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全球教育改革共同關注的熱點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即核心素養。圍繞核心素養開發學科教學,是小學美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美術教育是一大難點,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能為學生尤其是高年級提高美術素養保證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美術教學;教材
一、小學高年級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的意義
在日常教學中,高年級學生由于獲取信息途徑的多樣,身心理的飛速成熟等原因認為自己什么都懂,老師講得太簡單形成眼高手低的學習困難期。小學美術素養的培養是美術核心素養的起點,從學習程度上來講,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美術學習主要是選擇合適的技法運用,對不同藝術特色的理解、審美等一系列素養方面的要求,這些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認真領會作品背后自然、社會、文化、思維方面的間接經驗,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美術基礎能力的參與,這些是小學美術素養的培養核心。
二、小學高年級美術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重組教材課程目前,小學美術教學主要依賴于教參,以2019版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為例:通過表格(表1)我們可以看出第8至11節,第14至15節課程都與畫人物有關,但是加入了《運動的動物》和排排動作這兩節課將整個人物畫單元一分為二,采取單元和單課結合式編寫,獨立的分為單人和家庭兩個教學部分,對學習人物的深度會產生情境中斷的現象。每一堂課僅僅獲得本堂課的關注,并沒有觸動學生自身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尋找獨立課程與小單元課程的關聯之處,根據線索調換課程之間的順序將情境串聯起來,打造一個長期的主題大單元課程。就以上述的人物畫課程為例:本單元的主題就是學畫人物畫。人物畫常以身邊的人為描繪對象,這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基于這一點可以從繪畫主體入手將有關動物的兩課先排除;再根據描繪的是靜態還是動態,繪畫材料的難易度將比較難表現的課程排除。這樣我們就等到了初步形成的人物畫單元。根據初步形成的人物畫單元課程我們可以再細看各課的關聯,比如《畫人物》《爸爸媽媽》兩課都要求用寫生的技法,因此可以將這兩課放在一起,在這兩堂課中系統學習寫生技法,之后根據其他線索安排后續課程。具體人物單元課程如下:1.走進人物畫——畫人物(一課時)。學習人物五官、比例,學會運用線條表現人物。2.研究人物畫——畫爸爸媽媽(一課時)。選擇爸爸或媽媽作為觀察對象,結合爸爸媽媽的職業、愛好、特長等細節抓住爸爸媽媽的面部特征去表現作品。3.欣賞構思大師畫——欣賞、學畫大師裝飾畫(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學會從欣賞、分析、評價三方面欣賞大師的人物畫,在課外選擇一位大師利用網絡資源了解這位藝術家。第二課時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歡的大師,嘗試模仿其風格畫爸爸或媽媽的裝飾畫。4.創作人物繪本——瞧這一家子(二課時)制作家人間發生的趣事繪本。在這樣重新整合的單元課程里,學生在教師和遞進型任務要求的指導下,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整經歷了“如何創作人物畫”的美術體驗過程。多種表現方式的嘗試,深入學習人物畫的相關美術知識與技能,為爸爸媽媽創作裝飾畫、繪本,是讓學生會聯系到生活情境的“真實性學習”。
(二)圖文傳遞知識以往由于高年級難教、課堂紀律難管的原因,導致小學高年級美術課堂普遍以技能的講解為主,學生的思維受限于展示的圖片中,對圖片背后情感等深層知識理解不到位。美術教育依靠視覺圖像但不僅限于視覺圖像,在高年級我們讓學生讀圖不只是對圖像的識別,是要對圖所要表達的情感、精神的識讀。圖片并不是單純的展示,而是圖以何種方式展現給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1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識讀能力豐富,如果通過文字結合圖片的方式,相信完全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視覺印象。圖文結合主要是通過“以文導圖”的方法去實施,學生美術作品的創作雖然提倡自主完成但是需要教師的引導。水墨畫人物一課中,由于用到了水墨這一傳統材料,所以我想到了用歷史人物作為本課的主題去開展教學。因此我用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去引導學生用水墨畫出人物的特征。案例:水墨畫人物——歷史人物木蘭從軍花木蘭是古時候的一名女子。年少時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親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替父親出征。騎馬轉戰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勛,屢建奇功。根據上述文字和圖片,我向學生提出以下幾點問題思考:1.讀完這段文字,你想到木蘭長什么樣子?2.你心目中的木蘭身上有哪些品質?文中的哪里表現出了這些品質?3.如果你來畫花木蘭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材料表現?在畫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地方?從而告訴學生,用水墨畫人物需要表現該人物的典型特征、內在品質如木蘭是個女生,她是替父從軍,她堅韌、勇敢等是不會變的。至于學生選擇木蘭從軍前還是從軍時或上陣殺敵時等等就全憑學生自己的自主意識。
(三)例規法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采取“規——例——規法”的形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在五六年級實施時會出現面對老師的提問往往會出現全班大部分人不敢興趣,只有幾個或總是那幾個人回答,老師不知道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識,得不到及時的反饋的困境。這是因為教學中“規——例——規法”是先給出一個規律,接著呈現一系列例子,分析這些例子是如何說明這一規律的方式去理解該規律,再通過一些例子實踐此規律的普遍方法導致的。發現問題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基于這個環節才能開展學生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對活動否定、消極的態度會從發現問題的環節開始逐步阻礙問題的解決,影響問題解決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調換例規法中的展現順序,先現出示某個概念的幾個例子,接著拋出這個概念的定義,然后在這些例證中分析印證這一定義完成教學。從例子入手拋出界定含糊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多角度的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培養。
三、結語
我國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表明國家對學校要培養學生所具備的素養提出具體的、每門學科要落實的要求。素養的培養需要長期,作為學生知識獲取最基礎的小學階段應逐步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于教學實踐中,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學生美術方面的各種能力,為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程瑞清著.《一丘平臺——圖文美術教學新主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2]尹少淳主編.《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
作者:郝逸云 單位: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