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童年經歷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童年記憶深藏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童年的經歷和體驗對人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藝術家來說,在藝術的創作中,童年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對創作題材的選擇,在作品中也會充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和情緒。
關鍵詞:童年經歷;藝術創作;影響因素
心理學認為:童年生活經歷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極其深刻,人的童年生活經歷所造成的創傷將會在他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記,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就會讓這種生活經歷再現。“藝術家從現實生活的場景中引起某種心理反應,產生情緒心理。”[1]這種創作情緒心理往往貫穿于藝術家的整個創作生涯,并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在他的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中。19世紀至20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復制匠愛德華•蒙克,是歐洲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的繪畫作品正是他童年親身經歷的回顧,童年生活經歷對其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童年經歷和心理傾向貫穿蒙克藝術創作的始終
蒙克出生在19世紀60年代挪威奧斯陸的一個醫生家中。蒙克五歲時,母親死于肺結核,母親的死對幼小的蒙克造成了巨大的心靈創傷。他的父親患有精神病,性情非常古怪,經常向他們不斷灌輸靈魂和地獄的恐懼觀念,正是這種可怕的教育,使恐懼心理從小就占據在蒙克心中,給蒙克年幼的心靈籠罩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少年時期,他的姐姐死于肺病,姐姐的死深深刺疼了蒙克的神經。后來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癥。蒙克成年后,他的父親和一個兄弟又相繼去世,從此蒙克在精神上無依無靠,極度空虛,終日郁郁寡歡。童年的痛苦經歷,導致蒙克形成了孤僻、憂郁、敏感、厭世等病態的人格。他在信件和筆記中寫道:“疾病和死亡蹂躪了我父母的舊居,我一直無法戰勝這種不幸。這對我的藝術也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2]童年一系列生活的創傷深深影響了蒙克的一生,這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有著充分的體現。由于童年時代有過多次與親人生死亡離別的經歷,面對病痛、死亡到來時的那種束手無策和無能為力的情景一直影響著蒙克創作的心理,這種心理覆蓋他的整個創作過程。《病中的孩子》是蒙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蒙克在1885年創作了第一幅《病中的孩子》,畫面中以白色的枕頭為襯托,用蒼白的面頰和紅色的頭發表述病中的女孩,整個畫面色彩斑駁,線條模糊,畫中一股腐敗的氣息撲面而來,蒙克內心深處童年時直面死亡的經歷躍然畫上。1894年,蒙克創作了銅版畫《病中的孩子》。1896年又創作了三張不同顏色的石版畫《病中的孩子》。直到20世紀20-30年代,這一題材仍被蒙克用不同手法反復的創作,畫家對死亡的恐懼和疑惑,恰恰表現了他對于生的強烈渴望。童年的經歷成為蒙克一生的精神負擔,也為他一生藝術創作提供了的靈感,他始終懷有一顆懷念之心,用藝術探尋著童年那些不幸遭遇背后的東西。
2蒙克的藝術創作是對自身情感經歷的再現
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總是被自身情緒所感染,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心理來創作其藝術作品的。蒙克的認知心理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初戀失敗的痛苦使他對愛情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愛情的體驗讓蒙克擴展了藝術創作的思路,他不再局限于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題材的描寫,而是轉向對“愛”和“性”的進一步刻畫。蒙克曾經與一個叫福樓海寶的女人談了長達六年的戀愛,但作為初戀的這個女人卻留給蒙克很多不愉快的回憶,讓他變得憂郁,他對這個不負責任、有悖倫理、不講道德的已婚女人非常氣憤,從此內心充滿了憤怒、嫉妒。正是這段曲折的戀愛經歷對蒙克的藝術創作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蒙克經歷了這段感情之后,他對社會和人的認知變得焦躁不安,經常處在高度緊張焦慮的狀態之中,《拿香煙的自畫像》這幅作品將他心中的極端不安的心情完全表現了出來。第二段愛情經歷讓蒙克的精神受到更大的打擊,開始有了精神分裂的傾向。有位挪威商人的女兒,對蒙克愛慕不已,拼命地追求他,到了非他不嫁的地步,甚至以自殺來威脅。但最終的結果是蒙克再次受傷,讓他對愛情產生了仇恨。在蒙克的作品里面,凡涉及男女愛情主題的,全部都是著重于刻畫愛情中的失望、嫉妒、怨恨或仇恨等主題,這正是他反復受到失敗的愛情體驗影響的結果。他創作的《年輕男子與娼妓》(1893)、《女人與死亡》(1894)等多是描繪的對愛情的嫉妒。蒙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作了系列作品《嫉妒》,在他的作品中,愛情表現為是陰暗的,充滿著渴望、不安、患得患失的感情,最終全部凝聚成嫉妒的顏色。蒙克內心深處的嫉妒是綠色的,他筆下男主人公的臉上,畫面的墻壁上,綠色無情地蔓延著,仿佛不是描寫愛情,而是記錄一場垂死掙扎的場景。這些藝術作品正是蒙克對自身情感經歷的再現。
3蒙克藝術作品是他內心深處恐懼心理的宣泄
蒙克常年遭受病痛的折磨,只能長時間一人獨處,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他喜歡畫畫,便經常以作畫來排解心中的憂郁。評論家指出:“蒙克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本質,并在表現主義被命名之前就徹底實踐了它。”[3]蒙克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創作開始于1890年。這套組畫以“生命、愛情和死亡”為主題,采用表現主義的寫實手法,深入地刻畫出了人類對“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的心態。1893年蒙克創作了一幅油畫作品,取名為《吶喊》,是“生命、愛情和死亡”這套組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蒙克自己曾對這幅畫做了這樣的描述:“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4]這幅畫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丑陋,讓人不寒而栗,他仿佛夾雜著一股陰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卷起塵土向那遠處的欄桿飛奔而去。他兩手緊緊捂住自己的耳朵,顯而易見,他根本不想聽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他兩眼空洞無神,對高聳入云的教堂的尖塔和不遠處的兩只小船也熟視無睹。蒙克完全是以漫畫的方式來表現那變形、扭曲和尖叫的面孔。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個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整幅畫沒有靚麗的色彩:畫面里,濃郁的血紅色在天邊的地平線上懸掛著,與海面升騰的紫色相互對應,這一紫色像一個巨大帷幕不斷向遠方延伸,顯得無比的陰沉恐怖。在這幅畫中人物的衣服上同樣重復出現這種紫色。[5]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夸張和虛幻的手法,塑造了一個陰森恐怖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在廣闊無垠的宇宙面前,因為孤獨和無助而產生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的焦慮情緒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充分體現。他在1915年創作的《熱病》中,人物的臉是用紅色與綠色來做對比的,感官非常強烈,畫面中人物的表情雖然不能清晰地看清,卻能讓人感覺到恐懼和不安。他在1893年創作的《午》中,企圖宣泄自己的一種欲望,盡情表達了恐懼和焦慮的內心情境,似乎某種東西即將要把人的生存的意識所吞噬,這是一種埋藏在作品中的真實情感,是對自我存在危機感的一種警醒。蒙克在作品中毫無掩飾地表達了內心恐懼的情感和情緒,正是這種表現手法,最能引起人們共鳴,也讓人為之感動。
4結語
蒙克童年時代有過多次與親人生死離別的經歷,自身疾病給他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陰影,加之失敗的愛情,使得他的藝術創作始終沒有離開過死亡、愛情和疾病這幾大主題,他將這種心理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在作品中,形成了作品的主體風格。藝術家童年生活經歷所產生的心理情感貫穿他的一生,對他的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作用,絕大多數藝術作品是對其所經歷事件的真實表達。
參考文獻
[1]周憲.走向創造的境界———藝術創造力的心理學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86.
[2]陳明.藝術創新思維概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3]羅伯特•休斯.新藝術的震撼[M].劉萍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246.
[4]ThomasM.Messer.愛德華•蒙克[M].HarryN.Abrams.
[5]360百科.蒙克吶喊[EB/OL].baike.so.com/doc/192832-203856.
作者:郝浩 單位:安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