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教學設計藝術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課堂上師生雙方共同所需的相關音樂材料,包括文本、樂譜、音響等。通常情況下,它以教材的方式承載,包括學生使用的音樂教科書、教師使用的音樂教學參考書以及相匹配的音樂教學多媒體光盤和音像帶、影像帶等。其中,學生使用的音樂教科書是音樂教材的核心內容,在多數情況下,各學段、各學期、各學時的音樂教材內容即是相應學段、學期和學時的音樂教學內容。但有時,根據音樂教學的特殊需要,教學內容也會脫離教材而由音樂教師自行選擇和組合。因此,掌握音樂教學內容的設計藝術,正確地選擇、合理地組合、恰當地分析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和音樂教學的必要前提。
(一)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
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主要應遵循以下兩點原則:一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二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A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創(chuàng)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因此,音樂審美教育應鮮明地體現和貫穿在整個音樂教學的內容中。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且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新的課程觀認為,學習者是課程的中心,因此,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打破“學科中心”、“教師中心”等傳統(tǒng)觀念,緊密圍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審美認知規(guī)律來進行,使音樂教學內容真正成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歡的內容。以往的音樂教材,往往較多從教師的“教”考慮,無論是教材內容的構建,還是教學方法等都強調以教師為主,很少考慮學生,因此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新的課程觀要求從學生發(fā)展的視角考慮問題,強調學生的“學”,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而且有益于學生在音樂上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選擇音樂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fā),密切結合學生的音樂興趣和音樂需求,增強音樂教學內容的親和力與人文性。
(二)音樂教學內容的組合
音樂教學內容的組合方式有很多,常見的有同類題材、同類體裁和不同人文主題組合等幾種形式。同類題材的音樂教學內容組合,是將相同題材的音樂作品根據音樂教學的需要有機組合在一起,如要概括介紹世界各洲的音樂,那么圍繞著亞洲、歐洲、美洲、非洲、澳洲這些題材,就可以設計出如下一些音樂教學內容組合:非洲風情(1)達姆,達姆(蘇丹)(2)尼羅河畔的歌聲(埃及)(3)咿呀呀歐雷歐(扎伊爾)(4)笛皮杜(幾內亞)美洲印象(1)藍色狂想曲(美國)(2)小星星(墨西哥)(3)紅河谷(加拿大)(4)飛馳的雄鷹(秘魯)在組合的過程中,要注意各種內容要素的構成和搭配,例如上面的組合,不僅要考慮國家、地區(qū)的因素,還要考慮所選作品的代表性,以及聲樂與器樂作品的比例等。同類體裁的音樂教學內容組合,是根據音樂教學需要將相同體裁的音樂作品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下例的中國民歌、藝術歌曲等組合:中國民歌(1)澧水船夫號子(湖南)(2)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3)月牙五更(東北)(4)茉莉花(江蘇)藝術歌曲(1)鐵蹄下的歌女(聶耳)(2)叫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3)嘉陵江上(賀綠訂)(4)漁陽鼙鼓動地來(黃自)在以體裁為主線的組合中,同樣要注意各種要素的構成和搭配,例如上面的組合,不僅要考慮地區(qū)、作者的因素,還要考慮所選作品的長度、風格和代表性等。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兼顧設計內容組合及教學過程與方法。不同人文主題的音樂教學內容組合,是突出“以人為本”、“以文化為主線”、“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出發(fā)點”的組合,它在結構和形式上更為靈活,諸如從音樂與人、音樂與社會、音樂與自然、音樂與民族、音樂與世界等各個方面進行組合:中華情(1)1997•天地人(交響樂)(2)鼓浪嶼之波(獨唱)(3)七子之歌——澳門(合唱)(4)東方之珠(對唱)內蒙草原(1)美麗草原我的家(獨唱)(2)賽馬(二胡獨奏)(3)牧歌(合唱)(4)嘎達梅林(管弦樂)
(三)音樂教學內容的分析
音樂教學內容分析是音樂教學內容設計的基礎,是上好一堂音樂課的必要前提。通常音樂教學內容分析往往局限于介紹音樂作品內容、形式、表現手法、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等方面,分析的方法也多為閱讀和選擇有關音樂資料。在音樂新課程中,由于對音樂課程“人文學科”的性質定位和突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因此在音樂教學內容的分析中更要注重對作品的人文內涵、情感意蘊、藝術特色和社會價值的探究,在方法上,更應注重對作品的聆聽,以獲得本人的直接體驗。凡能夠選入教學內容、作為教材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對作品這些方面的分析既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又有著良好的教學意義。例如分析十幾年前誕生的、曾打動了無數青少年學生的名歌《我多想唱》,如果僅僅著眼于表現手法和作品結構,就不會對當今的高中學生產生那樣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然而,將該作品同他們的學習背景聯(lián)系起來分析,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如下所述:歌曲《我多想唱》的分析這是15年前誕生在中國歌壇的一首名歌,曾打動了無數青少年學生的心。正是花季年齡的少年兒童,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披星戴月,埋頭苦學,不見笑臉,沒有歌聲。是誰無情地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年華?這些被抹去童年色彩、失去生活情趣、泯滅了創(chuàng)造活力的孩子,美好的明天難道會向他們走來嗎?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告誡我們:“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是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幸福、快樂和健康成長的美好年華。這個哲理,正是這首歌的意義所在?!吧钚枰卟赎柟猓贻p人就該開朗奔放”“該學就學,該唱就唱,生活本來就是這樣?!薄拔叶嘞氤边@四個字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內容,那份企盼,那份渴望,那份發(fā)自內心的呼喚!透過這四個字,我們猶如望見那雙天真的目光,猶如看見那張可愛的笑臉。除去感動,更多的是震撼!音樂教師在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時,往往較多依據音樂教學資料、音樂教學參考書等間接信息,缺乏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直接體驗,因而也就形成不了對音樂的感悟。試想,一個沒有走進音樂的教師,怎能企望學生理解音樂?音樂課堂上,最為脫離音樂教育本質的教學現象就是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解音樂、學生不假思索地聽講,因為雙方均無對音樂的直接體驗,都沒有真正地走進音樂。良好的音樂教學效果來自師生之間和諧的音樂審美交流,而形成這種和諧交流的前提則是教師自身對音樂的切身感受。音樂教師上課之前如果缺乏對音樂的感受、感動、感悟,將不可能運用音樂的情感力量來感動學生。所以,對音樂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師自身的反復聆聽與多次體驗相當重要。應該像下面這位教師聆聽《大地飛歌》那樣:歌曲《大地飛歌》的體驗第一次聽《大地飛歌》是坐在電視機前,伴隨著熒屏上多姿多彩的畫面,首唱者宋祖英的優(yōu)美歌聲深深浸入我的心中,感覺特別美好。心境的美好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使人感到人生的美好,就像歌中唱到的一樣——“好日子天天都在歌里過”。第二次聽《大地飛歌》是坐在組合音響前,這是另一版本的演繹,歌唱者“零點樂隊”同宋祖英的演唱風格迥然不同,歌聲充滿著一種民族滄桑的味道,令人回味,引人沉思。但對民間生活的熱愛卻是兩種演唱所共同體現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追求。第三次聽《大地飛歌》是坐在體育場的看臺上,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開幕式上,臺灣歌星周華健演唱的主題曲《大地飛歌》煽起全場數萬歌迷的熱情。人們在把鮮花與歡呼獻給這位實力派歌星的同時,也把掌聲由衷地獻給了這首連續(xù)三次充當民歌藝術節(jié)主題歌的歌曲。一次又一次傾聽這首歌,一次又一次感受這首歌,印象一次比一次深刻,體驗一次比一次精彩。去年秋季在南寧開會,有幸同廣西藝術學院師生聯(lián)歡,當《大地飛歌》的熟悉旋律響起,便再也按捺不住奔放的激情,躍上舞臺,匯入載歌載舞的人流,把整個身心全部溶入了《大地飛歌》……如果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都能認識到自身音樂體驗對于音樂教學至關重要的意義,并習慣于這樣一種正確的分析方式,那么,音樂教學將會進入一個十分美好的境界。
二、音樂教學目標的設計
音樂教學目標是學校音樂課程價值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在學校和教師指導下,其音樂學習活動具體的行為變化表現和階段性、特殊性的學習結果。音樂教學目標對音樂教學過程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給予新的闡述和定位,突出的特點是教學目標由單向走向多元、綜合與均衡。具體來說,每一門課程目標都體現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等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
(一)音樂教學目標的分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人的成長歷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引導人健康向上、樂觀積極的精神基石。新課程觀將情意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來理解,賦予其在課程目標中重要的價值取向。如情感,不僅僅體現為學習興趣、學習愛好和學習熱情,更是情感本身的體驗與內心世界的豐富;態(tài)度,在表現為學習追求、學習責任的同時,更表現為對生活的樂趣、進取、向上;價值觀,既反映在個人價值方面,更反映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等等。這三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要素已成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學科,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取向和內涵是不同的。音樂課程的性質和價值決定它必須突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以體現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這一特點。對于音樂課程來說,其特質是情感審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應主要不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是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震驚、頓悟等情感層面上。學習過程和方法論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重視過程、強調方法,其實質是尊重學生的學習經歷、體驗和方式,這是一個學習者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生存、生長與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只重結果而輕視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獲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徑。這種排斥個性思考、否定智慧參與、只關注知識掌握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利于人的發(fā)展,它使一個個鮮活的人成了一架架機械呆板、只會接受卻不會思考與評析的學習機器。而音樂課程尚具有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征。過程與方法之所以對音樂學習非常重要,是由于音樂教育多體現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潛效應,其教學目標往往蘊涵在教學過程中,過程即目的。從教學方法上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音樂,不如會學音樂,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在音樂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音樂新課程中,“過程與方法”目標可細化為五項:體驗、比較、探究、合作、綜合?;A教育中的任何課程,只要是一門學科,必然會有系統(tǒng)的知識技能體系。因此,對于音樂課程來說,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是必要的,這既是人的整體素質中音樂文化素質的需要同時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奠定了基礎,為學生在音樂上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平臺。但是,由于以往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單純地以樂理知識和識譜技能作為主體,并過分強化了知識的理性色彩和技能的技術作用,從而導致了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片面化傾向,造成了學生對音樂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恐懼與厭倦心理。基礎教育中新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觀認為:音樂知識不僅僅體現為樂理知識,它還包括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和音樂常見結構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知識,特別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歷史以及與音樂相關的文化方面的知識。音樂技能不是僅僅體現為視唱、練耳、識譜等,也不只是發(fā)聲、共鳴、咬字、吐字等唱歌技術,更重要的是把樂譜的學習與運用或歌唱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放在整體音樂實踐中進行,將其視為音樂表現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組成部分,這樣才有利于構建基礎音樂教育知識與技能的整體體系。
(二)音樂教學目標的表述
第一,目標要明確、具體、簡潔、指向清晰。音樂教學目標在具體表述上不同于音樂課程目標,更有別于傳統(tǒng)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音樂課程目標是從宏觀的角度,規(guī)定某一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而音樂教學目標則是從微觀的角度,預計某一時段、某一環(huán)節(jié)音樂教學所要獲得的結果,是學生在音樂教師指導下,其音樂學習活動具體的行為變化表現。目標雖含有目的、里程的意義,但不同于目的的總體性、終極性和普遍性價值,它更體現為具體性、階段性和特殊性價值。因此,表述音樂教學目標的首要一點,就是要明確、具體、簡潔、指向清晰。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音樂文化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等等寬泛、籠統(tǒng)、又虛又空的目標對音樂課堂教學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因此也就沒有評價的價值。正確的音樂教學目標表述應明確、具體、簡潔,主要涵蓋本課時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過程及要達到的程度和水平。例如:《又見茉莉花》的教學目標1.聆聽不同體裁、形式、風格的《茉莉花》,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與形態(tài),進而喜愛祖國的民歌藝術。2.了解民歌曲式結構、演唱形式等知識,能夠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輕聲歌唱。
第二,目標要涵蓋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由單向變成多維是音樂新課程同傳統(tǒng)音樂課程在目標上的另一個重要區(qū)別。以往音樂教學目標重點關注知識與技能方面,如:“學習SOIMI兩音,能夠唱準它們的音高。用SOIMI兩音及四分、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創(chuàng)造簡單的旋律。”、“指導學生準確和諧地唱好這首歌曲。通過欣賞及講解使學生掌握大合唱的有關知識,了解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等。上述目標缺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過程與方法”維度不清晰,主要突出了“知識與技能”維度。正確的目標確立方式應該是三個維度的表述,如:《動物說話》的教學目標1.對描寫小動物的音樂感到有趣,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睦相處。2.在濃郁的音樂情境中,聆聽和演唱《動物說話》,探索并運用不同聲源創(chuàng)編簡單節(jié)奏,表現小動物形象。3.能準確地朗讀歌謠,讀出二拍子的強弱,認識木魚、碰鐘,并能用其為歌曲伴奏。上述目標涵蓋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等三個方面的目標。在具體的設計思路和寫法上,可以靈活處理、不拘一格,可如上例分條撰寫,也可把三個目標維度融在一起,如:《爵士樂》的教學目標能夠自主收集整理有關爵士音樂文化的資料(文字、音響),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交流,共同探討爵士音樂的風格特點,并了解其相關文化及藝術價值;以開放的心態(tài),正確審視美國黑人爵士音樂文化,增強對多元文化的接納與包容意識。上面的“教學目標”雖然只有一段,卻包括了三個目標維度,即:“以開放的心態(tài),正確審視美國黑人爵士音樂文化,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接納與包容的意識?!保ㄇ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自主收集整理有關爵士音樂文化的資料(文字、音響),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交流”(過程與方法目標);“探討爵士音樂的風格特點,并了解其相關文化及藝術價值”(知識與技能目標)。
第三,正確使用目標的行為動詞。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均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而過去在“教師中心”和“學科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里,音樂教學目標通常表述為“通過……使學生……”“通過……培養(yǎng)學生……”這樣的句式,目標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這種方式體現了從教師角度來表述教學目標的特點。而實際上,判斷教學效果的根本依據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哪些音樂方面的進步,而這恰恰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主觀愿望能實現的。如此看來,像“通過……使學生……”“通過……培養(yǎng)學生……”這類在傳統(tǒng)音樂課程“教學目的”中經常使用的行為動詞,已不符合音樂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表述要求。相反,由于音樂新課程是從學生、學習者的角度來表述目標,因此其行為動詞多為“對…”“在…”“用…”“能夠…”“感受…”“體驗…”“了解…”“掌握…”等。如:《音樂與戲劇》的教學目標1.了解歌劇序曲和詩劇配樂其演出形式雖屬純音樂題材,但作品表現的內容都與劇情相關,戲劇的人物、情節(jié)和主題思想是以音樂為載體表現出來的。2.能夠認識、了解劇情與劇情相關的背景材料。3.能用體態(tài)律動的原位動作感受和表現音樂主題,能用色彩表現樂曲,能為樂曲創(chuàng)作圖譜。需要說明的是,音樂教學目標的確立和表述是每一個音樂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自主行為,不必要追求統(tǒng)一;從另一個角度說,音樂教學本身就是藝術,而藝術是需要個性的,沒有個性就無法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傳統(tǒng)音樂教學對教師的備課要求比較統(tǒng)一,強調共性,過于追求標準化與規(guī)范化,許多教師都是一個模子、一個套路,這種缺乏實效的表面文章不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音樂新課程則首先關注一個“新”字,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音樂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必然會精彩紛呈。
三、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
音樂教學過程是指達到音樂教學目標所必須經歷的各項活動程序,設計音樂教學過程則是音樂教師在分析研究了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為實現音樂教學目標而準備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程序安排。傳統(tǒng)音樂教學由于重視教學結果輕視教學過程,造成教學過程的機械、封閉和僵化。這種狀況又導致了音樂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式化、模式化,環(huán)節(jié)固定、步驟一致、千篇一律。而在音樂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又固守著“教案”不放,一經進入教學便不可調整,擔心離開設計好的教學過程會影響教師期待的結果。其實,重結果、輕過程的音樂教學,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捷徑,而在本質上卻付出了音樂教育價值不能得到良好體現的巨大代價。音樂新課程的教學過程觀首先體現在音樂教學過程價值觀方面,也就是說,音樂教學過程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應給以高度的重視。因為音樂學科具有審美教育的特征與屬性,其教育效應更多體現在潛效應上。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其目標和過程應是統(tǒng)一的,也就是說目標即在過程中,或者說過程即是目標之一,有了一個良好的音樂教學過程,也就實現了音樂教學目標。因此,音樂新課程倡導的音樂教學過程,應該具有可變性、生成性、開放性的特點。在音樂新課程中,常見的教學過程設計有階段式、環(huán)節(jié)式和步驟式三種。
(一)階段式音樂教學過程設計
這種方式的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是將構成音樂教學過程的各種因素,根據其不同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固定段落,如起始階段、展開階段、結束階段等。起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學、誘發(fā)興趣、導入新課。常見的導入方式有:談話式導入、圖象式導入、音樂式導入等多種。導入方式最重要的是具有新意,如:《行進中的歌》導入設計音樂課開始,大頻幕呈現建國50周年天安門廣場隆重、威武的閱兵式鏡頭,但沒有音樂(引發(fā)問題,并引導學生向老師提出質疑。)教師適時反問:“根據你們的觀察,什么樣的音樂在此時播放最合適?”(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最后肯定對“進行曲”的選擇。)教師板書:進行曲。(導入新課)由于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初始階段,它的成功與否和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著后面的教學內容。好的導課設計有如一座橋梁,不僅連接著教學的各個階段,而且還連接著舊識和新知,不僅能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促進思維的運轉,使后面的教學內容順理成章。展開階段是音樂教學的主體和中心階段,是音樂教學內容展現和音樂教學目標達成的階段,因此這一過程尤為重要。一般展開階段由若干個教學活動組成,其特點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漸鋪展或是由淺入深、逐步遞進。如:《行進中的歌》主體設計教師:戰(zhàn)爭時期最讓軍人激動的是什么?(師生交流:打仗、勝利、凱旋……)教師:和平時期什么事情最讓軍人激動呢?(師生交流:軍事演習、閱兵式……)教師:好,今天我們就在教室里舉行一次軍事演習、實戰(zhàn)大閱兵,以展示當代軍人的風采。我擔任本次軍事演習的總指揮,我任命……(被教師委以重任的幾名同學分別帶領著步兵、騎兵、坦克兵、裝甲兵等若干小組,進行節(jié)奏探索,并利用人聲、人體各部位、學習用具、桌椅、地面、報紙、水瓶、塑料桶等各種自然音源,將本組的探究結果在音樂的進行中展示出來。教師與同學一起參與討論、一起操練,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師生集體探究后,經過討論,統(tǒng)一意見,簡單操練,形成集體的探究成果,各小組召集人帶領本組同學將創(chuàng)編練習的活動成果展示給全體同學。在進行曲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有的模仿儀仗隊的腳步聲和口號聲,有的模仿各種槍炮子彈聲,有的模仿飛機、坦克、機動車聲,有的模仿現代化武器發(fā)射聲。每一個小組匯報后,教師組織同學進行點評,鼓勵創(chuàng)造,分析亮點,集體參與修正意見,使每一組、每個人除獲得創(chuàng)造表現機會外,還學習評價、判斷與分析。最后,“總指揮”帶領全體“指戰(zhàn)員”,在音樂聲中完整地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演習”,將本課推向高潮。)結束階段是音樂教學的總結階段,是音樂課堂教學中“點睛”之筆,關系到整個音樂教學過程的完整。通常音樂教師以概括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總結學生音樂學習情況等方式來結束教學。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對教學過程的總結和概括清晰、明確、邏輯性強,缺點是內容重復、缺少遷移,特別是由于教師一人擔當,缺乏情感的互通,顯得單調。其實經過一節(jié)課的音樂學習實踐,學生會有許多有益、精彩的感受和體會需要表達,如果音樂教師把總結的機會交給學生,或者采取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由教師采訪、學生談感受的訪談式結課,由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的回味式結課,由教師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與聯(lián)想,增強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結課等?!毒羰繕贰返慕Y課設計教師引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名言“若你非問不可,你是永遠不會知道的”后再次提出課題:什么是爵士樂?(學生表達對爵士樂的認識和理解。)教師進一步引導:你們認為,老師組織這次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學習的感受與收獲。)教師小結:通過音樂我們了解一種文化,而通過文化又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音樂。我很感謝大家,是你們的探究給了我無數的靈感,是你們讓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樂,是你們讓我領悟到老師只是個有限的個體。謝謝大家!
(二)環(huán)節(jié)式音樂教學過程設計
環(huán)節(jié)式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是指把構成音樂教學過程相互關聯(lián)的若干因素進行并列式的組合,包括以內容為環(huán)節(jié)和以方法為環(huán)節(jié)兩類:《中秋》教學過程設計話中秋:(背景音樂《水調歌頭•中秋》)頌中秋:(寫出歌名中有月亮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船》《月之故鄉(xiāng)》《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惹的禍》《明月千里寄相思》……)(配樂詩朗誦《水調歌頭•中秋》,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唱中秋:(齊唱《但愿人長久》)《歡樂的邊寨》教學過程設計探索與交流:(學生在網上查閱瑤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有關資料;教師播放相關民族的音樂片段;師生交流。)感受與體驗:(欣賞民族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演唱主題。)表現與創(chuàng)造:(學生用打擊樂器為《瑤族舞曲》的主旋律即興伴奏,會樂器的學生演奏主旋律,其他學生即興表演舞蹈。)歸納與總結:(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師生暢談本課收獲。)從以上兩個課例中可以看出,連接整個音樂教學過程的主線分別是以內容或方法構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吨星铩芬徽n的音樂教學內容主題是“中秋”,圍繞著這個內容主線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話中秋”“頌中秋”“唱中秋”。而《歡樂的邊寨》一課則以方法作為教學過程的環(huán)節(jié),如“探索與交流”、“感受與體驗”、“表現與創(chuàng)造”、“歸納與總結”等。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既體現了教師的音樂教學方法,又體現了學生的音樂學習方法,通過“探索與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上網查閱瑤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有關資料,了解不同民族的相關文化與風土人情,辨析不同民族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通過“感受與體驗”的環(huán)節(jié),獲得對表現瑤族風情的音樂《瑤族舞曲》的直接體驗,加深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印象;通過“表現與創(chuàng)造”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瑤族舞曲》演奏和舞蹈方面的實踐,學習以音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堂課不僅在教學內容方面體現了濃郁的民族音樂特點,而且在音樂教學和學習方式上也有所突破,體現出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它賦予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的含義,即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并不是孤立的教學行為,而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完成的。
(三)步驟式音樂教學過程設計
這種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將構成音樂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遞進式的安排,如下:《紅旗飄飄》的教學過程設計:情感的蘇醒:觀看抗日戰(zhàn)爭錄像,聽《紅旗頌》的引子部分,引導學生回顧歷史,觀看油畫《開國大典》。情感的積累:聆聽《紅旗頌》第一部分主題,師生哼唱主題片段,完整欣賞樂曲,學生分組交流聽后的感受和對樂曲的理解。情感的共鳴:由《紅旗頌》引子部分導入《國歌》,簡介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學生談感受,教師指揮隨錄音演唱《國歌》后,學生找出自我不足之處,注意唱好起句,要求有感情地演唱。情感的升華:播放各種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如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奧運會上升國旗等。播放周一升旗儀式時學生演唱《國歌》的錄音并請學生自評。最后現場進行一次升旗儀式——唱國歌。上述課例體現了步驟式音樂教學過程設計的特點,它以“情感”作為主線來設計、展開和推進教學,由情感喚醒開始,經過情感積累和情感共鳴,最后達到情感升華,完成情感表現的教學任務。這節(jié)課的設計特點很突出,鮮明地體現了音樂新課程“要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音樂教學的首位”的基本理念。通過對《紅旗頌》的欣賞和《國歌》的演唱,使學生理解國旗所蘊涵的深刻意義,從而喚醒學生心底深處對祖國的熱愛。國歌的演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永恒主題,從入學開始學生就學習演唱國歌,但正因為太熟悉,學生往往未能真正地理解國歌的內涵。加之時代的間隔造成情緒激發(fā)的困難,導致許多時候學生演唱國歌時毫無感情,特別是每周一的學校升旗儀式上,學生的演唱幾乎是應付了事,成了一種缺乏情感表現的單調形式。所以,本課教學主題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四)音樂教學過程的表述
音樂教學過程的表述應是整體過程和局部階段、環(huán)節(jié)與步驟均清晰、有序并富有邏輯性的表達安排。由于音樂教學過程由多種因素構成,學生、教師、教學、學習內容和方法是其中的四種要素,因此音樂教學過程的表述必須涵蓋這些方面,而不僅是單純地表述教師的教學語言和行為,或僅僅表述教學內容?!耙詫W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首先體現在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之中。此外,還應加強音樂教學與學習方法在音樂教學過程設計中的表述,并努力將以上四個方面的因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表述音樂教學過程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表格式兩種:文本式是只通過文字呈現的形式,通常表述教學語言使用冒號,表述教學與學習行為使用括號;表格式是運用表格+文字呈現的形式,通常劃分為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等欄目。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都應避免問答式的表述。因為在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習語言和行為只是教師的一種預期,不可能、也不必要對號入座,這樣既限制了學生,也束縛了教師。此外,還應避免文學式的描寫,因為這對音樂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并無意義,無助于音樂教學的客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