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美術社團中當代藝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五月的上海理工大學,校園一片生機,一群學生興致地收集著地上的葉子、干枝、花瓣,在這有序的收集擺置過程中慢慢創作呈現出一件大地藝術作品。學生計劃用紅、黃兩色葉子鋪成一條百米長的紅色“地毯”,以此作為歡送畢業生和迎接九月新生的一個印象。目睹著參與學生的增多,筆者不禁感嘆藝術的魅力和凝聚力。
二、高校社團
(一)高校社團的歷史
社團作為高校素質培養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歷史悠久。公眾較為熟知的國外名校社團有哈佛的文學社,牛津的辯論社,劍橋的體育社團,它們均以培養學生的領導藝術、團隊合作、人文素養等素質為目的。我國高校社團也有著光榮的歷史。革命時期,高校社團以集會、演講、宣傳喚醒眾多國人昏睡麻木的靈魂;建國后高校社團除了愛國宣傳之外兼具提高國人素質、豐富學生生活的功能;新世紀,高校社團延續著輝煌,豐富著校園生活,完善學生人格,培養著學生綜合素質。
(二)藝術社團在社團結構中的位置
1.藝術類社團的特點以理工類高校為例,學生普遍缺乏藝術素質的培養。在義務教育和高考壓力之后,學生在自由的學習氣氛中追求理想和真知,內心對藝術更為渴望。藝術是公認的精神食糧,除了藝術熏陶,也是緩解課業壓力、精神疏導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滿足學生對于豐富生活的需求,給予其對“美”的認知和引導。上海理工大學的音樂社團,它是“上理人”的驕傲,多次榮獲各項大獎,代表上海高校出席各大音樂盛典。榮譽伴隨著社團逐漸成長,它的存在不僅滿足了教學,也成為校園年青人的一種精神和象征。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不僅僅是表演的體驗,更重要是來源于舞臺演出的成就感,這種價值的實現是“課程、分數、獎學金”所不能夠予以的。同學們已不簡單滿足于單一的自我價值實現,多元、多重、多層的自我認識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方面,而正是音樂的魅力使社團“向心力”式地吸引著眾多目光。另一面,正當的社團活動能正確引導學生的課余學習生活方式,避免他們將精力過多地放在諸如網絡游戲等“娛樂鴉片”之上,而藝術是良好的溝通渠道,以藝術的方式引導學生健康生活也是藝術社團存在的一種必要性。
2.上海理工大學美術社團目前上海理工大學美術類社團有油畫社團、陶藝社團、創意設計社團和實驗藝術社團,給學生創造了開闊自由的藝術空間。從繪畫到陶藝雕塑、從設計到當代藝術學生可以自由、多樣地選擇。教學模式以講授到實踐再到展覽,同學們親歷藝術創作的整個流程。理工科學生擅長理性邏輯思維,在專業基礎上的進行藝術拓展,既是平衡又是互補。
三、當代藝術進入美術社團的優勢
生活中人們普遍對繪畫逼真寫實,不需主觀解讀只需客觀接受的作品歸類于“好”藝術。雖然當代藝術是當下最熱門前沿的藝術分類,但大眾對當代藝術的了解甚少且存有諸多誤解。如認為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只有裸露、血腥、暴力。傳統藝術都尚未普及,當代藝術似乎離大眾更加遼遠。筆者作為上海理工大學實驗藝術社團的輔導教師,將社團重心定位為當代藝術的普及與推廣。在當代藝術的影響下,學生天馬星空式的創意火花不斷釋放,這不僅是教學的結果,更是藝術和生活的連和,以下幾點為當代藝術進入高校美術社團的優越性。
(一)政策支持
去年十月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痹趪业闹С窒?,中央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先后建立實驗藝術專業,專業的成立將以往徘徊民間的當代藝術帶入象牙塔內,名正言順的成為高校藝術教育的一部分。這些政策的扶助給予藝術教育方向性的指導,成為高校美術社團工作方向上的一面旗幟。
(二)當代藝術與繪畫基礎的關系
當代藝術因觀念而生,對美術基礎的要求不同于傳統美術學科。傳統的油畫、版畫、雕塑等專業需要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礎的墊基,但扎實的基礎需要時間的積累,這就給理工類高校帶來了限制。一方面,學生會因這些前提要求止步于社團;另一方面,枯燥的基礎訓練會影響他們的興趣從而造成部分成員的流失。成功的社團源于人氣和士氣,沒有氣氛和興趣,組織框架再優越也會無米之炊。而當代藝術可以較好地適應以上情形,沒有基礎的同學在學習當代藝術并創作作品時,可以規避基礎訓練直接入手。這是由于當代藝術中的后現代主義流派,如“行為藝術”“大地藝術”“裝置藝術”以及“觀念藝術”等等都無需過高的繪畫基礎要求。當代藝術更看重作品的觀念性,而“觀念”正是大學生思想活躍的發泄口,讓學生帶著創意的頭腦融于藝術之中,拉近大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這種所謂的“降低門檻”對于當代藝術進入高校起著推動的作用。
(三)人多力量大
當代藝術強調觀眾的參與性并注重人與作品的關系,如觀念藝術大師博伊斯的作品《七千棵橡樹》,行為藝術大師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節奏0》,都是強調與觀眾的互動,觀眾的參與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藝術家巧借“觀眾”完整自身作品,這是傳統美術門類難無可比擬的。上海理工實驗藝術社團今年展覽主題為“大地藝術”,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們創作了一系列與校園生活相關的藝術。其中由十幾位社團成員,三十多位參與路人聯手打造的百米長的紅色地毯最為傾耳注目。路人在了解作品創作動機后的主動加入說明該作品已具備觀念性,適合參與和推廣。
(四)解讀中尋找藝術價值
當代藝術的許多作品需要觀眾自己去解讀,這有別于傳統繪畫前觀眾的被動體驗。傳統架上作品,觀眾立足作品前,只需要視覺信息的接受,而當代藝術則更需要給觀眾思考空間,有時更要調動觀眾的情感去分析。如實驗藝術社團第一屆學員作品《刺》,方案來自一個社團學生的內心世界,周圍同學們認為該同學過于冷漠、難以相處。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冷漠”實質的自我防御,像刺猬的“刺”保護自己,但同時也在傷害自己,如同封鎖的內心也渴望與外界交流。學生將圖釘粘黏衣著的正反兩面,于是黑色外套、T恤、鞋子的里外均滿布了圖釘。觀眾在展覽現場,首先被炫酷的外表所吸引,接著小心地觸碰,但始終保持與“刺”的安全距離。觀眾的行為和作品的觀念相互契合,作品得到了周圍肯定,這是該生首次經歷藝術創作獲得了關注和認可,對他而言創作藝術本身也是尋找自我價值的方式。
(五)讓生活更時尚
藝術被大眾認知為高雅的化身,而當代藝術無疑是現當下最熱門的藝術關鍵詞。社團學生接觸當代藝術后,逐漸認清了公眾對它的歪曲。筆者明顯感觸到了學生的這一蛻變。在組織學生觀展的過程中,他們的主觀解讀和相互討論都再現出當代藝術的感染力。從對當代藝術的質疑到接受再到認同,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自己去評判作品,這實際就是當代藝術的普及宣傳。心中揣著一把“美”的尺度表去觀察所接觸的事物,讓當代藝術融入自己的生活,優化精神品質,前衛時尚地生活。
四、小結
藝術的界限是寬闊的,藝術的境界是崇高的;藝術是文雅的、藝術也是平等的。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用藝術的目光閱覽生活,當代藝術進入社團,進入了象牙塔是必要的。
作者:劉曉峰 李花 吳學聰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