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突出音樂藝術特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在教學實踐中要突出音樂的體驗性
鋼琴之王李斯特曾說過:“音樂表達感性比用其他方法優越,通過音樂,人可以傳達自己心靈所體驗的印象,表達出任何內心運動來。”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我們的音樂課非常簡單,一臺錄音機,一盒磁帶,外加一根按放音鍵的手指,就全當是完成了音樂教育的現代化。
音樂的特性在這樣的課堂中根本無從展現,學生的潛力得不到開發。教育的真正意義并不能得到實現。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既然音樂是感性的藝術,那么,音樂課必將是充滿感性的。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感性化”和“審美化”的構建上,實現音樂教育的現實意義。
小學時期是學生思想的萌芽期,在這一時期,我們要注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讓學生在獲得大量音樂知識的同時,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德國音樂家奧爾夫的教學特點就在于:要求每一個課例都有即興創作或創編活動,小至一些動作,大至創編音樂劇,在所有的創編活動過程中,不能出現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這樣學生會為自己創作的成功感到欣慰與自豪。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而音樂則最能給人以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奧爾夫教學法正是抓住了這大好時機。
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突出音樂的情緒性
總結作曲家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創作就是不斷地在自身的心靈中容納他人的喜怒哀樂作為表達內容。因而,我們的學生應該從聆聽音樂作品中了解作品的整體情緒發展。學會在音樂中去體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體驗音樂的包容,在欣賞中感覺音樂情緒的波動,是那么的微妙,這同時也是音樂的魅力所在。例如,波蘭作曲家潘德列茨在幼年時曾經目睹他的故鄉被毀滅的情景,作品《祭廣島者的哀歌》描寫的就是這一悲慘事件。
這個作品傾注的是作曲家全身心的情緒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發展情緒,用自己的情緒、情感去體驗作品,設身處地的感覺,會讓人不知不覺中融入音樂的世界。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音樂的特質往往在實際教學中并未得到重視,在新課程改革的前提下,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地改善自身的教學手段,不失時機地進行創造性教育,發揮音樂的特殊功能,發揮音樂教學的意義。