業,復制著專業藝術院校的培養目標及教學模式,給該行業的就業市場造成了壓力。
(三)對功能效果的檢測不完善
缺乏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效果進行檢測的有效手段,也是造成功能失調的重要原因。專業藝術人才結構失衡與人才質量危機、藝術學科專業結構的趨同等問題隱藏著我國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藝術學科評估的缺陷。近年的就業質量報告,經媒體向公眾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能夠部分地反映出高校藝術教育功能效果的評估方式。但院校作為被評估的對象,不應成為評估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否則必然會在評估中回避一些不利于自身評價結果的問題。事實證明,由于缺少公眾、用人單位、政府等的權力制衡,院校才得以在評估標準的設計上偏重就業率數據的描述以維護院校自身利益,而回避了數據背后的功能效果與功能預期的契合度等實際問題。院校盲目追求高就業率,忽視院校的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是否契合,學生自身職業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需求是否呼應,使得評估結論難以發揮監測與矯正作用。
參考文獻:
[1]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秋同,袁嘉新,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
[2]趙文華.高等教育系統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畢源紅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部藝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