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審美教育音樂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與教材互動,體驗文本之美
新的音樂教材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添加很多卡通與插圖,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美的世界;內容上更加具有豐富而且具有審美價值,融進了很多結合了優秀的作品;更加貼合學生生活,體現了教材與學生的互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欣賞美、發現美、研究教材文本之美,這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審美教育途徑。
1.善用插圖
小學音樂教材中,教材單元都配有趣的圖片。學生第一看關注的就是這些圖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良好契機,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欣賞,然后從圖片之美引入對樂曲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對樂曲的欣賞與學習有審美準備。例如:在《小白船》的教學中,讓學生欣賞圖片中的月亮、星星、小船組成的圖畫,說出來這幅畫美在哪里?制造了什么樣的意境?然后通過樂曲的欣賞感受、驗證這種美。這樣的教學不僅把音樂與美術貫通,而且能充分利用美術與音樂之間的天然聯系,整合審美資源、深化審美感受。另外,教材中有一些小的故事、小問題、小互動設計等,這些素材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對音樂教學有著極大幫助,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為樂曲的學習做鋪墊。
2.與作品互動
教材的核心是樂曲,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氛圍,誘導學生感情動蕩產生情感共鳴的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到作品中去,在互動中感受韻律之美。首先,與歌詞交流。歌詞本身具有節奏美、意境美、韻律美、和音美。如:《魯冰花》中的歌詞“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的心啊魯冰花……”表現了女孩對家鄉、母親的深切思念和凄婉傷感的情緒,使人深深地沉浸在魂牽夢縈的不盡思念之中。其次,與伴奏交流,音樂節奏來源于自然界,來源于生活。如:汽車的喇叭聲,火車的隆隆聲,蟲鳥的鳴叫聲,下雨的滴答聲等,在教學中可以聯系生活中的節奏引領學生為歌(樂)曲伴奏。如在教學《雨滴》時,把i5555555|25555555|75555555|i5555555|采用密集的節奏,讓學生用手指彈擊坐的“凳鼓”,突出強拍模仿雨水聲,在學生有節奏的伴奏聲中,學生如醉如癡。再次,與歌曲交流,如在《賣報歌》教學時,老師先用輕松快樂的形象范唱歌曲,讓學生說說老師唱得怎么樣?學生馬上覺得:這個小報童很可憐,不能用這么歡快的情緒來演唱。那么到底怎么唱呢?讓學生討論,得出:第一段的速度唱得稍快些,反映等派報時焦急的心情;第二段最后一句速度唱得稍慢,表達內心的凄苦;第三段速度可稍快,表現出小報童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走進教材,發掘背后的文化之美
針對教材中的教學主題,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欣賞教學的圖文之美、體驗教材作品中的節律之美,還要進一步發掘教材本身的文化之美,把對美的欣賞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1.發掘背后的語言
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文化的發掘要結合學生實際,可以從樂曲體現的生活文化、樂曲作者的創作背景、樂曲抒發的情感、樂曲體現的民族特色文化、樂曲代表的時代文化精神等。例如:在《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中,教師要從雷鋒文化現象出發,充分向學生介紹雷鋒的生平事跡與故事,介紹雷鋒精神對于時展與社會文化的積極意義,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文化與情感的深度去領悟樂曲本身的精神之美。
2.補充素材促進理解
對教學內容的文化背景的發掘,可以提高學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默化作品中蘊含的音樂之美,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像挪威作曲家辛丁的《春天悄悄來臨》,學生一般來講無法很快領會作品的表達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作者家鄉的春天風景,也可增加與春天有關的其他欣賞曲等,讓學生全面體會作品的意境。再如:在作品《盼紅軍》的教學中,同樣也面臨著學生對于作品的歷史背景與作品表達的顯示情感的陌生問題,文化的發掘與補充能夠才是學生理解這些音樂語言的基本條件。
其實,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很多經典名曲的理解都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的發掘,因為作品中注入的那種來自作者的真、善、美,才是我們進行審美教育的優越材料、實現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
三、加工教材,創造課堂教學之美
葉圣陶說過:“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材觀,創造性地、個性化地使用教材,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對教材進行增、減、重組,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1.開發教材,讓教材與實際結合
教師要重視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在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同樣的教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學生、不同背景、不同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教材內容與實際充分結合起來加工教材,才能全面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與潛力。例如:歌曲《其多列》是一首表現孩子們結伴上山砍柴、揀竹葉時演唱的歌曲。學生剛入學,認識的字很少,這首歌曲對他們來說難度很大,同時城鎮學生對歌詞大意與場景也很陌生。在教學中,有的老師把內容調整到學期末教學,效果好多了。
2.補充教材,襯托文本內容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讓教材與學生的生活與認知規律靠攏。例如:《我們才不怕大灰狼》是動畫片《三只小豬》的主題曲,兒童在欣賞、觀看動畫片時,最關心的不是三只小豬的快樂、也不是大灰狼的倉皇,而是其中的矛盾沖突。教學中教師要圍繞這個中心設計教學,充分展開和突出這個環節的教學,引起學生的廣泛參與。
3.個性化教材,讓課堂更加實在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師生的特長之處,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設計個性化教學。如:在教學第四冊《跳起舞》中,班級學生或者老師就有跳舞的特長,在教學的設計中就可以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這個特長,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現場表現新疆舞蹈,然后大家一起學、一起玩,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而發。
四、走出教材,讓課堂散發生活之美
音樂之美只有融入學生生活,才能對心靈產生影響,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積極利用生活素材,營造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味音樂教材之美。
1.讓教學生活化
在課堂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生活內容的補充。如:在教學合唱歌曲《鐘聲叮叮當》時,我聯系生活發現:合唱聲部的鐘聲很像中國寺廟的撞鐘一強一弱有規律地響著,而主旋律的鐘聲像是模仿教堂的排鐘,有起伏地敲著,非常動聽。于是我以聆聽模仿有規律的撞鐘聲為切入點,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合唱聲部也是來源于生活,也是生動形象的,最后學生不僅愛唱合唱聲部了,而且把鐘聲的高低、強弱模仿得淋漓盡致。接著讓學生聆聽像音樂一樣的鐘聲和美妙的歌曲,再啟發學生理解音樂、想象音樂。如:“音樂鐘在跳優美的舞蹈”,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音樂6/8拍的節奏美;“音樂旋律的起伏像弧線一樣美”,通過動作、畫一畫來充分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的美,最后歌曲主旋律的演唱水到渠成。
2.走出課堂
針對音樂教材內容,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去,走進大自然與社會,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果。如我們可以根據地方音樂文化習俗,選取恰當的角度和材料,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進行富有特色的教學。例如:海南是黎族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黎族人在“三月三”跳起竹竿舞,音樂教師把竹竿舞蹈帶進課堂,或把學生帶到節日聚會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上一堂生動的音樂課;“舞獅”是南方逢年過節及各種喜慶場面都能見到的壯觀場景,在第一冊《過新年》中,可以讓學生扮成生龍活虎的小獅子,滾、爬、踢、打地表演獅子。北方的《過新年》就可以“扭秧歌”,聽聽秧歌節奏,學學秧歌舞,學生樂在其中。北京的《國旗國旗真美麗》可以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聽國歌唱國歌,身臨其境地感受國歌響起時雄壯威嚴的氣氛等。
五、提升教材,讓課堂閃現生命之美
1.讓思維與情感飛翔
音樂什么是對生命本身的潤色,是生命火花的閃耀。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尊重學生的情感與智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讓每一個生命的火花綻放,讓音樂促進每一個生命的茁壯成長。
例如:在《愉快的夢》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把歌詞中神奇的夢境讀一讀:“搖啊搖啊搖啊,我的夢之船,在綠色的海上輕輕蕩漾?!痹诿雷x中初步感受歌詞的意境美,節奏美;隨后,引導學生按2/4拍的感覺讀和6/8拍的感覺讀,讓學生在對比讀中感受出感受歌詞那飄搖的韻律。
師:感覺怎么樣?
生1:第1種感覺很快樂。
生2:第2種感覺很輕很美。
生3:我喜歡第2種,感覺夢飄得很遠。
學生竟能有這么豐富的想象力!教學不僅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還讓他們在形式的遞進中逐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歌詞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在美感的升華中感受歌曲的意境。
2.讓心靈得到熏陶
在教學中,要善于提升音樂的育人功能。音樂是人類的心靈體驗,是人心理的折射,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良性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改善人的情緒,振奮人的精神。完備的音樂審美心理結構,已成為人類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教學中,要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使得師生之間的親和力更強,關系更加和諧寬松,學生的情緒更加開朗。通過音樂調節情緒,音樂有著調節人的神經系統的功能,能夠讓學生的情緒迅速得到較好的調整,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再次,通過音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心靈健康,如對學生進行愛國歌曲的欣賞,理解并分析《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及其與中華民族存亡的關系,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再如《家鄉美》教學中激發學生對于家鄉的自豪感與親情感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與人生觀教育的好教材。
音樂學科有相當強的美育功能,音樂美來自內心的體驗。教師在備課時如果首先關注音樂,注意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因素,并滲透到教學中,學生就一定能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享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