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舞蹈藝術創作的未知結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未知結構,是文學作品的一種創作方式,意在引發讀者的思考與想象,提升作品的價值。本人借鑒這一概念,放入到舞蹈藝術創作中做研究,舞蹈本身就是比較抽象的藝術表達方式,其作品的呈現必定需要觀眾通過視覺效果產生聯想去完成審美欣賞。再進一步細分,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傳統審美的代表,其含蓄的美和表達方式使其作品的呈現方式引發人們的想象,即“未知結構性”的表現。本文主要探討舞蹈藝術的未知結構,并通過舞劇《孔子》中的古典舞審美以及人物塑造為例進行具體的分析,通過借鑒文學的創作概念,來挖掘舞蹈創作的新領域。
一、未知結構的內涵
(一)未知結構內涵。未知結構,在文學創作中提出,即作品創設出的一種兩難的境況,作者通過自己的寫作技巧間接描寫、烘托渲染、對比留白等傳達一種概念讓讀者自己感受、自己判斷、保留自己的觀點,同時又駁不倒別人的觀點。通過對立又各執一見的雙方爭辯,豐富了作品的內涵,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可見“未知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引起讀者的思考能力,而其所引發的聯想不是泛泛之想,這就考驗作者在引發思維中的控制能力,既要讓讀者捉摸不透、深度思考,又不能跳出作品的主題思想。這就是文學的偉大之處,印刷在紙上的刻板文字,卻能夠解讀出人間百態。(二)未知結構的多義性。“未知結構”是一個相對抽象又空泛的概念,只有達到一定藝術高度才能去駕馭這一創作手法,它要求作者有著極其清晰的創作思路與立場,所有的想象空間必須是由切實的點而映射出的,所以扎實的創作功底是必不可少的,未知性結構的創作手法更是絕大部分成功的經典作品藝術價值升華的主要途徑。未知性結構除文學作品外,存在于大多數的藝術領域,可能定義會有所不同。比如繪畫藝術領域梵高的《吶喊》等抽象派的藝術家作品其未知結構在于呈現的畫面所帶給觀賞者的視覺感受以及產生的情緒反饋,甚至是好奇性的思考;再如樂器演奏,不同的音符、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音高所傳達出一首完整的樂曲后,欣賞者仍會產生不同的欣賞反饋。快節奏的音樂會令部分觀眾激昂,但或許也會引起部分觀眾的焦慮,因為音樂演奏時是無形的,可以說沒有明確定義的表達充滿了未知。
二、舞蹈的未知結構
(一)舞蹈藝術的未知性。舞蹈是以肢體為外在表現方式附和音樂、服裝、道具、舞臺背景、燈光等來傳達給觀眾的視聽覺藝術形式,沒有文字的具體描述,也沒有即時的旁白介紹,對于觀眾的理解來說,只能是通過抽象的舞美去了解大概的內容,剩余就是觀眾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舞蹈藝術的未知結構性所在,舞蹈作品的呈現以編導的思想編創而展現,觀眾只能通過作品的題目、音樂或者舞者的表情和動作設計來感受主題思想。這只是一個大致的理解走向,其實更多的小細節或者不同的理解都會因人而異,這便是未知性結構的創造性魅力。通過抽象的舞蹈欣賞來引發接受者去思考,在舞臺表面所呈現的作品背后所蘊含的不同理解。“動作的未知傳達”,舞蹈動作區別于啞劇,其身體語言是在舞蹈的基礎上進行傳情達意,很少出現明確的動作暗示。例如舞蹈劇情講述下山片段時,舞蹈中則會設計一段“串翻身”來模擬下山的場景,在舞蹈的藝術范疇下運用專業性技術去表達給觀眾生動的信息。編導動作的編創,演員動作的傳達,觀眾對舞蹈動作的接受從源頭的創造者-傳播者-接受者,舞蹈通過創造美-傳播美-接受美,這一過程來實現它的藝術價值。(二)古典舞的未知結構性。中國古典舞,元素取材于中國古代舞蹈,但古典舞其本身屬于當代舞,融合戲曲、武術、太極以及芭蕾的元素,運用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去詮釋人們腦海中所想象的古代人物形象。就此而言,“古典舞”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未知結構性,一方面寄托著古老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又參雜著現代人對舞蹈的審美要求。1.西方芭蕾基礎的結合。眾所周知,中國現代社會所存在的“古典舞”其內容繁雜,尤其是在借鑒了西方芭蕾下半身的“開、繃、直”元素后,仿佛與真正的古代舞蹈劃開了界限,身體末梢神經的延伸是西方美學中直觀的審美標準,但古典神韻的“擰、傾、圓、曲”其實是對單調的芭蕾基礎的豐富。所以古典舞既包含了現當代專業性的技術元素,又保留了傳統的氣息神韻,是屬于當下社會的古典舞審美標準。古典舞的爭議性,使其具有了未知結構性,正是現代大眾對古典舞蹈藝術審美的基調下,運用古代舞的元素編創舞蹈作品,來豐富中國舞蹈領域。先拋開古典舞是否遵循傳統一說,它帶給社會那種傳統文化的宣傳氛圍是不可質疑的。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來,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古典舞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它已然成為現代社會對古代舞蹈藝術的審美向往。2.儒家文化下的舞韻傳統。古典舞的未知性結構的一大特點就是其詩意性的表達。儒學孔子早在千百年前所著的禮法以及《風》、《雅》、《頌》、《四書五經》等,歷史多少朝代的更替中都屹立不倒的傳承至今,其文化內涵已滲透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古代人人追崇孔孟之道,除了儒學的做人治國之道,更深層次的是其對文化的構建。朝代的統治下求學以謀生,而滿腹經綸的學者思想便更高一層,他們更追求精神領域的高尚,平民百姓順而也受到指引。社會的高層人物文人雅客以詩詞歌舞為樂,就雅樂部分的舞蹈是充滿詩意的,“詩意”充滿詩情畫意,這便具有了未知性,優雅的舞美、古典的音樂、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都傳達這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蘊。這是中國人的審美偏向,距離產生美,而古典舞所產生的距離也就產生了美。
三、舞劇《孔子》的未知性結構淺析
舞劇《孔子》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傾力巨作,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文化名片”。總導演孔德辛,孔子第77代后人,曾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篇《絲路》的舞蹈編導。舞劇表現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禮儀崩壞,征戰不斷,正統服飾禮儀分崩離析,但也是百花齊放的狀態。(一)“孔子”人物塑造的未知性。《孔子》舞劇中的主要角色“孔子”是三千年前的人物,作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一直受后人所敬仰。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沉淀,孔子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教育大使”,其身份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其人生經歷流傳千古。舞蹈人物塑造除了服裝道具、化妝等外在形象設計外,更重要的是舞蹈動作的編排設計。舞者角色男女老幼,性格的不同、情緒的不同、等都需要相對應的舞蹈表現方式,而且要夸張的表現來彌補肢體語言偏弱的傳達性。孔子的服裝設計準確選取該時代的寬袍大袖樣式,既遵循了歷史考證,也符合現代審美理論。服裝設計上讓人有一種“詩意化”的感覺,清新淡雅,起舞時,裙裾翩躚,富有古典美感。是舞劇,更是一部歷史,既有中國傳統歌舞形式的鋪墊,又融合了很多現代舞和民族舞,主題意在探尋孔子內心“仁、禮”的思想及理想的大同世界。孔子人物的未知性在于其舞蹈形象的虛構性,在舞劇的編排中,除服飾妝容的貼切外,孔子角色動作的設計其實是與現實人物不符的,這是藝術舞蹈化的體現,作品在舞臺上的呈現過程中,舞蹈動作就是人物的語言。編導將孔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思想性情都運用外在的舞姿表現出來,孔子人物通過古典舞的柔美與流暢、張弛有度將其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形象展現出來。對于孔子的人物定義更多的其實是一種“信仰”的尊崇,到舞劇中,人們可能不會太苛刻要求真實的孔子是否是這樣,在舞蹈藝術的欣賞過程中,觀眾在被動的接受演出的同時,內心是會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作品情節線索的含義以及主題思想所要表達的精神。(二)審美的未知性。舞劇《孔子》得到大多的贊賞是其整體舞臺效果的不凡美感,精致典雅的“采薇”之舞、輕巧靈脆的“玉人”之舞、端莊肅穆的“執羽”之舞、華貴雍容的“熏香”之舞、凄風苦雨的“絕糧”之舞等。當觀眾即時的坐在臺下觀賞舞蹈時,直接的視覺沖擊是會產生強烈的辨別意識,并反饋給大腦神經,通過每個人自己的審美標準來完成作品的賞析。1.中國古代舞蹈的傳統審美。歷史記載中國古代舞蹈尤其現代古典舞所借鑒大多數為古代“宮廷舞蹈”以及民間藝術從事者的舞蹈,觀賞性功能比較強。在眾多的書籍以及詩歌描述中,大多注重其舞姿的曼妙或舞藝的高超。但也不乏幾部經典流傳的作品會提及舞者個人情感的融入,如《霓裳羽衣舞》和《驚鴻舞》等因創作者的特殊賦予了額外的藝術價值,但最多是舞者個人的情感抒發,更多的也還是觀賞價值。對于舞蹈的欣賞,自古人們的觀點便是“看好看”的態度,它的舞美給予觀眾以美的享受;它的恢弘給予統治者位高權重的認可。對于普通的舞蹈藝人,呈現美的舞蹈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對于文人雅客,興起而舞是他們個人情趣的抒發且不必別人欣賞,自娛自美即可。不能說美感的表達是膚淺的,畢竟它是舞蹈的基礎,人們追求身體的美所以促進了舞蹈的發展,這里單單探討中國舞蹈傳統的審美。除了欣賞者對舞蹈作品的美感要求外,自古舞蹈編創者也在為舞美的呈現作貢獻。他們力求挖掘人體更多潛在的能力,在大環境的限制下迎合大眾的要求來編創舞蹈作品。這只是舞蹈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一段歷程,社會在發展,舞蹈工作者在如今開放的新時代已逐漸推動了舞蹈審美的革新。2.國際化的舞劇審美。中國早期的舞臺藝術是“戲曲”,它將舞蹈、武術、唱功、故事情節等元素編創成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并興起發展至今。余秋雨先生說“對審美心理的研究,最好以戲劇作為主要對象。這是因為,單純的聽覺藝術占領時間,有過程而不可觀;單純的視覺藝術占領空間,可觀而缺少過程。電影電視把兩者結合,但它們的創造過程和呈現過程是分離的,在創造過程中無法獲得審美者的“當場反饋”。因此,只有劇場才是研究集體審美心理的最佳前沿……戲劇終究不會被電影、電視取代的基點就是“當場反饋”,那么,這也就成了它在現代世界生存下去的美學依據。”戲曲是由舞蹈發展而來的,但舞劇的形式確實在現當代向西方借鑒才開始興起,它同戲劇一樣都是“當場反饋”的成果展現方式。舞劇《孔子》中的“采薇”片段,本人在各大比賽和晚會的視頻中觀看過若干遍,甚至自己也曾排練過該舞蹈作品,但當我切實的坐在臺下,順著劇情的推移即時觀賞到該片段時,眼前又是不一樣的感受。當悠揚的音樂飄然而至,身材姣好的女子身著古代服飾翩翩而舞,內心是充滿對那個歷史時代的向往的,雖然只是在一個虛假的舞臺背景下來呈現一個小空間的古代女子舞蹈,卻足以讓人暫時性的忘卻所在環境而帶入到千年以前的想象中。臺下是真實的現實,而臺上是穿越的歷史,古典舞運用它獨特的風格來駕馭真實的歷史,引發觀眾的想象,完成審美價值的反饋。
四、舞蹈藝術創造中未知結構的運用
舞劇《孔子》除了要展現美輪美奐的古典韻味舞臺效果外,更深層的含義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宣揚,它所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人們對舞美的欣賞,這也是其無限的未知性所在。舞蹈藝術在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地區都是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現代因素的介入,大眾的審美也得到了影響。人們對待作品更加嚴格,編導要挖掘更有價值的主題思想表現,觀眾也在發揮想象去欣賞,實現舞蹈藝術更大的價值。中國傳統的舞蹈包括古代舞蹈和民族民間舞的流傳和保存,帶有極大的自發性,保證了他們沉淀民族集體心理的可信度。舞蹈藝術包含在文化軟實力當中,如果一部舞蹈作品內容豐富,而且人們知道如何去解釋它,那我們在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也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種種族的心理。儒家的“大同”思想流傳中國千百年,是中華民族的種族心理認可,形式上運用中國古典舞的模式,服飾道具還原歷史,劇情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以聯想,大主題為大眾熟知的“孔子與儒學”,整體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印象,無形間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不斷的探索舞蹈藝術創作中未知結構性的發散思維作用,運用直擊內心的藝術創作啟發到思想,在良好的專業編導基礎下,創新立意,留給觀眾以想象的空間,升華作品主旨。舞蹈藝術是一個不完滿的存在,它本身就是抒情的一種表達手段,從古至今的舞蹈創作中更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然而由于其傳播方式,現今我們可能無法真正還原本貌,尤其是古代舞蹈,但是基于“時代的心理”、“種族的心理”,那些缺失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它要求我們用創造的方式去還原曾經的存在。作為一個藝術家,要把心靈打開,把看到的東西呈現出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過去,更要把它看做是未來。舞蹈藝術的未來需要更多的未知性創新元素,來不斷豐富和提升它的藝術價值。
作者:武夢琪 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