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在歌曲教學中發揮聽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傾聽歌曲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可見這個聽在音樂中占有和重要的位置。要學會一首歌,首先就要學會聽,我們現在的歌唱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歌唱教學,一般都是以聽唱為主。教師也是想盡辦法讓學生多聽,因為聽多了他們自然也就會唱了。聆聽新歌的次數由教師掌握,但值得注意的是,切記“單純重復”,應注意把握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聆聽技巧,充分發揮“聽”的作用,使聆聽能真正地為音樂教學服務。
1.有效聆聽———熟悉歌曲
興趣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在學唱一首歌曲時,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們用體態律動或舞蹈帶動聽覺欣賞,就是邊聽音樂邊用動作表現音樂,使學生的思維在動作的支配下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做到靜心聆聽。只有在這樣的要求下,聆聽到的音樂才是完整的,才能充分感受音樂內容的豐富性。為了讓學生真正做到傾聽,我會設計傾聽的重點,相對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通過提問來了解傾聽音樂的情況,引導學生“傾聽”層次的不斷提高,體現出“有效的聆聽”。如,在學唱歌曲《春游》時,學唱前我一共安排了四次聆聽,要求分別是:第一次,聽出歌曲拍子和情緒,邊聽歌曲,邊加身體律動表演,臉部表現出聽到的音樂情緒;第二次,了解歌曲的演唱內容,體會游春人的心情;第三次,隨旋律聽出樂句;第四次,發現歌曲“同頭換尾”的特點。這樣,聽完四次歌曲后,學生也就學會了演唱,理解怎樣用聲音將春景描繪得如畫一般的美。
2.選擇聆聽———解決難點
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聆聽往往被忽略。通常,教師都選擇反復練唱:男女生分組唱、小組唱、師生合作唱、指名唱等,殊不知事倍功半。不是學生沒能力唱好,而是他們沒有學會聆聽。學唱過程中的聆聽,不一定是歌曲的完整聆聽,而是根據學唱需要有選擇地聆聽。例如,因某樂句的音準、節奏有問題便可采用樂句聆聽,可聽鋼琴或優秀同學范唱;若因歌唱方法不夠正確,可通過教師范唱不同的演唱方法對比聆聽;若因情緒表現有問題,可聽教師范唱,感受歌曲情緒。歌曲《兒童團放哨歌》中八分休止及附點音符的運用都表現了共產兒童團們的堅定與勇敢,在教學歌曲時,請學生注意聆聽教師范唱,體會兒童團的堅定、勇敢與自信,從而掌握八分休止與附點節奏,選擇正確的演唱方法,表現好歌曲。
3.入情聆聽———二部創作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藝術的這一特質,使音樂教育在發展孩子們的創造力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這無疑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歌唱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即歌曲的二度創作。學唱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再次聆聽教師范唱,請學生對比自己的演唱,稍作評價或交流。每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不一樣,引導學生在傾聽歌曲、理解歌詞的情況下,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嘗試其他表現歌曲的演唱形式,形成獨具個性的情感表達。如,一年級的律動歌曲《粉刷匠》,在學生會唱這首歌后,請學生根據自身情感理解在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有的同學認為要表現粉刷匠的自信,突出慢速唱“我是一個粉刷匠”接著回原速;也有同學認為要強調本領強的,突出慢速唱“粉刷本領強”等一系列的二度處理,使歌曲富于了活力和表現力,學生也通過入情聆聽,體會到了快樂創造的魅力。
二、傾聽同伴
演唱時,我們總會聽到有些同學的聲音總是凸顯的很明顯,游離于群體演唱之上,和其他同學的聲音顯得格格不入;在演唱合唱歌曲時,有些同學一不小心跟著別的聲部跑了。不管是哪種演唱形式都離不開傾聽。請同學個人演唱時,做到認真傾聽同伴的優缺點才能讓自己的演唱水平提高得更快。而在齊唱、輪唱或合唱就更需要建立在聽的基礎上展開了,如果不學會傾聽就不能準確地表達作品,更不知道自己演唱出的歌聲和其他同學的歌聲,是否統一和諧。例如,三年級歌曲《八只小鵝》在歌曲的后半部分為簡單的二聲部合唱,這時候的學生才剛接觸合唱,很容易跟著別的聲部跑了,又或者不會聆聽其他聲部,對聲部之間的強弱配合把握不住。其實,不是學生沒能力唱好,而是他們沒有學會聆聽。通過實踐,讓學生體驗到在齊唱、合唱活動中,沒有學會很好地聆聽演唱和傾聽他人的演唱是不可能把藝術作品很好地表現出來的。所有歌唱實踐活動都必須建立在聆聽音樂的基礎上,不然就體現不出聽覺藝術這一特性。聽是欣賞音樂的基礎,只有學會聆聽,才能有效地分辨音樂,理解樂句結構,感受情緒變化,才能談得上音樂的表現。
本文作者:錢薇 工作單位:江蘇省金壇市羅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