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個性化學習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學美術課程學習領域的劃分與實施,給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教師基于這樣的劃分來進行課時教學計劃和調整,不僅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美術課程標準》對小學美術課程學習領域給出了科學而富有邏輯性的層次劃分,這樣可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美術語言也有了較為全面的統籌和分配,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意義。
一、現行的美術學習領域劃分
我們所討論的美術學習領域是在《美術課程標準》理論體系下的學習領域范疇,即《美術課程標準》在設計思路中提出的“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和開放性”。
1.主體性
這樣的劃分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既關注了美術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又涵蓋了美術語言的分配統籌,更凸顯了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意識。“改變了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這是基于學生立場來進行的劃分,是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是學習領域劃分的核心價值體現。
2.開放性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同時,“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這八個關鍵詞指向的重點各不相同,看起來各自獨立,實際上相互包容,形成完整的知識性學習網絡。因此,大多數課程劃分都具有開放性,至少涉及兩種以上的領域學習。
二、個性化美術課程學習領域的實施
美術教學活動方式應該是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突破編者制定的學習方式,篩選適合學生的美術學習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成為美術學習活動的實施者和參與者。
1.基礎課程領域
這里的基礎是指底線,即小學階段美術學習的應知、應會。因此,教師不應拘泥于劃分過程中形式與邏輯的嚴謹,而要注重實效與易操作性,將造型與表現的基本要素分解在每一節具體的繪畫課中,分年級逐步提升,為學生美術學習打下學科屬性的技能基礎。如教材中《色彩的明度漸變》《點線面》《黑白灰》等內容都是基礎性的美術素養學習,如果能得到進一步的年段分解,更能促進學生美術學習基礎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也可將繪畫中表現的對象進行歸類,如將不同的動物、植物、靜物、景物、人物等進行匯編,能夠使學生掌握多種繪畫題材的表現方法,加強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為后期創作提供形象支撐。基礎型課程的確立,保證了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最基礎性的技能訓練和表現體驗。
2.創作課程領域
在掌握不同美術基礎的過程中,分年段推進實施目標與內容,需要及時進行創作練習,以達到鞏固和發展的目的。每一次創作都是學生的全面展示,通過創作讓作品互相對話、碰撞和影響,展現學生創造力的同時,達到學和不學不一樣的效果。同時,創作的主題需要不斷更新,所以教師應選擇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題材,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命題作畫,使作品慢慢成為情感的表達和思想的放飛。如教學《風》一課時,造型的目標難以確定,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比較模糊,更沒有明確的知識點,這樣的創作需要進行基礎性學習,更需要構思和想象,這也讓學生的創作空間更自由和寬廣,教學實施起來也較為個性化。
3.拓展課程領域
美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媒體網絡與手機的普及發展,讓美術學習活動不再是生活的拓展與延伸,而是成了生活中最美的一部分。小學階段的美術學習,更應該加強這種契合課程的學習設置,在具體實際應用中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如班級板報的繪制、校園活動的海報設計、校園文化的創意征集、集體活動的宣傳策劃、節日活動的道具制作等,都可以成為學生美術活動的舞臺。拓展型課程更體現出綜合性,成為實踐活動的歸屬。這里的綜合囊括了多種整合,既有美術課程內知識點與工具材料、表現方法的融合,又有不同學科間的知識綜合,還是學生品格發展與核心素養的綜合。這樣的綜合課程,體現出培養美術素養的重要性,能夠結合地方和學校特色來開展課程的設置。拓展型課程,延伸的不僅僅是美術學習活動的空間,更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多種能力與素養。
總之,美術學習領域的劃分要結合學生學習美術的認知規律,提升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加強知識體系與學生發展的契合研究,讓美術課程的學習領域劃分朝著更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道路上行進,使美術學習回歸到兒童喜歡的活動中去。
作者:王剛 單位:江蘇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