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畫藝術創作中水墨技法應用的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的水墨藝術是傳統的繪畫藝術文化的內容,水墨藝術是華夏文明的象征,也是國畫藝術當中的璀璨的明珠。水墨成就中國獨特的藝術,也成為藝術的靈魂。因此,國畫藝術的創作當中對水墨技法的科學應用就顯得比較重要。本文先就國畫藝術創作和水墨技法的關系進行闡述,然后就國畫藝術創作中水墨技法的應用加以探究,希望能借此理論研究對國畫藝術創作水墨技法有更多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國畫藝術;水墨技法;關系;應用
0引言
國畫創作離不開筆、墨、紙、水。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世間萬物,都在這四者之中得以呈現。中國畫繪畫技法很早以前就已達到了極致,為世界所矚目,而尤其值得重視的就是水墨技法。水墨技法在國畫創作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墨技法就需要蘸墨在紙上創作時進行體會,用水也是有著很大的難度,只有心領神會才能夠將水墨技法掌握,并且靈活運用才能創作出更加優秀的國畫作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1國畫藝術創作和水墨技法的關系
國畫藝術的創作和水墨技法的應用緊密相關,沒有墨法就沒有國畫藝術,就沒有藝術上的氣韻生動。傳統國畫藝術注重藝術的意境,這是通過水墨技法手段呈現出來的,按照書面創作題材以及風格的需要,通過不同比例水墨的融合,形成墨色氤氳的變化效果,這樣就能營造出藝術作品追求的抽象意境。[1]水墨的濃淡以及濕潤枯能分成五色,通過對水墨的熟練掌握,就能夠呈現鮮活的國畫作品,寫意的山水畫作品就比較常用大量水墨技法。水墨技法就是水和墨的膠著以及交融的狀態,滲透到宣紙上被定格的筆墨滲透的藝術效果。按照不同量比的水墨摻兌,能夠出現不同水墨變幻的效果,這些都是水墨技法的科學應用所形成的效果。將水墨技法進行完美的呈現能夠使得藝術作品的氣韻生動以及畫面的層次分明,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筆墨的濃淡進行表達線條飛舞漲墨酣暢,離開了水墨技法國畫藝術就無法形成,就會缺少藝術的靈活性。國畫藝術的創作當中采用磨墨的方法,結合國畫藝術所表現的題材以及風格,在使用水墨比量方面也有不同。有的擅長使用淡墨,有的擅長使用潑墨,創作者能夠根據題材作品進行調整水墨的量比。
2國畫藝術創作中水墨技法的應用
國畫藝術創作的時候會有不同用墨的習慣,這就會使水墨技法的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傳統型的現磨現用固態的錠墨,還有是采用瓶裝以及罐裝的墨水。采用傳統固態錠墨兌水的方式能夠將水墨入紙的時候的鮮活樣態呈現出來,墨中用水的多少以及技巧和國畫藝術家自身的經驗相關聯,水墨的效應要鮮活感人要有相應的技巧作為支持。[2]人們對國畫藝術當中墨色的技巧探究是有講究的,有人偏愛濃墨創作,有的喜歡淡墨創作,結合自身藝術風格以及主題來說就會在藝術風格的呈現上有著不同。在透視的用墨上,中國畫的畫法,自古取道自然之道并加以升華、完美。畫法符合人的視覺感受。例如,在實際生活里,離人的眼睛越近,看得就越清楚,遠看就模糊,故在畫法上也就有濃淡之分,墨分十層,由近至遠、由濃而淡、由大至小,層層疊疊也。也有當代的老前輩按墨的飽和度論,滿墨為100%度,五六層墨為50%~60%度的墨,也亦是如此。雖然說法不同,道理卻是一樣的。國畫藝術創作當中對水墨技法的應用要從多方面加以重視,墨是筆的靈魂,水是墨的靈魂,所以水墨技法的應用就要重點在水的技巧使用上。不管是畫家還是書法家,在下筆的時候都是對水的技法的運用,從而決定作品風格以及韻致。[3]從墨法當中的水法技巧的表現來看,國畫作品當中對鮮活以及枯死等筆墨藝術效果的呈現,枯死就是不善采用墨法水法的人而言,在筆下流露的書寫線條通??菰镆约皼]有水墨的韻味,造成了筆墨的枯死視覺效果。水墨技法的重要性以及藝術性都是很鮮明的,只有懂得采用水墨技法才能將國畫的最佳藝術效果呈現出來,在欣賞國畫作品的時候也會有鮮活的感受。如果說墨的應用有著虛虛實實的技法,那么水的應用就能夠更加體現神不知鬼不覺的最高繪畫技藝,那種若有若無的感覺曾經一度引起多少文人騷客發自內心地對美的感嘆。揚州八怪中的李鱓就曾經指出,“水為筆墨之介紹,用之得法及凝于神”以及“筆墨作合生動,妙在用水”。因此,如何用水是一個畫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技法,值得我們不斷探索。作為國畫技藝的傳承者,我們必須在不斷的探索中掌握和總結不斷出現的必然與偶然,并親身體會用水的妙法,才能有效地掌握用水技法的主動權,為國畫傳承服務,創造出更加符合當代人精神需求的國畫作品。
3結語
我國的國畫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對水墨的運用是關鍵,這也是其靈魂所在。水墨的技法應用和國畫藝術創作的主題以及風格等有著很大的關聯。所以,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地轉變,這有助于展現水墨技法的氤氳的美感。[4]
參考文獻:
[1]梁振忠.國畫藝術中的體用美學[J].藝術百家,2016(06):15-16.
[2]陶小軍,楚小慶.江蘇國畫藝術走出去的難點與突破路徑研究[J].藝術百家,2017(06):61-62.
[3]方軍.方軍國畫藝術[J].東方收藏,2018(06):63-64.
[4]潘學聰.潘學聰國畫藝術[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3):59-60.
作者:劉世紅 單位:沙河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