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壽山石雕刻藝術創作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石雕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伴隨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中國石雕藝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個重要元素,并形成了一套獨特完整的審美體系。在石雕藝術的殿堂中.有一顆璀璨奪目、備受世人青睞的明珠——壽山石雕。迄今最早的壽山石制品是在福州浮倉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用壽山石制造的石鏃、石鑿。南朝時期,壽山石始用于雕刻藝術品,1965年福州閩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圓雕壽山石小豬,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歷史。據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記述,宋時農民便已幵采壽山石。經過千年的沉淀,壽山石雕的內容、形式、用途風格、工藝、流派都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本文擬就壽山石雕古今沿革與變化.結合當今時代特征.總結創作經驗體會探究這一充滿生機的古老藝術之發展趨勢。
一、壽山石雕創作體會
我從事壽山石雕刻不經意間已有二十多個春秋,這期間有成功、有喜悅、有收獲.但更多的是汗水、是辛苦、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長期的實踐探索.既積累了雕刻經驗.也嘗試了一些創新,對壽山石雕刻創作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相由心生.意在刀先
大凡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素養是要有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有真誠、樸實的心態,要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壽山石是上天賜予人間的寶石,是大自然的杰作,無論田黃還是老嶺,對待每一塊石頭都要有敬意,懷著這種心態去考量石頭,構思作品。既要對其硬度、紋理有準確判斷,又要由表及里看出石頭基本色彩及其變化趨向。壽山石堪稱"一石一世界",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的。相石審石過程是創作的關鍵環節,平常行內"一相抵九工"的說法就是指這一環節,真正了解石頭是作品成功的根本.所以雕刻家首先應是鑒賞家,慧眼識珠:還得是伯樂,要有洞察力.看透石頭的預期模樣.?要當好醫生,去毛病:當好化妝師,錦上添花......這些角色做到位,一件作品就已成功了大半。歷代雕刻大師都高度重視相石環節.林清卿大師有言:"刻當相石。凡不色俏.則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盡石勢。下刀之先,心開一境.以盡畫意詩情。“這說明相石立意要解決石材斑駁、瑕疵、裂痕等問題,”掩拙揚俏",追求完美。我在創作實踐中,大部分時間精力用在思考揣摩上.有時一塊石頭思考好幾年都下不了刀,有時打泥稿、甚至打石稿,用于反復思考、啟發靈感.一旦思考成熟,制作過程便是件輕松愉悅的事了。
(二)工不厭精、天道酬勤
精工細作可以說是壽山石雕刻藝術永恒的追求.一件精美的作品讓人愛不釋手,原因無非兩點:溫潤的質地、精湛的工藝。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石材沒有好工相稱,則無完美可言。精美的工藝是人們欣賞的主要目標。"石不能言最可人".雕刻家需要賦予原石’‘最可人"的面貌,靠的就是工藝。工藝精益求精需要耐心和毅力,刀耕二十多年的經驗體會到.精工之路沒有捷徑、無巧可取。還要具備"四心":靜心、細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俗話說"慢工出巧匠".石雕又是一門"只減不增"的技術,每一刀都要明確、肯定、有力,柔美,流暢,一旦失誤即無回天之術。運刀當如古詩遣詞.要做到多一刀太多,少一刀太少,恰如其分。如果說天賦是一個壽山石雕刻者必須具備的品質的話,那么勤奮則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
(三)師古不泥、勇于創新
師古與創新是任何一門藝術的永恒主題,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法古訓浩如煙海,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和財富。師古是必修課、基礎課.一定要學透徹、練扎實。需要注意的是,師古與泥古看似一字之差,但這層窗戶紙很多石雕藝人勤奮一生都捅不破。無論圓雕、浮雕.還是薄意,前人留下了海量作品.為后來者提供了學習參考的樣本.但盲目模仿者甚眾,推陳出新者鳳毛麟角。于是滿大街的《十八羅漢》、《指曰高升》、《踏雪尋梅》.....這真的是一種悲哀。一件經典作品往往是石頭特質與大師構思.制作渾然天成的,后人雕刻成千上萬件.終究是臨摹而已,更有甚者十幾年如一日雕刻同一題材.生沒有自家面貌。我在創作實踐中也曾有這種思維的慣性和惰性.一塊石頭上手,習慣性的考慮傳統題材。但即便是傳統題材,也要刻出新意,如《臥薪嘗膽》、《琴》等作品,賦予作品文化內涵、現代元素.....讓作品講故事,讓觀者有思考.回味無窮。題材創新我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我特別注重觀察生活細節、人物,于是近在身邊的老鞋匠、小村姑、和藹的母親、可愛的孩童、包子鋪、剃頭攤兒......都成為我創作的模特和藍本。作品再現生活,與時俱進.極富現代氣息.打破了人們對壽山石雕刻的傳統認知,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批作品問世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帶來一些榮譽和認可,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我在這一題材領域的自家面貌,為之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四)石以載道、大美至簡
無論何種藝術,呈現的面貌是"相",但真正決定作品藝術品位和價值的.是理、是"道",而"道"不可能脫離作品存在,人們常說"形神兼備","形"即"相"."神"即’‘道“。這是個"不立文字.不離文字"的辯證問題。如同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一件壽山石雕的精品,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原因是作品本身引起了欣賞者的共鳴,共鳴點也許是題材內容,也許是精湛工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雕刻家,賦予作品精神、文化內涵,輔以上乘工藝.便是實現共鳴的途徑.這種尋找、實現共鳴的過程便是壽山石雕的創作之"道”!壽山石雕作品盡管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有的可以把玩,但還是在視覺藝術范疇,也就必定契合視覺藝術的基本規律。回顧和研究古人前輩的作品就能清晰地顯現這-規律。我們看到.壽山石雕最初簡單、質樸、粗獷.用于日用、祭祀、隨葬,而后逐漸為人欣賞、喜好、收藏,工藝的發馳是曰趨完議湛。尤其近半個世紀,工藝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這與現代難進步、收藏市場繁榮的社會發展大環境有關。沿著這-聽看現在、看將來.在工藝水平幾近極致的今天.金字塔的底部已經十分厚實,位處塔尖的壽山石雕的精品,工藝技術已退居其次,更重要更關鍵的是思想、是文化.是回歸簡約.以最簡單的刀法線條.表__祖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我近些年創作逐漸明確了方向。
二、壽山石雕的未來發展趨勢
當前壽山石雕正處于一個大發展的時期.數量之多.市場之大是空前的.由于資源有限.這種繁榮也許是絕后的,這也引紐午多有識之士的隱憂。如何理性看待這種繁榮,保住市場.讓這-古老藝術能夠長久.理性.良性地發展下去,是擺在現代石雕人面細-個嚴峻課題。
(-)軸碰藝術隨狀與隱憂
1、泥古之風不竭,品味不局、作品雷同,缺乏精品壽山石雕藝術發展到今天,在工藝技術上的進步非常迅速,作品的精細程度與幾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技術上的進步并沒有帶來品味的提升.表現在作品面貌上沒有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人們看到的還是幾十年前的題材。古人提出"石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這種提法是總結歸納現象,也是正確的.問題是現代的雕刻者困在這一古訓里,不能與時俱進.所以很難看到有新意的作品。品味不高.題材內容雷同,很多作品一模一樣,壽山石每塊石頭都是獨一無二的,卻被雕成千篇一的模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莫名的悲哀。
2、資源曰見枯竭.社會化規模生產,浪費嚴重社會化分工細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壽山石雕業內的分工也越來越細,石雕藝人過去單打獨斗,各個工序全能的狀況已不復存在,有的干脆流水作業,盲目追求產量不僅使得質量品位下降,更嚴重的是資源的嚴重浪費。眾所周知,壽山石是十分稀缺的資源,而且不可再生.經過一千多年的開采加工,各個礦洞都已幵采殆盡.尤其近十年收藏熱.引發了壽山石大規模、掠奪性地開挖,將軍洞、二號礦等等幾十個名貴品種礦藏已經絕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3、行業各自為戰,無序發展,缺乏行業規范和理論提升近年來,壽山石的開采、加工、銷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交易市場也規模龐大,這本來是好事。但由于缺乏有序的組織、引導、約束、規范,使得各個環節都沒有有效的、理性的控制機制,一個自發的、盲目擴張的市場,在缺乏有效規范的大環境下,膨脹越快,隱患越多.風險越大。近些年來收藏市場這種迅速膨脹繼而很快蕭條的例子不勝枚舉。文化提升也是壽山石雕亟待解決的問題.歷史上關于壽山石文化的典籍就少得可憐,現在市場大好的背景下,卻仍然沒有得到改觀,這需要有識之士重視壽山石文化.需要廣大壽山石刻家們共同努力。
(二)壽山石雕的出路與前景
壽山石雕有著上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有數以萬計的從業隊伍.有遍布全國的流通市場、有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雕刻家,有著千百萬壽山石文化喜愛者,壽山石文化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上述所列問題思考.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使文化和市場走上長久且良性發展的道路。
1、借鑒傳統古法,堅定創新之路創新是任何一種文化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藝術永恒的主題。壽山石文化的千年底蘊、傳統雕刻技法絕不是發展的桎梏,而是珍貴的財富和營養.我們可以吃傳統的的奶長大,但我們終究要成長為有個性、有自我的獨立的人。所以我主張"尊重傳統、繼承古法、借古幵今、勇于創新。“這是壽山石文化實現長久繁榮昌盛的必然要求。
2、提升文化品位,提倡精品意識長期以來.壽山石在我國玉石界尤其是印石方面形成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壽山石文化也有著廣泛而深厚的人文基礎,提高壽山石文化品位應該從三個方面突破:一是加強理論研究,對壽山石文化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傳統工藝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理論研究氛圍;二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現代媒體廣泛宣傳壽山石文化,讓更多人喜愛壽山石;三是提倡精品意識,產量服從質量,摒棄工業化流水線規模生產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把壽山石有限的資源充分利用,多出精品。
3、引進外石補源,維護市場繁榮鑒于壽山石資源瀕臨枯竭且不可再生的現狀,以市場為導向,適當引進質地上乘的外省石、外國石,以保持壽山石行業雕刻和從業者隊伍的相對穩定,彌補壽山石資源匱乏的不足。需要明確的是,外省石雖然產量大,有些品質也不錯,但沒有一種能取代壽山石的地位。近年來,巴林石、泰國石、老撾石……一批批涌入福州壽山石市場,但沒有一個可以與壽山石媲美,有的甚至是曇花一現就迅速沒落,這是因為壽山石的文化底蘊是其他石頭不具備的.也是永遠不可能超越的。因此,對外省石大可不必有"狼來了"的憂慮,相反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比如2014年老撾石的介入,就刺激了壽山石市場.為保持市場繁榮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作者:林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